进藏(十二)
第十三天
2021年6月24。
时隔多日,再次续写。
这一日的行程是从林芝到昌都,入住八宿县然乌湖。
途径色季拉山、鲁朗林海、古乡湖,波密。全程360公里。
先上几张美图养养眼。
318国道上的车明显比317多。狭路相逢,让者胜。行驶在路上,各种路况总会让人不由自主想起《流浪地球》那句经典: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在喜马拉雅山脉与念青唐古拉山交汇处,有一座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南迦巴瓦在藏浯中有多种解释,一为“雷电如火燃烧”,一为“直刺天空的长矛”。是世界第28高峰,据说其巨大的三角形峰体终年积雪,云雾缭绕,被誉为“云中的天堂”。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十大名山之首,据说每年能看到南迦巴瓦峰真面目只有十几天,因其不轻易示人,也被称为“羞女峰”。
所以,我们也没能看到南迦巴瓦峰的风姿,但卡还是要打的。
一边是仰望南迦巴瓦峰,一边是波涛胸有的雅鲁藏布江,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中国西藏东南部的雅鲁藏布江切穿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后形成的峡谷,北起米林县大渡卡村,南到墨脱县巴昔卡村,其穿越地区大多为无人区,1998年10月到11月,中国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队,首次徒步穿越大峡谷,经过精密测量,得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全长504.6公里,极值深度为6009米,从长度和极值深度等指标,证实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上第一大峡谷”。
当时打卡时并不知道这里离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其实很近,只是肤浅的兴奋着拍照,后来才知道,我们错失了一次多么珍贵的机会,后来杨哥说,这是此行他三大遗憾之一。
雪山、草原、牦牛,这样的纯净美丽看多了呆久了,似乎也没了初见时那份拍照的热烈,惊艳过后是隽永。
鲁朗林海:鲁朗藏语意为“龙王谷”,位于被誉为“雪域瑞士” 的林芝鲁朗镇境内,在318国道上,座落在深山老林之中,这里,除了密集丛生的灌木,便是云杉和松树,挺拔葱茏,密密麻麻,“幼林葱翠母林幽”,令人振奋,也令人沉溺,也有一种不敢探究的感觉。
这里的松花,也开出了别样的美。
又遇一位摩旅族人。
诗人王心鉴有一首描写鲁朗林海的诗:“雪峰林立草葱茏,半山翠雨半山晴。溪畔经幡澄心绪,云海花田一重重。”
天气瞬息万变。没有犹豫,说变就变,率性而自然。
马儿们,是否已习惯了这里变化莫测的天气?
鲁朗小镇,广东省援建项目。我们一行到这里时,周围一个人都没有,只有这些干净的建筑静立此处。
“丹青绘宏图粤海连西藏同德同心携手迈步香巴拉,
华章续春秋雪域披盛装载歌载舞感恩筑梦新时代”。
此行大多数时间就是坐车里看风景,坐车里除了看风景、睡觉、就是拍照了。
我为了拍照,一直坐副驾驶位置,也是最晒的位置,从西藏回来后,看到镜子里的自己,皮肤又干又黑,苍老了10岁。
但是当时,就觉得此生不知还能再来吗,格外珍惜沿途的景色,所以就一直拍啊拍,沿318的归途中,最后几天,似乎也拍饱了,就拍得少了点。
泥石流的痕迹随处可见。美景的背后也隐藏着危险,如同有光就有阴影,世间万事万物莫不包含阴阳和辩证统一。
忽然想到了荣格所说的“阴影”,与意识所选择的价值和生活方式不相容、人格中黑暗的、被压抑的和没有发展起来的的部分,如眼前的看到的泥石流,一旦发展起来,是否会不可遏制的奔涌而下?
迫龙沟特大桥。
西藏最大跨径的斜拉桥,全长743米,颇为壮观。
帕隆藏布江。
称帕隆藏布江是雅鲁藏布江五大支流之首,是水量最大的支流。帕隆藏布水系大体上在林芝市波密县。因为两大河流(易贡藏布和帕隆藏布前段即“波密藏布”)在林芝县排龙门巴族乡境内合流而称帕隆藏布。
排龙乡、帕隆隧道、迫龙沟这些名称里的“排龙、帕隆、迫龙”其实都是音译的不同而已。
帕隆藏布大峡谷在深度上是世界第三大峡谷,深3555米,相当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深2133米)的1.67倍,仅次于排位世界第二的尼泊尔王国境内的喀利根德格大峡谷(深4403米),超过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深3200米)。
可惜,又是一个失之交臂的大峡谷,当时,并不知道这个大峡谷。
彼时,正迷恋尾鱼的小说,从成都入藏的路上,经过青城山:讶,这是司藤的老家啊。而大峡谷里面发生的各种神奇的事件,也让我对西藏的大峡谷充满了期待和向往,可惜,此行,一个也没看到。
