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二年的第二缕阳光

当莹莹在成堆等待审阅的文件中冒着微弱的泡泡,电脑屏幕的右下角冒出一条新邮件提醒,她原本以为是业主传送过来的又一份等待评审的项目资料,急匆匆地点开一看:竟然是国家级核心期刊的杂志社来函,通知她投稿的论文被录用了。
莹莹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毕竟,这篇论文凝聚了她的心血,如今得到专业领域内全国排名前五的学术期刊的认可和收录,对她来说不得不说是一个喜讯。
这个喜讯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照进了莹莹原本阴郁的心里,之前的焦躁与烦闷,被这封喜气洋洋的录用函赶到了九霄云外。
这是莹莹二零二二年度投稿成功的第二篇论文了,之前的那篇是由省级期刊收录,虽然上次收到录用通知的时候,莹莹也很开心;但是,国家级核心期刊的影响力与省级期刊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莹莹在心里给自己点了一个超赞。同时也开始思索,为什么自己会在项目这么忙的同时,还要展开这种非强制性的学术研究工作并撰写论文呢?
从什么时候开始,做项目不再让莹莹有成就感?从什么时候开始,项目获奖不再让莹莹感到欢欣鼓舞?从什么时候开始,部门的工作氛围不再像从前那样让莹莹感受到归属感和凝聚力?从什么时候开始,莹莹开始在团队项目之外寻找精神寄托?
大约是从那个秋天开始吧,莹莹的前上司告诉她,会有一位空降的行政领导来顶替他的管理工作,还有一个空降的技术主管来制衡莹莹。从小到大,莹莹都是一个乖孩子,她很快明白这种局面是无力挽回了,因此开始努力适应部门改-革后的新格局。
刚开始,莹莹的确看到了新领导为了凝聚人心而采取的诸多善举,她甚至开始喜欢他们,并对部门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但是那些“善举”的动机很快就暴露了,他们不过是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树立他们自己威望本也无可厚非,但是于此同时,他们通过多种途径来削减前上司和莹莹在部门的影响力,比如,例会上看似无意的褒贬,分配项目的时候不经意的倾斜,甚至在上级领导面前蓄意的打小报告。
这个几乎从零开始的部门,前上司一手苦心经营了六年才有了今天的市场份额和技术团队,如今被空降的领导窃取了果实。卸磨杀驴的形势下,莹莹也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唯有纯净的学术研究可以让她短暂地逃离这种令人窒息的高压环境,毕竟,写论文是一件私密的事情,无需听领导摆布,成就也是属于个人,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