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读书

再读《儿童的人格教育》有感

2019-03-21  本文已影响0人  然妈Miya

再读这本阿德勒的经典著作,我从关注和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转移到思考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孩子。

再读《儿童的人格教育》有感

首先分享一下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阿德勒理念:自卑感和优越感。这两者其实是密切相关的,对于优越感的追求往往是由普遍存在的自卑感所激发的。这两者都有有益的一面,同样,如果走错方向,都会产生危害。

自卑感有益的一面在于能够激起个体的创造力,“为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优越感,个体便投入到追求完善、完美的过程中,并在这种克服困难和改善自我的过程中做好本职工作,与社会互利双赢”。但是,当自卑感阻碍了人们富有成效的追求,或当它由于对器官缺陷的反应而加剧到令人难以承受的程度时,就成为了自卑情结,这是一种过度、过分、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心理问题。

追求优越感是否有益的判断标准在于是否帮助个体发展了有用的能力且符合社会利益,也就是行为的方向和结果对于个人和社会均有价值。

这样看来,中间的分寸把握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正是教育和引导的着力之处,即发展和培养孩子的社会兴趣/社会情感。

第二,我观察到孩子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寻求优越感呢?

目前处于幼儿园第二学期的然然,对于上学非常有动力,他正是通过在学校的良好表现来追求优越感。这种情况下,我会鼓励他多和同学们玩耍,友好相处,乐于助人。特别是听到他说某某不听老师话时,我会说“这并不妨碍他可以成为你的好朋友”;当听到他的同学对他表达喜爱之情,我会问这个小朋友为什么喜欢他,回答说“因为他总是和我玩儿”,我会再重复一遍“哦,你喜欢他,因为他和你玩儿得多,对吗?”这样孩子听到后,就得到了鼓励,知道用什么办法去交朋友了。

第三,我观察到孩子目前遇到的问题是在英语课外班上不配合,扰乱课堂秩序。

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是,除去我已知的原因,比如他认为是在“妈妈的地盘儿”,这是玩儿的地方。比较可能的原因是畏难,所以想要逃避,表现出来捣蛋行为以引起老师和家长的注意和其他孩子的崇拜。这种推测是从更大的环境观察而得来的,比如在家里会听到他说“我的英语不好”“我不会”等。解决的方式也不难:小步前进,提供支持,保持关注,避免因为他在课堂上的表现而过多担心和焦虑,或给予过度关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