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二节 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 P68
“教学的路径”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组织、教学方式和相应的教学法等。我的理解是在学生阅读的全程所使用到的所有内容。
阅读的基本路径包含了三条路:
第二种方式: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式。
第三种方式: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
所有这些方式的最终目的都是使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和感受课文。
首先来讲讲第一种方式: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寻常的方式是:背景介绍、知识介绍、实物展示、互动体验、多媒体课件以及其他“拓展性资源”。
拿《走月亮》这篇文章来讲,城里的孩子鲜有农村的经历,所以我通过鹅蛋引出鹅卵石的形状、颜色等的介绍;通过让学生回答:我读了“____________”话,脑海中浮现了_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历。
一般背景介绍可以介绍作者、创作背景等内容,还可以呈现以往的一些实物等。有了多媒体,我想很多东西都可以迎刃而解了。比如秋虫的叫声,夜鸟的叫声,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呈现。
在这里,我想到一点,其实我们更应该通过唤起学生的经验去理解课文,更应该让学生学习别人如何观察生活,如何书写生活的,从而将自己的经验也写进来。
其次,第二种方式: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式。这个方式,王老师通过案例呈现。有哪些方法呢?也不知我的总结对不对,但是我感觉应该是这几种方式:
1.一般距离看文章:
看文章的思路,文章是如何发展的?最后如何形成一篇整体的文章。
2.拉近距离看文章:
品尝原文的语言。这个时候就要炼字了。通过这个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比如《走月亮》中,沟水汩汩,很满意的响着。为何用“满意”一词?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3.拉远距离看文章:
看写作背景,看文集中其他文章,看文章的环境。
总的来说,就是一般看,近距离看,远距离看。我们讲一篇课文也可以这样讲。先从整体来看文章写了什么,每一段是什么意思,可以分为几段?其次,欣赏写的优美的段落,逐句逐词去分析;最后,将整篇文章串起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为什么?这里就涉及到作者的其他作品和写作风格了。
这个方法其实挺全面的,不过也挺循规蹈矩的。不会讲漏东西,也没有面面俱到,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最难的就是如何避免全程都是教师讲,我们应该如何将课堂还给学生。
最后,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
因为学生的思维水平是差不多的,因此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容易引起其他学生的共鸣,也更容易接受。所以,此种方式也是非常好的。
如何交流呢?我觉得明白不同学生擅长的点,然后分享他的点。比如男孩子与女孩子思维加就不同,可以找男女各一个,进行样板分享。再比如,好学生、中等学生、稍差学生的不同想法也可以分享。只是,一般稍差的学生肯定讲不出什么来?是否可以将分享改为“将不懂的提出来,然后全班一起讨论。”这样其实也是触发最近发展区,进行互相激发灵感的方式?
这三种方式,今天看完了,我也记住了。希望以后在紧张的课程中,能够得心应手的用在课堂教学中。再来回顾一遍:
1.唤起或补充经验;2.拉近拉远看;3.分享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