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别》之四:大限来临时的思索与行动(2021-12-29
上一节说到,老人的机体衰退到一定程度以后,必须要有专业的护理,在家里依靠儿女很不现实,只能到专业的机构去,既让他们身体上得到更好的看护,心理上还得有家的感觉。
今天,我们来说说病人在大限来临之前,该做些什么。
突发性的死亡不用考虑后续治疗,只有身患绝症的病人及家属,才面临这个问题。人们都留恋这个世界,自己不想死去,亲人也不接受死亡。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医院的病人浑身插满管子,医生要利用各种医疗资源,家属不惜花费重金要延长患者的生命,尽管大家知道这是徒劳的。
不接受死亡,回避死亡,于是出现过渡治疗。在美国,25%的医疗保险费用花在了5%的生命处于最后一年的病人身上,其中大部分的钱用在了最后几个月,没有任何明显作用的治疗上。钱花了,作用却微小。
其实,病人并不希望自己死前开刀、插管、上呼吸机,不想去忍受种种疼痛,只是他们自己包括家人,都没有为最后的阶段做好准备,明知无用也要搏一搏,希望有奇迹发生。
但是,最后的结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病人是多活了一段时间,受的折磨和痛苦更多,最后阶段的生命质量严重下降;他们的照料者压力也很大、情绪极差。
普通医疗的目标是延长生命,通过牺牲生存质量,尽可能去获得未来的时间。但医学的手段不能阻止死亡的降临,如何死?是痛苦地死去?还是心愿达成无悔地死去?这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难题。
作者的医院设立了一个善终服务科,病人可以选择善终护理。善终服务是让护士、医生、牧师以及社工帮助有致命疾病的患者,在当下享有最充分的照拂,目标是让病人舒服,过上一段有质量的生活。
人生总是一个个选择构成的。做出接受善终服务的决定很难,医生总是希望自己的病人能康复,希望做得更多些;病人对生的渴望会更强烈;亲人忍受不了离别的痛苦。因此做善终服务的工作人员颇费一番口舌,才能让病人和家属真心接受现实。
病人得接受自己不久于人世的事实,要有面对死亡的勇气,并对死亡及身后事有清醒的认识和安排,想少受些痛苦,过一段有质量的生活,并能说服家人。亲人能理解病人的心情,并能接受病人的想法,完成病人的心愿,要有具体行动,而不是回避死亡,一味地采取措施治疗。
多项研究表明,善终服务的效果惊人,一些绝症病人,在经历善终服务后,存活时间反而比一直治疗的病人延长了。总结出的经验比较有哲理:只有不去努力活得更长,才能活得更长。有点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心情好了,不刻意追求了,反而目标达成了。
书中有几句话说得很好,善终不是好死,而是好好活到终点;思考死亡是为了活的更好。
这本书讲到这里就结束了,里边也提到一些医患关系的问题,但疾病和年老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大家所关注的,所以着重做介绍。
随着医疗技术的突飞猛进,许多的绝症也找到了治疗方法,但是手段仍然有限。活到一定岁数,机体衰老不可避免,不可能长生不老。这些问题已经来到自己身边,我们做好思想准备了么?当真正面对它们时,我们能否镇定自若。
也许,有空的时候,我们真的需要好好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