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明阳

2017-06-04  本文已影响0人  Sylvia_素素

P19

此路不通,掉头再寻找另外的路,绝不会在一条路上走到黑。

能勇敢向前是勇气,能转身是智慧,智勇兼备,才可成大事。

P21

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虔诚的坚持唯一志向,是读书之本;循序渐进,是读书的方法。

P22

《金枝》作者佛雷泽 :当人类的思维之舟“从其停泊处被砍断缆绳而颠簸在怀疑和不确定的艰难之海”时,他们会感到痛苦和困惑,只有一种方式可以抹平这种痛苦,消除这种困惑,那就是,思维之船必须重新进入一种“新的信仰体系和实践的体系中”。

P28

什么是洒脱?王阳明用她的行为告诉我们:该放手就放手,不比较计较付出多少。

只有放弃才有日后的得到。如果你在付出的认识上得不到快乐和人生价值的答案,它就是一个包袱,甚至是五行山,只有放下它,才能轻松上路,继续你的前程。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审视可以让我们吸取经验教训,可以让我们变得更有智慧)

学习的目的是涵养身心。

P30

实际上,每个大人物的成功都有一个外部环境,这个外部环境像运气一样,绝不可少。外部环境是一种作用力,不过有正推力(顺境),也有反推力(逆境)。而很多时候,反推力才是人类前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动力。

P34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是自残行为,至少在王阳明看来,它是心灵缺东西啊的冒险犯难,是孔子在良知命令下的“明知不可为而为“。

(很多事情看起来我们知道是好的,不去做,其实还是因为动力不足,还是未知吧?)

P37

生活自有它的准则,凡是你能预料的事大都不会发生,凡是你没有预料到的,毫无意外地肯定会发生。

P39

要摆脱一个人,只需让他如愿以偿。

P40

光明消退,黑暗降临,面对灾难,宜坚贞守持。

切勿收到不利环境的影响,也不要让坚定之心有所动摇。要避免灾祸,就要守护内心的光明,尽管表面上可以屈服。采取这种态度,再大的灾难都是浮云。有时候,人必须隐藏她的光芒,一边在当时的困难处境之下仍能让他意志占上风,内心深处必须意志坚定,并且要一点都不流露在外。如此,就能在困难中坚持。

人的力量永远来自心灵。当你的心灵产生力量后,外界的华景看上去也就没有想象中的险恶了。

P43

“听天由命”隐含了某种洒脱,踏实在我们无法改变事情是的淡然心态,并不是放弃。

王阳明在听天由命时,每天都用静坐的方式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当他的心彻底安静下来后,他就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一个圣人处在我这样的环境下,他如何做? ”---圣人是如何改变外部世界有所作为的?

圣人无论多么非凡,也不过是肉体凡胎,他生活在社会中,所以必须要面对外部环境。

圣人是没有办法改变外部环境的,他们只是适应环境。

P44

龙场悟道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我们每个人身上既然都有圣贤的因子,那人人就是平等的,谁都没有权利支配谁。只有一个个人有权利,那就是我自己。只有我自己才能支配我自己,我才是自己的主人。

(我是一切的根源?)

P46

王阳明心学的宗旨,我们心里的良知是应对万事万物的法宝,无需去外部寻求任何帮助。

P50

心即理

我心中有个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所以一切道理都在我心上,就是:心即是理。

P51

宇宙中最真的孝,就是不然父母担心,知道这个就知道怎么去孝顺父母了。

良知告诉一个人,孝顺父母的终极目的是让他们心上安宁,物质条件还在其次。人世间所有的 父母希望的其实是儿女平安,锦衣玉食并不重要。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是你的身心要平安,否则,这都是空谈。宇宙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世事也在变幻,但那些梁志伟被遮蔽的心对于销魂的要求却是亘古不变的。

想要孝顺,做到五个字就可以了。---让父母心安。

(为了所谓的事业,为了钱、权也好,把身体搞垮了,身体很差,不能照顾父母兄弟家人,可能还要他们来照顾你,或者让他们来担心你,这其实是大不孝。)

P52

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在仿效典范和反省中获得自我,成为心灵自由,自己能支配自己的人。

P53

知与行是合一的,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二者是一回事。

真理在我心中,但是必须是事上练,只有去实践了,才能更深刻地体会真理,两者是不可分的,知行合一。

P58

没有经验无从下手,其实最重要的是用心,比如用心为百姓好,就能想到为百姓做任何好是的道理,然后去做就是了。

孝顺父母,只要有心,就必然知道,冬天给父母添衣服,夏天打扇子,不需要去外面寻求。

P59

心灵自由,才是人生的真谛。

P61

关于辩论,辩论是要明理,而不是意气,不是在分胜败,而应该在于明理。

争论胜败毫无意义。

(生活中很多争吵其实只是意气,只是为了是非,却没有真正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更多是在争论谁是谁非)

