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之一:虚实隐显之间
“吾所谓隐显者,非独为山水而言也。大凡天下之物,莫不各有隐显。显着阳也,隐者阴也。显着外案也隐者内像也。一阴一阳之谓道也。”——清·布彦图
意境的第一重意义表现为“言与义、形与神、虚与实、情与景、含蓄与明朗”等一系列的矛盾对立运动。
宁静、庄严、自由未定性与意义空白在这种矛盾对立统一中臻达更复杂、充分、丰富的表现力。它是具象的,又是写意的;它是绘形的,又是入神的;它是确定的,又是未定的;它是直感的,又是默会的;它是直接的,又是间接的;它是征实的,又是空灵的。这一切对立矛盾的运动都是通过表达与非表达、无表达、反表达臻达更高更巧妙的表达。
它既具有特定形象的直接性、确定性、可感性,又具有想象的流动性、开放性和可生产性。写实部分呈现为“景、境、象”,是一种笔触实相、自然秒会的直观性存在。又是一种婉转的曲径或者蕴蓄了一种势能,导引读者自己去抵达实境外蕴涵的那个尚且虚在并处于模糊状态饿,蕴量大、经过感性抽象再造的艺术虚境。入“神”临“意”,以实求虚,韵味涵泳,通幽默会。
这就是作品中不确定的、空白、空无,它需要读者去现实化、具体化的部分,是所谓“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故知止”。思考所不及的微言大义,文辞所难说明的曲折情趣,这是语言所无法表达的,这里就不说了。
空白与未定性的艺术虚境特点:
一、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具有间接的不确定的具象性。要唤起这种境界的艺术美,必须俟诸读者的审美想象,而审美想象又是通过意象运动来进行的。因而这种“象外之象”便包含着各种与实境之象相关的复现性意象和创造性意象。艺术虚境中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就是复现性意象和创造性意象的和谐质。“至虚而实,至渺而近”。
二、“韵外之致”“言外之旨”诉诸想象。艺术虚境是模糊、泛指、流动和不确定的,此中的情趣、气氛和联想往往是流动变化的。特别是文本中的实境导向,往往十分隐蔽、含蓄、曲折,不即不离、不皎不昧、不粘不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