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片海
最近与一朋友通话,我问在家忙什么呢?他与我一样,已经退休在家一年多。他说平时收拾一下家务,写点儿东西,也会去健健身,会会朋友。我问他写什么呢?他说在简书上写点喜欢的东西。我一听来了兴趣,就深入交流了一下,朋友一席话,我深受启发。
我出生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小的时候大家能吃饱饭,不用帮父母下地干农活,不用在家带弟弟妹妹,能够按时到校学习,这就已经很满足了。因此一直憧憬着等自己退休以后就开始学一学感兴趣的东西。退休后我在老年大学报了两个班儿,一个声乐,一个书法,还找老师去学了工笔画。因为疫情的原因, 一直在断断续续的学习,可是说起真正喜欢的我觉得应该是写作。
我从小作文就好,老师经常拿着我的作文在班上读,我从来没在这上面下过苦功夫,但是事实就是从小学到高中,我的作文成绩一直遥遥领先于班上其他同学,而且我写的飞快,有人一堂作文课还没写完,急的面红耳赤,抓耳挠腮,而我大概用一半的时间就写完了。我所有作文本被我妹妹收藏,她可以不再像其他人那样害怕上作文课,基本实现了作文无忧。上大学以后,曾经为完成任务,我被班长要求写了一篇征文,获得全校征文比赛一等奖。
想想年轻时写的东西,并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可是却经常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我想究其原因,大概是我喜欢阅读,看书比较多。小时候在农村上学,家里存书的人家极少,我看的最多的是叔叔上初中时的课本,不仅限于语文课本,有字的就行,叔叔有一本《聊斋志异》,虽然是繁体字,我也连猜带蒙看了好几遍。我还记得有一次到我同学家去玩,她家用的报纸糊墙,我歪着脖子看墙上的字,看的津津有味,完全忘却了时间,导致脖子疼了好几天,这件事在班里传为笑谈。同学家里的书我都借遍了,实在没书读的时候,我就躺在被窝里看新华字典。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点也没错。
因为从小被鼓励,所以我是喜欢写点儿东西的,高兴的时候写下来。难过的时候也想写下来,我的日记记载了儿时的很多小心思,更多的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幻想及憧憬,每当闲暇的时候拿出来默默的欣赏,我即是作者又是读者,觉得那些文字既熟悉又陌生。
我记得小时候的理想,就是当一个图书管理员兼职作家,我可以实现看书自由,想看就看,想写就写,这大概就是最朴素的文学梦吧。可是现实很打脸,我是一个理工女。
工作以后写最多的是公文,看的书很杂,大部分是专业和育儿方面的书。偶尔也写写日记,记录一下自己平淡的生活和工作,只是写一本销毁一本。
可是我知道,我的心里是有一片海的,她指引我以梦为马,不负韶华,读书是我永远的爱好,家里能放书的地方全部有书,我出差永远带着书。清晨,袅袅茶香,手捧一本书,是最幸福快乐的时刻。
感谢朋友,让我知道了简书,感谢简书,让我重启儿时梦想,感谢这个时代,让我心中那片海载舟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