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1000字社会热点想法

留美博士枪杀华人导师……当今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

2023-09-09  本文已影响0人  恩小希

大家好,我是恩小希。

上月末,一桩震惊全球的惨案发生。

齐太磊,河南封丘农村的寒门状元,是材料学博士,他拿枪杀害了自己的导师。同样是华人,甚至两人本科都出自武汉和华科大这两所兄弟院校,也都出身微寒,都有人生逆袭的经历……

01

当地媒体报道,34岁的齐太磊用9毫米手枪射杀了他的导师,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应用物理科学系副教授Zijie Yan(严资杰)。

警方表示,嫌犯和受害人认识,案发时嫌犯直接走向受害人作案,然后离开实验室。

网友们开始猜测种种可能性,比如学术霸凌、博导PUA。

对此,有认识严教授的朋友就发文力挺这位教授的为人,称他善良勤奋谦逊,也绝对不是压榨学生的坏老板。

不久前齐太磊还刚刚发表了自己为第一作者,导师仅为通讯作者的学术论文。

严资杰今年40岁,科研成就很多,他刚刚拿到终身教职不久,家里还有两个年幼的女儿。

翻开严教授的履历,更是金光灿灿。

他本硕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而后在伦勒斯理工学院读博,紧接着前往芝加哥大学做了5年的博士后,如今在UNC担任副教授,从事纳米科学领域的研究。

而凶手齐太磊,完全符合一个小镇做题家的标准画像。

齐太磊,201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

2015年至2019年,在中国某研究所担任研究员。

2019年就读路易斯安纳州立大学,获材料科学硕士。2022年,他开始攻读博士。

案发后,媒体报道证实,齐太磊就是2010年国内媒体曾报道的以624高分考上武汉大学的“齐氏兄弟”之一。

齐家,是村里的低保户。

父亲有10多年的肝病,母亲也有慢性病,无法干重活。

他们家的房子破破烂烂。2019年政府帮忙翻修成上图的样子。

上中学期间,兄弟俩每人每月仅有200元生活费。高考成绩出来后,社会各界捐助他们读书。

但齐太磊出国后,父亲因病彻底丧失了劳动能力,母亲一边种地,一边照顾丈夫。

母亲“舍不得花钱,有病了还不去看。”拖到三年前,才去市里医院看,撑了一个星期就去世了。

村里人都说:“连种地带伺候病人,给他妈妈身体累垮了。”

母亲去世,齐太磊没回来。身体孱弱的父亲,被弟弟接到上海照顾几个月后又回到了村子。

老人家在农村缺乏照顾,呆了仅一年前也去世了。父亲去世时,齐太磊也没有回来。

02

在成为杀人犯之前,齐太磊遭遇着几方面的挫败:

第一,父母双亡,他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奔丧,心存愧疚。

第二,工作遇到瓶颈,博士可能无法毕业,经济压力大。

第三,人际关系出现各种问题。面对着流言蜚语与毁谤中伤。有人向导师告自己的状,他产生深深的敌意。

社交网站上,齐太磊经常秀自己的厨艺。

但他发了一些留言,看起来充满负能量:

“这群人说我很懒,他们不去证明我努力工作,而是试图侵犯我的隐私。我判断他们的动机只是为了告诉我的课题组长,然后通过讲故事来控制我。但是跟我的课题组长提起这些事的时候很奇怪,这只是这些人的偷窥行为?”

而且,他不知道怎么处理与异性的关系。

有一条留言说:

“一些女孩子表面在帮助我,但却让其他人更看不起我。像是婊子一样。”

去年12月他写道:

“不得不承认真相总是太伤人,但我选择不再把时间花在她身上。人们多久才会忘了她?甚至我都不知道她到底是谁。不管怎样,就让她走吧。我们可以享受一些时间坐下来看看外面的世界。”

最后几条推文展现出缺乏朋友的孤独:

他在7月31号写道:

“想要结交一些新朋友。我是一名二年级的博士生,研究纳米粒子合成、光学捕获、自组装、光谱分析和ML。在日常琐事上有点笨拙,非常热衷于谈论研究。如果有意,请联系我。”

严教授实际上可能一直知道齐太磊存在精神问题。知情人透露,他曾对齐太磊对其他人的告状,说没有任何人在背后诋毁他。

严的导师克里西透露说,今年7月,在他们两人最后的通信中,严资杰提到,他的一名学生有精神健康问题,存在妄想。

“严教授希望这位学生能够尽快毕业并且保持稳定。他也把该学生的状况报告到了学校系里。”

还有人扒出齐太磊曾在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读博被退学,这次在UNC是他第二次读博、

他本是模范贫困生,靠知识从河南农村一步步走到了大洋彼岸,如今博士在读,已经奋斗到了读书人所能奋斗的尽头。

一个看起来拥有光明前景的寒门贵子,为何走到了这一步?这不仅仅是一场个体的悲剧,更是一个群体的困境。

无独有偶,今年6月底,南佛罗里达大学的化学博士李旭明,在实验室里合成化学制剂,用注射器长期给楼上邻居投毒;导致邻居全家及刚出生的婴儿患病,被控持有管制物质和严重跟踪的重罪及化学攻击。

