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眸如池水而清,她究竟是怎样的林徽因?
许是倾城之貌,早就许了时间的几抹光阴,
那嬉笑,或是哀愁,
伴随着清风间游走的才华,
被人时常谈论,也随着远处的云朵诉说。
泛黄的书页内,记着她的名字——林徽因,
笔墨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位远去的民国才女,
她的天赋惹了多少人去羡煞;
一代建筑大家,
她的成就又惊叹了多少同辈和后人。
从中国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国徽的创作,
到景泰蓝工艺的抢救;
从一处处古建筑的亲自考察,
到现代建筑理论的起步与完善。
……
一代女子典范,如花儿般在祖国土地上盛开与长眠,
她是我们“熟知”的林徽因,
也是我们“不知”的林徽因。
1.早慧
一幅幅俊美的山水之画,
一段段讲不完的动人故事,
当时间回转到1904年的6月10日 ,
在杭州这片充满灵韵的土地上,
一个小女孩诞生的哭声打破了这世界上的些许沉静。
取《诗经·大雅》之“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的寓意,
祖父为她取名为“徽音”。
一生的聪慧与才情,仿佛从这一天就牵定了缘分,
她,就是后来的林徽因。
在那个大家族林立的时代,
家风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
尤其像林家这样的名门望族,
一家之长就是整个家族文化的源头与根脉,
从一定程度上说,祖父林孝恂是林徽因看到的第一个世界。
清末民初,时代风雨飘摇,
和很多传统士绅阶级一样,家世显赫的林孝恂,
也经历了由兴而衰的转变。
而与很多人不一样的是,
他思想中有着很大胆的一面,开明且创新,
从清贫的“教书先生”身份中渐渐走出后,
以革新的思想,于政界寻得了发展之路。
他从不拘泥于陈法,大胆设立林家私塾,
以平等、自由、新派的理论培育林家后辈。
就是在这样“旧”与“新”的家庭中成长,
林徽因在一出生后就受中西结合思想的熏陶,
不仅散发着浓郁的诗书之气,
更在视角的开拓上,先于众人一步。
本身就天资聪颖的林徽因,在祖父的庭院中渐渐成长着,
享受着大户人家子女们优渥的生活条件,
也接受了浓郁的文化熏陶与全面的学习教育。
父亲时常在外,她就是祖父的一个通信员,
六岁开始代笔为祖父给父亲写家信,
年龄尚小的林徽因,早已经在心里看到了大大的世界。
想来林徽因在日后的成长中,
能在中西文化之间游刃有余的行走,
并于实践中进行灵活的结合,
都与她早年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关。
如果说,天赋异禀是她从出生就具备的一张王牌,
那么祖父与家风对她的影响,
就给这副王牌积攒了更深厚的底蕴,
有如此的开始,注定了一生当有不凡之成就。
2.林徽因之父——林长民
时隔多年过去,提起林长民这个名字,
也许很多人会说:他是林徽因的父亲,
而在当时的年代,这响当当的人物,
则更为当时的大众所熟知。
在父亲林孝恂的影响下,
林长民从少年起,就接受着先进的教育,
那时候的他在林氏私塾中读书,
受业于饱读诗书的闽中名士林纾,
获取了最初的西学知识,
从此,眼中的世界便大大打开,
具备了开明、自由的前卫思想。
在新旧交替的社会时代,很多知识分子都有着满腔的抱负,
希望以一己之力唤醒民众,改良社会,
在这样的方向中,林长民也有着自身坚定的“梦想”,
希望可以将西方先进的社会制度,
应用到自己的国家中,从而革新政治。
因此,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的他,
放弃了科举考试,跟着外国老师学习世界知识,
又前往东瀛,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
并成为了留学生中的一位风云人物,
学成回国后,以“革新”的思想,在政界大展宏图。
无论是任职北洋政府司法部长,
还是担纲民国政府初建的秘书处长,
林长民都怀有一腔的热血,和敢于变革的精神。
就像他的书法一样刚劲有力。
林长民对女儿林徽因的影响,
也是潜移默化的。
虽然并没有像其他父亲一样日日陪伴在女儿身边,
但是在普通的慈父情之外,
他对女儿抱有更大的成长期望,
且从不因男女性别差别对待。
尽管林觉民一直忙于政事奔波,
但始终坚持与徽因保持着频繁的书信联络,
他和女儿分享工作的心得体会,
也常督促她要明事理,学习之余参与家事。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那么与孩子成长重要相关的,便是家长的言传与身教。
在女儿的教育上,
林长民对徐志摩说过:
做一个有天才的女儿的父亲,
不是容易享的福,
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
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
可见林长民对林徽因的教育,
灌注了多少心血,
而这物质与精神同时富足的家庭环境,
也成为林徽因一生中的成长优势。