P63

不要为古人争长短。

用言论诋毁他人,种种诋毁是肤浅的。

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虚度光阴、浪费时日,这就是在诽谤自己。“攻我者是吾师”

P68

一个内心强大的人肯定是做事的人。

内心强大的人心如明镜,来了就照,去了也不留。

事情没有来时,人人都能稳坐钓鱼台,一个人是否成熟,要看他在面对事情是的态度。

如果能够达到心平气和地看待潮起潮落,随心所欲的去做想做的事(良知),这才是真正的成熟和自信。

心学本身就是一门要人自信的学问。

P71

“触之不动”正式王阳明心学的目标,它是希望我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处境时都应宠辱不惊,不因得失而动心。

去浮躁之心,静坐以涤荡内心的欲望,使心保持一个澄净的状态,一个恶念就是一个行动,所以必须要精心。

静坐不是目的,只是为了精心,重要的还是事上练。

有真理在新旧不会对任何荣辱动心,希望人人都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任何事和物来触之,都不会因之而动。

(很难做到这样,不过感觉,很多时候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倒是应该修炼一颗更稳一点的心性,不要受外界影响太大,情绪更加的稳定)

P73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P77

庸人一挫就馁,才胜便骄。

P78

一个没有信仰支撑,纯靠利益结成的团队,一旦灵魂人物小时,它就如多米诺骨牌一样,势必倒塌。

P79

人生在世唯一可以倚仗的就是自己,靠山山倒,靠河河枯。你越倚仗什么,那个“什么”就会越让你失望。

P90

一个人如果用心诚意,天下就没有难事。因为心外无事,一切事都是心上的事,就看是否用心。

P111

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任何一件事,只要你用心,正如王阳明所说,道理就在你心中,你用了这个道理,,就必能成事。“用心”其实就是一种使命感,为了一个母的而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P114

对于君臣、夫妇、朋友,以至于山川鬼神、鸟兽草木也是一样,真实地爱他们的,以此来达到我的万物一体的仁德,然后我的光明德性就没有不显明的了,这样才真正的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

止于至善

(真正的善是不带私心杂念的善,没有功利心的善,以“知”为判断和指引,发自内心的存粹的善,是不加设计和私念? )

知道至善在自己心中,不需要向外求,意志就有了确定的方向,从而就米有支离决裂,错杂纷纭的弊病。没有这些困扰,新旧不会妄动而能处于安静,心不妄动而能安静,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就能从容不迫,闲暇安适。

(太受外界影响,他人言论影响,大概是因为自己的内心不够安静不够定,在意他人看法其实应该也是自己意志不够确定,所以容易受到左右,无法安静,所以没办法从容不迫。 )

P116

只有让自己的良知正常工作,那就能做到“定”“静”“安”“虑”“得”。良知并不仅是一种美德,还能助你做成一切事。

P117

心的本体本来没有不正,但是自从有意念产生之后,心中有了不正的成分,所以希望正心,必须在意念产生时加以校正;昌盛善念,就想喜爱美色那样去真正喜欢它;产生恶念就想厌恶恶臭那样去真正讨厌它,从而心得以正。

致知,判断区分善恶。按良知的本能(分是非善恶)指引去为人处世。

谦虚、真诚

P150

世界上唯一能拿得起放得下的只有筷子。特别是从未遇到挫折的人突然面临困境时,要么退缩要么死钻牛角尖。 ---作者

P154

一个人内心已动,就必然心不在焉,心不在焉的人必然会失败。

P159

用兵技巧:

王阳明“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得此心不动。如果你非要说有技巧,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不动心其实轻易就能做到的?非要在平时有克制的能力,在自己的良知上用全功,把自己锻造成一个泰山压顶色不变,麋鹿在前而目不转的人,才能心不动。”

P161

平时吃喝玩乐不肯静养良知的人,遇到战事时绝不可以能取得胜利,因为他们做不到心不动。他们的心被物欲所牵引,一直在躁动。

P168

诋毁来得越强烈,越需要冷静。愤怒能让自己阵脚大乱,良知不能发挥力量。

孔子说“真正聪明的君子,要么不言,言必有中”

说服对方的成功率,在于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能力。

P176

“致良知”用良知去为人处世。由于良知能分清是非善恶,所以它就是天理,致我心的良知于万事万物上,万事万物就得到了天理。

良知正是行为准则,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不去欺骗良知,真真切切的依循着良知去做,如此就能寸善,如此就能除恶。