03

留美博士到底怎么了?可能有以下几点因素。

1)不得不承认,现在这个年代,难再出寒门贵子了。

这些年对社会冲击最大的一件事,可能就是学历的不断贬值。

仅凭知识就能改变命运的时代红利已经过去。

社会阶层的固化、生活成本的高企……都让认为拼命苦读读到顶级学历就可以改变命运的寒门学子们沮丧。

很多寒门学子都说,自己与大城市优越家庭的孩子,智商类似,但情商晚熟、社交力差、抗挫折能力低。

知识可以把寒门贵子们从农村带到世界名校的平台,但是却很难帮他们疏解内心的困顿。

对于农家子弟而言,考入精英大学面临的挑战更多。他们的原生家庭无法像中产父母那样提供托举,而自己在城市生活中从观念到生活方式,方方面面都要独自去面对。

贫穷并不只是经济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小镇做题家一旦跃入精英队列,如何在精神上丰满起来,这是所有贫寒家庭的学子所面临的难题。

很多人看起来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但或许终其一生也没能完成心理上的阶层跨越。

作家耶雅亿说:

阶层的跨越,需要很多代的努力。

一代人只要比上一代人强就行。

从农民孩子变成海外精英,太难了。

这个过程很容易生发出各种精神压力甚至疾病。

但从农民孩子变成普通的知识分子,在完成原始积累的基础上把自己的下一代托举到更高处,这条路是可行的。

如果齐太磊大学毕业后,不读研博、不出国,而是肩负起“身为老大、赚稳定的薪水、给父母改善居住环境、看病就医、养老送终、结婚生子”的责任。

恐怕不会走到最后这一步。

2)家里没点底子,不要走学术道路

读博和读硕完全是两码事,读博是很难很难的,尤其硬科学领域;有的读了七八年都毕不了业,每年都有跳楼的。

如果不是真心热爱一门专业,只是为了一个头衔和工作,那么从读博第一天就是煎熬的开始。

看齐太磊的前半生,高考考了三次,终于进入武大,本科花了5年才毕业,毕业社会上混了四年后,想出国改变命运,但是第一个博士就quit,只拿了硕士走人,转学一年后,就持枪杀了导师。

他每一步都走得磕磕巴巴,不管是高考、本科、硕博都不是正常时间线,35岁还在博二。那个给邻居投毒的化学博士李旭明,也差不多,已经36岁。读了30年书,还没拿到博士学位。

那什么是正常的学术路径呢?以严教授为例,27-30岁之间博士毕业,30-33岁成为助理教授,35-40岁拿到终身教职。

更优秀的学术新星们,27、8岁就已经当上名校的助理教授。

留美自媒体人桑桑姐所说:

像齐太磊和李旭明这样一路都勉强的大龄博士,说实话,不具备学术天赋和热情,不如早点放弃光宗耀祖的执念,早些挣钱工作享受生活。

前期投入的成本太大,收回成本的时间又太长,尤其家里经济条件差等着孩子毕业反哺的,读博期间的精神压力会非常大,容易出现心理、人际问题。而且总想着要挣钱,杂念太多,很难心无旁骛地搞学术。

这么看来,张雪峰说的还挺对。

穷人家的孩子不仅不要学新闻和金融。

也最好不要走学术道路!

就像上文说的,阶层晋升不能一蹴而就,要几代人的积累。

寒门子弟应首先考虑挣钱养家,学一些能够营生的实用技能,继而托举下一代向着更高处发起冲击。

而不是一门心思冲着“高大上”“逆天改命”而去。

3)留学生的压力,没出过国的人很难想象

其实漂洋过海、独身去异国他乡开启一段未知的旅程,遭遇生活压力、语言障碍乃至巨大的文化差异,从而产生对人生的怀疑、恐惧、焦虑和无所凭依之感,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

本案发生后,许多人都谈到留学移民后面临的巨大压力。

在来到美国后,留学生可能会面临极端的文化冲击,孤独想家的心灵困境,在实验室里工作的时间很长,经济压力大,找不到工作等等。

就拿我自己来说,确实亲身体验到留学生活的确是个巨大的挑战。

不要说融入当地人的社交圈,就算困在留学生的圈子也很孤独。

留学生的圈子一方面很小,流言蜚语八卦满天飞;一方面又很大,每个人都很忙,必须强迫自己独立,一个人处理所有事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较国内远得多。说严重点,内向的人甚至死在屋里都没人知道。

很容易生发各种心理问题。

但是,无论留学生活有多艰难,都不是开枪杀人的借口。

无论何时,一个人的苦难,到不要去给他人带来伤害。成年人,要学会自救。

点个赞希望身处困境和苦闷的人都能够得到及时和有效的帮助,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快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