3.林家有女初长成
树叶飞落,流年转动,
在父亲的培育中,小小的林徽因一点点成长着,
在她心中,也许会发觉自己和其他的孩子有些不一样的地方。
就像这世界是公平的,在聪明的人身上,
总会多投入一些,
在林觉民的眼中,她的女儿早不是不懂世故的小孩子,
而是有深度的,和有自我判断力的。
她如此的清爽与聪明,
像游弋于远处的扁舟,于着自己的方向慢慢探寻着前进着。
从出生地浙江,到迁居上海,又到父亲的工作地北平,
乃至袁世凯称帝后,再随全家迁居到天津,
童年时期走过的路,让她开阔了自己的胸怀,
用不同的视角审视着这个世界的同时,
也接纳着这个世界。
祖父去世后能很好的操持家中各类事物,
亭亭玉立的林家大小姐,也是林家小小的“主心骨”,
可见幼年的林徽因,比其他孩子的起点高了很多,
她的童年,是早熟的。
1916年的林徽因,已经长成为亭亭玉立的曼妙少女,
在全家定居北京后,
在父亲的意见下,她迈进了培华女子中学这所贵族学校的大门,
召唤她的,是越来越多的未知与新奇。
当时的培华女子中学,以严谨得法的校风而出名,
原本就非常聪明的林徽因,在这里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日后出色的英语水平也是从此而起步。
从大户旧宅的天井,
来到这所讲究新文明的校园,
她了解到了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知识,
特别是英吉利发展的历史;
接触了多种有趣的西洋乐器,
学会了一些钢琴的演奏技巧……
这一切,都让她内心的文化意识愈加丰盈,
为日后才华的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之,她的眼睛,
看到了更广、更宽的世界……
4. 欧洲游历
在对女子的教育上,
流传着“穷养儿、富养女”的说法。
而对于女儿,怎样算是“富”呢?
在林徽因成长的历程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富”,
与物质相关,却也远远超越了物质。
从1920年开始,在父亲的带领与陪伴下,
林徽因开始了游历欧洲的行程,
在漫长的海上航行中,
万吨客轮如一叶扁舟,
她的梦,也随之起航。
从法国到意大利,从瑞士到德国,
一处处文化古迹,一座座宏伟的博物馆,
还有工业革命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家家工厂、报馆
……
林徽因都随着父亲一一走过。
从小就接受中西方教育的林徽因,
在这一路上,欣赏到了各类建筑参差不同的美,
当世界各地多姿多彩的文化风格映入眼中,
更深刻的理念也随着内心的根脉渐渐成长为参天大树,
她的视界,已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美的审视与架构愈加成熟。
林长民曾在日记中写道:
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
第一要汝多观察诸国事务增长见识;
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繁琐生活,
俾得扩大眼光,
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受这种熏陶的影响,
在国际化的视野中,她不断丰满着自己内心思想的羽翼,
对各类理念融会贯通,
可谓在在广阔的天地间,逍遥的“驰骋纵横”。
当时的她,虽然只有十六岁,
但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可谓是父亲身边“翻译”和“秘书”,
通过较为熟练的英语水平,在一些场合与父亲的客人进行交流。
当时和林长民往来的,都是留学剑桥、牛津的中国留学生,
林徽因在这些人的身上,
对西方文化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收获颇丰。
很多时候,林长民也会忙于政事,
无法时刻陪着林徽因,
而每当她独处的时候,
就会经常的依偎在壁炉旁,
一本一本地阅读英文版的书刊,
不断丰富着自己的精神世界。
好的成长环境总是与所遇到的人不可分离,
很多时候,正是身边人那些积极的、乐观的影响,
让人们在耳濡目染中,促进着自己不断进步。
当时林徽因的英国女房东是一位建筑师,
两人关系友好,
林徽因常常和她一起写生、作画。
她最爱去的地方是剑桥一带,因为那里有画不完的建筑与景致,
拿着一本书,随意的坐在草坪上,
她感受着皇家教堂的福利庄严,
体会着皇家学院散发着的宁静、优雅的气息。
女房东对建筑的理解客观上促进了林徽因对美、对建筑的认知,
在与女房东的相处中,她深深感受到了各类建筑的独特魅力,
感受到了浓厚的艺术情怀,
也正是这日常生活中的接触与了解,
为林徽因内心萌发的“建筑理想”进行不断的浇灌,
小芽渐渐萌发,正等待着成为一颗参天大树。
在她结识的朋友中,还有一位医生叫柏烈特,
柏烈特医生有5个女儿,其中黛丝与林徽因同年,
一次她们在海边游泳玩耍上岸休息的时候,
黛丝的小妹妹用沙子堆一座城堡,城堡总是塌了又重堆,
后来她向黛丝喊:“来!工程师,帮帮忙。”
林徽因问:“为什么叫你工程师?”