致知,运行的原理就是按良知的本能(能分是非善恶)指引去为人处世。

人心中有个能分是非善恶的良知,所以人不必靠典籍,也不必靠其他外在的方面来证明。

P178

致良知很简易,可是很多人坐不到,因为知行不一。

如果我们每件事都按良知的指引去做,那就能获得不动如山的心和排忧解难的智慧。这二者需要长时间地坚持致良知才能获得。

难就难在于我们很多人都不能持之以恒地致良知,如果真的能坚持到底,那超然的心态和超人的智慧就会不请自来。 因为我们很多人不能把致良知坚持到底,所以我们缺乏不动如山的定力和解决问题的智慧,烦恼由此而生。

自信,真正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良知,良知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那就去做,不必顾虑,不必计较。

P210

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篇外一:

1. 我是自己的上帝--人人平等,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充当别人的上帝,任何人也就不可能有资格控制别人,只有一个人能主导你的人生,那也只是你自己。

我们的人生中,我们不要做任何人和事物的奴隶,只俯首于自己那颗拥有良知的心就可以了。

2. 只俯首于自己的心

蔑视权威,追求自由,崇尚独立人格。

一切真理在我心中,所以不需要歪求。(向内看)

无论学问还是人生道理,都要“自得于心”,只有自得于心的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对自己而言才是最有用的。

读完景点后,反躬自省,从内心感悟出来的学问最真切。

要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最根本的就是不要做自己的心的奴隶。

人人平等,自己是自己的上帝,要做一个独立自主,勇于反抗的致良知的人。

3. 去心中贼之私情

(七情六欲)

哀伤忧愁:

人生在世,不如意十之八九,面对不如意,很少有人能保持平衡的心态。

"忧愁有帮助吗?"

"没有"

"那应当快乐一点"

面对不幸,良知让我们哀愁,可是固若过头了就不好了,保持一个适度,不执。

生计无着而忧愁可以,可是不能一直忧愁下去,要去奋斗;

失恋了哀伤也可以,可是不能每天都萎靡不振,这是作践自己;

愤怒,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愤怒的源泉:往往是因为别人挑战了我们外在的一些东西,比如身份、地位、名利、面子等。

成为一个旁观者,面对良知的时候才是当事人,其他一切外物都是一个旁观者,不过分在意。

恐惧怕鬼

平时不肯行善积德,内心有所欠缺,所以害怕。若平时依良知做事不违神灵,坦荡光明,又有什么可怕的?

恐惧不是真实的,它只是对未来的一种自我暗示,是我么心灵的产物。虽然危险是真实存在的,但恐惧与否是你的选择,面对危机可以选择恐惧,可以可以选择不,这是自由,但是大部分人不曾拥有这种自由。

没有选择恐惧与否的自由,就是因为我们不能时刻致良知的缘故。

(演讲恐惧,因为在意名,担心做不好被嘲笑?致良知:就是尽力而为,为了成长,不必在意他人的看法? )

4. 去心中贼只私欲

私欲:逐虚名,表现欲

好表现的人是自以为是的人

一个“好名”的人,非常喜欢和人争辩,而且她一定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对方是错的。于是和他意见不同的人都成了小人,那些意见,她也就不会入耳了。没有任何意见进来,良知就会被这种妄自尊大遮蔽,后果可想而知。

表现欲,是为了贪图虚名,为了利。

人生在世最大的弊病就是好名。

务实的心才不会有求名的心。过度追求名,就会忽视实,名和实不符。 好名还容易把抱怨和指责当成是一种生活。 多反省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就不会有时间去指责别人。

批评、指责、抱怨都是我们疯狂生长的表达欲和表现欲在联合作怪。

人的私欲有6种实际上就是名利之欲,生存之欲

5. 闲思杂虑也是私欲

胡思乱想背后其实都是我们队名利的奢望和怕失去的担忧,它们都属于非分之想。

6. 人生在世,不可拘泥常规

明白良知是主宰,才不会拘泥固执。

要与时俱进,随时而变,只要是良知认为“适宜”的事,大胆去做,勇敢地去打破常规。

人生在世,准备遵循任何外在的规则和违反任何外在的规则前,首先要问问自己的良知是否合适,因为常规不在外,就在你心中。

7. 我们该追求什么

追求光明良知,良知光明,我们就拥有智慧和道德。

8. 如何对付恶

凡事都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只要在自己身上找到原因并且修正,就能让对方也改邪归正,符合自己良知的要求。

千万不要去责备他们的过错,如果这样的话,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激起他的恶性。

和恶人打交道“试图改变她的恶性,往往适得其反。尽量不要揭发他的恶性,用你高尚的道德和完美的智慧不停地暗示他。

诽谤:诽谤是外来的,圣人也无法避免。我们虽然无法控制外来的诽谤进攻,但是我们可以在无声无息中消灭它。

方法:注重自身修养,克制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降低情绪波动的干扰,也就是要情绪稳定)。若自己的确清白方正,纵然世人毁谤,又不能说倒他,能将他怎么样?

