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你……最近一次真正伤心地哭,是什么时候?
从小学二年级起,我就开始了寄读生活。直到现在,一年当中3/4的时间仍然是在学校度过。食堂、教室和宿舍是我待得最多的场所。
在和父母缺乏沟通的同时,从书中、从老师和同学身上,我也看到了一点东西。
接受了高等教育、且有一些小想法的我,恰好对自由充满了向往、渴望放飞自己;也对家庭有了自己的认识。不可否认,爸爸妈妈都很爱很爱我,不愿意看到我受到丁点委屈。但他们的爱,却给我带来了更大的委屈。
我相信,世界上大多数人,包括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爱着他人。
你给了我一车苹果,问我为什么不开心。
因为我想要的只是一根香蕉啊。
我很少辩解、也不解释。私以为有些东西离我还很远,我的想法也尚未定型得不能动弹,沉默或许是当下避免正面冲突最合适的应答。我和他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了二十年。这二十年,不只是时间的跨度,更包含了文化和思想跨度。我又凭什么认为我的小脑瓜能打破他们四十年的根深蒂固呢?
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 虽然心中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累积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
最近在读龙应台的“人生三书”之二——《亲爱的安德烈》。从毕业的那个暑假第一次接触她的文字(《目送》)开始,我就被她的情感文字深深地打动了。而《亲爱的安德烈》的写作目的,又正好冲击到我最渴望而不得之处。再次让我感受到“读别人的故事,留自己的眼泪”。
透过这36封家书,我看到了一位母亲为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她的儿子安德烈,做出的不懈努力与尝试。
任何一位母亲,都不会喜欢别人抽烟,更不愿看见自己的儿子抽烟,因为抽烟可能给他带来致命的肺癌。可是龙应台就这样看着自己的儿子点烟,跷起腿,抽烟,吐出一团青雾,面容平静。尽管她内心恨不得把烟从他嘴里拔出来,丢向大海。
然而,龙应台在心里对自己说:请记住,你面前坐着一个成人,你就得对他像对待天下所有其他成人一样。你不会把你朋友或一个陌生人嘴里的烟拔走,你就不能把安德烈嘴里的烟拔走。他早已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个个人。他就是一个“别人”。
面对自己的儿子做自己厌恶的事,还可以保持如此理智和忍耐,称得上令外人惊讶。要抱着你、护着你,奶着你长大的母亲学会“放手”,把你当某个程度的“别人”,可是十万分不容易啊!
龙应台却想得很透彻,说:“我们最终的负责对象,安德烈,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因此,你当然更没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为了符合上一代对你的想象而活。”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删大多数父母,都倾向于掌控孩子的人生,给予他们很多的建议,甚至强制性的要求。在他们眼中,不希望孩子走自己走过的错路。“这是为你好”取代了更深层次的沟通与解释。
而往往我们,出于对未知的好奇,出于怕没经历过而遗憾,或者……只是出于叛逆与不屑,总是宁愿撞个头破血流。
亲子关系,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不断探讨的热点。而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建立,也成为值得关注的难题之一。
“子”总是想着摆脱与独立,恨不得来个“独立宣言”一了了之;“亲”总是把孩子一直看作孩子,永远不放心,希望“子”永远粘着自己,遇问题永远先和自己倾诉。
或许,父母送给孩子一篇“放手宣言”;孩子适当主动索取或接受父母的关爱,是一种不错的相处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