这块写有“易贡藏布”字样的指示牌,随手拍的,当初拍的用意估计就是想留个经过的地名吧,从西藏回来也好几个月了,想着未完成的游记,一直是个心事,做事得有始有终吧,再次整理当时的照片,节奏慢了下来,便可以慢慢搜看一些当时去过、经过的地方,然而当时无知无觉的走过,现在上网搜了一下,才知道11年前这里曾发生一次震惊世界的特大山崩。
关于这次山崩,找到一段这样的描写:
易贡乡的藏民被一阵惊天动地的声音吓呆了,跑出门一看,只见附近一座3000多米高的山头,整整被削去了1000多米,泥石流一路奔腾而下,堵住了易贡湖的下游。据说,坍塌的土石方量达三亿多立方米,相当于11个三峡。十一座三峡的土方从3000米的山头奔涌而下,这是什么概念?有两个结果可以侧面见证一下其气势:
坍塌时土石流神挡杀神,佛挡灭佛,把岩基上所有的覆土和植被全部刮去,即便是下压的气流都是那样威猛无俦,到达谷底后继续向对岸山头冲击,气流经过之处,山坡上的树木被齐整整截断,清理出一条林间通道来。
这排山倒海惊天动地的一击,还封住了易贡湖的出水口,湖水在三个月时间内从7米上升至60多米,林芝地区调集了所有的挖掘机械,在坍塌的土坝上开掘了一条疏水口,然而这无济于事,终于有一天,土坝溃塌,易贡湖水顷刻间倾泻而下,从海拔2700米一气冲到了下游藏南印占区西昂河流域(海拔150米)。
其结果是,当年印度政府向联合国投诉,说是中国在上游试验气象武器了。
而经过的我们,完全不知道当年发生的这样惊天动地的大事。
或许这随手的一拍,是潜意识里的一种缅怀吧。或许还有警醒。
通麦特大桥。
通麦大桥处于易贡藏布和帕隆藏布两条江的交汇处。
南北流向的为易贡藏布,河流起源于那曲嘉黎县;东西流向的为帕隆藏布,河流起源于昌都境内的然乌湖。
提到通麦,知道的人可能马上就会联想到“通麦天险”,“通麦坟场”,因为这里是“亚洲第二大泥石流群”,而经过这里的人流量比“亚洲第一大泥石流群”——甘肃省舟曲县要多得多,自然事故发生率要高了很多。
通麦大桥曾有三座,我们看到的是第三座,其他两座基本已废弃不用。
第一座:五十年代修建的永久性钢筋水泥浇筑大桥。2000年4月9日那次震惊世界的易贡特大山体滑坡事件后被冲毁;
第二座:建于2000年的滑坡事件后。2001年该桥移交给西藏武警交通第四支队维护管理,同时承担大桥的守护任务。由于通麦大桥是318国道的咽喉要道,桥头有武警全天候驻守,且禁止拍照。由于是保通性工程,这座大桥每次只允许1辆车通过。2013年发生了几起可怕的桥面垮塌事件后,2013年8月2日至9月10日,老桥一度被重启使用,2015年这座双塔双跨大桥又发生了钢架结构错位导致交通一度中断。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悬索桥是2013年垮塌后修复的样子,该桥最早的桥板为木板,后面铺设了钢板,现在这座桥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成了游客们观赏拍照的地方。这座大桥运行了16年;
第三座:2015年底11月29日, 通麦特大桥通车。
号称“通麦坟场”的通麦天险,曾经让每个经过这里的人胆战心惊,从波密县102道班到排龙乡的20多公里,曾是川藏线上普遍认为最为凶险的“死亡路段”。5年前,平缓的盘山土路仅能让一车通行,两侧仅有将近半米距离,一边是不时落石的峭壁,一边是百米悬崖。2016年4月13日,通麦天险最后的屏障——迫龙沟特大桥也宣布通车,通麦天险从此不再,天堑变通途,三座桥梁见证了“死亡路段”的消失。
如今,通麦特大桥、逼龙沟特大桥、102隧道、飞石崖隧道、小老虎嘴隧道、帕隆1号隧道、帕隆2号隧道五条隧道,“五隧两桥”的川藏公路通麦段让“通麦天险”沦为了“历史名词”,过去需要2个小时的路程,如今只要20分钟。
虽然没有了以往“通麦天险”的可怕,但是这一带属于西藏易贡国家地质公园的南部地带,处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交叉地带,地质复杂而活跃,容易有不稳定地质现象的出现,整治改建减少了路线的危险级别,但也不可以太过于掉以轻心。
平安最重要。
云气缭绕让雪山更显神秘。
打卡地遇青春逼人的摩旅族。
在波密,帕龙藏布江边,遇到一位小伙子。
远处雪山被云遮挡,高耸青山,松林茂密,云雾缭绕处,宛若仙境,脚下江水滔滔,奔流向前……
小伙子静静伫立江边,我很好奇,向前聊了几句。其实,路上遇到的游人也罢,当地人也罢,都很友好,而且,都是毫无遮掩的真心话,毕竟都是擦肩的交情,说过的话,随即被风吹走,被江水带走,不必担心后遗症。
我问小伙子在这里做什么?
他说等着录云,我不是很懂,大体就是云漂移很快的样子。
此时远处雪山被淡淡乌云遮掩,他似乎在等待。
再聊下去,方知他是一位徒步进藏者——而且——而且,不是做直播的,这意味着,他是一位纯粹徒步进藏者。
我也问他为什么不做直播,他说做直播就失去了旅行本身意义。然后开玩笑:
想要富,推着小车去徒步;
想要发,一起走下318。
今天是2022年1月1日,离当时拍这些照片已经半年多了,每一张照片都见证了当日的热情和虔诚,回首当日的兴奋和欢乐,历历在目。
祝父母、孩子、亲人、天下所有善良的、勤劳的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