黛丝说:“因为我对建筑感兴趣,将来是要做工程师的。
也正是与她们的交流中,
林徽因了解到:建筑和盖房子不完全是一回事。
黛丝对建筑赤诚的热爱也燃烧着林徽因内心的火焰,
使她更为之吸引、为之追逐,
这些,都让她对建筑、艺术的理解更加深刻,
为她以后再建筑领域的作为提供了前期良好的人文环境熏陶。
在此次游历中,她见到了各种各样的建筑,
懂得了建筑与艺术、文化之间微妙的关系,
她认识到了不同肤色的人,
感受到了存在于大千世界中,
不同学说与理念,
她在拥抱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同时在拥抱着她。
5.欧洲留学
当一个人去认真钻研一件事的时候,
他的音容相貌便酒会显得十分动人,
林徽因是个全面的人,
作为女子,气质姣好,饱读诗书,
作为一位“研究者”,她也能一心一意的去研究与探索。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启超长子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
同年9月,两人一起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学习,
当时美术学院的建筑系不收女生,选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课程,
对建筑学科形成了逐渐成熟的认知。
因为林徽因聪明的天性,
加之有随父在英国生活过一年多的经历,
她很快的就融入了异国的校园,
并成为了宾大中国留学生会社会委员会的委员。
当时的美术系年级一共有四名学生,
林徽因与伊丽莎白苏特罗友谊最深,
万年伊丽莎白苏特罗还清晰的记得:
林徽因“是一位高雅的、可爱的姑娘,像一件精美的瓷器……而且她具有一种优雅的幽默感。”
当时的林徽因,对美的掌控力已经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参加大学生圣诞卡设计竞赛中,
她用点彩技法画了一幅圣母像,
很有中世纪欧洲圣母像的苍古感,
在获奖后,这件珍贵的文物至今保存在学校的档案馆中。
用两年时间,如期取得了美术学士学位,
又作为建筑系旁听生,竟在不到两年就受聘担任建筑设计教师助理,
不久更成为这门课程的辅导教师。
在宾大宾大取得学士证书后,
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跟随著名的G.P. 帕克教授学习舞台设计,
那时候的她,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个在国外学习现代舞台美术的女留学生。
她的天赋和美术、建筑基础,
使她在这个专业也出类拔萃,
那时常有同学临到作业交卷时请她救急,
其中一位请他救过急的学弟后来成了百老汇的著名舞美设计师。
在留学的这段时间,
林徽因的梦是渐渐圆着,也渐渐产生着,
她对文化、美术的热爱,对建筑的向往,
都在这一段时间进行着实践,
而她,也有着浓厚的爱国情怀,
也希望着自己所学习和领略到的一切,
可以为自己的祖国做一些事情。
从童年时期家庭的启蒙教育,
到游历四海、留学的海外见闻,
林徽因在在接受教育中,
所吸取的,都是环境的精华,
一代才女,几代人的文化积淀下,
积累了深厚的底蕴,
同时在建筑学上显现了惊人的天赋,
在环境的熏陶与自我的刻苦钻研下,
最终成为了中国的一代建筑大家。
6.总结
根叶盘生,年年的四季如往事一样慢慢流转着,
1955年的4月1日,林徽因随着她纯净的音容与相貌,
离开了这个绚丽多彩的世界。
才情几代之聚,明眸如池水而清,
世人评价林徽因:“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在生命的长河中,林徽因走过的路并不算远,
而在她的身后,却留下了那温暖的文字与优美的诗篇,
留下了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卓越贡献。
那个生长于传统家庭的“大小姐”,
终究没有辜负祖辈父辈的期望,
没有辜负良好的家庭教育条件,
先人一步的学习着中西方文化与知识,
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游历世界、开阔视野,
终在留学生涯中拾得最初的梦想,
在建筑学领域倾尽了自己的一生。
她是成长于那个时代一朵顽强绚丽的花儿,
在肥沃的土地上生长,得以良好的浇灌,
以耀眼的姿态毫无保留的绽放开来,花香四溢。
生命中62个年头走过,
文学领域上,被称为“一代才女”的林徽因远去了,
在中国的建筑事业上,我们的“林先生”也远去了,
而历史在梳洗过后,,
林徽因的精神,
依旧陪伴着那一草、那一木,那一笔、那一页,
与世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