只要能加强自身修养,外来的毁誉算的了什么?

非但不要动怒心,而且还要把它当成磨练强大内心的基于。

不被毁誉所动的人,那才是真本领,即使心动了还能控制情绪也还好。没有这样的定力,后果就很难想象。

世上的人 很多,听到对自己的赞誉,马上手舞足蹈;听到对自己的毁谤,马上就气冲斗牛。

这种闻誉则喜,闻毁而怒或是戚戚然的人,是不是像个被人控制的木偶?

外在的评价就是她的主人,主人要他笑,她就笑,要他怒,他就怒。 可能要跳,要爬,要他死都可能实现。

一个被外物所控制的人,她的自我在哪里呢?

不要被外来的毁谤所击倒,因为这不值得,也说明你太脆弱了。 王阳明的心学是一门要人自信的徐闻,相信自己,就不会受到外来毁谤的侵蚀。做到自信,必须时刻光明你的良知,让它拥有道德和智慧。

9. 不要操心

人生多变,没有人可以预料下一步发生什么。

“操心”的事,是愚蠢的人干的,你只要顺其自然就好。

不要操心,并不是指真的什么都不干。应该在根上操心,光明良知,光明良知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去事上练”

平时无事觉得自己的修为很好,心境也不错,可一遇到事就不同了,心乱导致手忙脚乱,什么事都做不成。

人必须通过做事来磨练自己的心志,魔力自己的心境,这样面临事情时才不会乱,处理事情才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才能做到“静时心也定,动时心也定”。

平时我们能够端坐如圣人,说起话也头头是道,是因为我们未遇事时,情绪处于平静状态,但一遇事,情绪就会发生波动,在这个时候,如果能控制住情绪,让它恢复到你平时无事的状态,就能把事做好。

在事上磨练,让每个人的内心都成为一块冰,而不是湖水,受外物冲击时是平静而不起涟漪。

“平时无事多么从容的风度都是扯淡,人真正的风度应该是遇到变故遭遇屈辱时,这个时候,平时愤怒到此嫩公布愤怒,惊慌失措者到此能不惊慌失措,始是能有得力处,亦便是用力处。

不要操心你的人生,但要操心你的良知。

10. 获得幸福的方法:不要和外物对立

幸福就是长久的快乐

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所以有善恶全是你强加给它的。

人们经常感到不幸福,表面看是因为我们的身体总收到束缚,精神也不能自主,我们收到了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

实际上,我们之所以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是因为我们和外物产生对立,对立是因为总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外物,于是有了是非好恶之情。当我们队外物有了是非好恶之情,就是给外物贴上是非善恶的标签。

一旦你给它们贴上标签,它们就有了生命,反过来干扰你。我们被客观条件所限制,全是我们自己搞出来的。

当我们给一个人贴上“恶”对于恶的东西,人人都会动气,一动气,心情就收到干扰,心情不好,还谈什么幸福。即便是“善”的我们也可能喜欢,拥有,丢失等被控制。当我们被这些“善”“恶”控制和干扰,拥有是兴奋,失去过度忧伤,已经成为它的木偶和奴隶,被这些东西所左右,失去自主力,也就没有幸福可言。

不刻意为善去恶,不是说全无好恶,如果全无好恶没有是非之心,就会成为一个麻木不仁的人,不刻意就是说好恶全凭天理,再无他意,不要刻意和事物对立。 不被它主导自己的情绪,不被情绪控制。

善恶在心中,遵循天理即为善,为气所动即为恶。

想要获得幸福,只要不和外物对立就可以,不以自己的好恶来评价外物,让外物按照它们自己的规律去发展。

财富、地位、名声自由它们的规律,不要给它们加上标签,让他们来指挥你,不必放在心上,只需要向前努力就是了。

不以自己的私欲来衡量外物,就不会受到外物的限制和支配,我们就可以支配自己,使自己心灵得以安放,达到幸福的境界。

一个情绪总受到外界控制的人,根本不可能有幸福感。专心良知会上下功夫,用良知去做事。

篇外二:

1. 格物致知

格 为正,物为事,意之所在

我们意识到一件事时,就要存一种好的想法,正念头

通过事上正念而实现良知

2. 心即理

心分性和情,缺一不可。

3.心外无理

专注良知,不让它被私欲遮蔽,天下所有的道理都会在你行动时出现,不需要去外面寻求。

天下一切事情就怕“用心”二字,任何一件事,只要你肯下苦工,肯用心,几乎就没有做不到的。

4. 万物一体

5. 心外无物

6. 心外无事

7. 心即理的立言宗旨

8. 为何说知行是合一的

9. 古人为何单独提知行

10.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11.一念发动便是行

12. 实践出真知

13. 良知就是判断力

14. 如何光复良知

15. 致良知:听从第一感觉

16. 致良知:听从内心的声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