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扬集(诗 散文园地)

【读书随笔】热爱是不卷收的文章——简读巜吊脚楼下的湘西》

2021-01-26  本文已影响0人  南飞雨燕

《吊脚楼下的湘西》是范诚老师的第七本散文集,厉害。

也许有人会说,写七本书的作家大有人在,算不上多厉害。但,如果他七本书都是写同一个地方——湘西,一本书约六十篇文章,也就是说四百多篇散文只为描绘同一片山水,诉说一同方风情,你除了说他文字功底厉害,更多必定是想要问,他在那片土地上到底走了多少回,他对那片风景到底读了多少遍,他对湘西的山山水水到底有多心仪?

不知道。

都说谁的青春不迷茫,我觉得范诚老师的青春就不迷茫。湘西是湖南的西部,是深山密林里的乡下。乡下只能吸引城市的人,当然也只能吸引个一日几日。乡下人太多希望走向城市,希望自己的后辈人跃出农门。

范诚老师出生在是乡下,贫困的农家少年,要凭唯一的办法——读书,去跃农门的那种少年。八十年代大学毕业生还不多,乡村大毕业生还极少,明明可以去大都市却毅然选择去乡村的大学毕业生只有一个,范诚。

什么原因让一个少年抬手启墨,转折疾书青春的方向,义无反顾直奔大湘西?文学!范诚老师在书后记中说:我是受沈从文先生作品的影响,怀惴着一个文学梦踏进湘西的。我不听任何劝阻,固执地去了湘西。

文学人的最初,傻气而执拗。魅力和率性,是后来的文字赋予的气质。

27年,佩服!范诚老师的文心天纵,以最好华年,以黑发覆霜,在大山一呆就是27年。非故乡已成家乡,如鱼在河,一脉水系一脉青山的欢忧冷暖,他用27年的呼吸沉浮在游戈丈量。年少的执着,化作山一样深悠醇厚的热爱。怀惴的梦,在延绵如水的墨香中绽放。所以,有了第七本书。

先不看范诚老师的前六部作品,只翻才出版的新书巜吊脚楼下的湘西》。

收到这本三百多页的封面考究古朴的书有七八日了,白天上班,晚上才能畅游文字,且看书又慢,所以还只看了极少的页数。我看书喜欢先看序或卷首语,目录,然后是后记,再从第一文往下看,不中途截文看。但看巜吊脚楼下的湘西》有改习惯,我提前看了书的最后几篇文,因全是讲湘西特色小吃的。好吃的人,容易重食文轻他文。

山,水,城,居,食,行,在湘西是一种什么面貌和风情?书的第一篇也是以之命为书名的文章巜吊脚楼下的湘西》就一一告诉了你。

山。

湘西多山。

这里地处云贵高原武陵山脉的东部,云贵高原像一群庞大的骏马,从青藏高原的南部,奔腾着向东广漠的平原驰去。沿途那挺拔高峻的山峰,是骏马的头部。那逶迤蜿蜒的山脉,就像骏马的背脊。

……………

如果我们把湘西的山看作是一个人的脸,那么,湘西民居——吊脚楼群,就是人的眼睛。

水。

在溪流的岸边,总是曡起一层层的吊脚楼。这些房子,背靠着青山,面临着碧水。正因为有水,便于生活,才把一座座吊脚楼团聚在一起,才把山里人邀集成一块。

城。

碧波荡漾的沱江水面上,浮起的这一排排看似松散却十分精致的吊脚楼,虽非雕梁画栋,却胜琼楼玉宇。

居。

冬天农闲了,一抹斜阳照在吊脚楼上,只见土家,苗家姑娘,三三两两,每人一把木板凳,坐在吊脚桵上,绣花,打花带,还有做布鞋的,纳鞋垫的,她们像麻雀一样,说个不停,不时发出爽朗而欢快的笑声,似乎要把吊脚桉哄抬起来………

食。

过年了,杀年猪,打糍粑。吊脚楼的坪场上,围满了大人小孩。亲朋好友,帮忙了、看热闹的,都聚在一起。

行。

水是生命之源。吊脚楼的前面,就是小溪。不远处,有渡口,有码头。

略挑摘几句了。开篇,范诚老师用长达八页的文字如工笔画加水墨画,向大山外的人们铺展开湘西的美,无论哪一道风景哪一个角度,都离不开小小的吊脚楼,繁衍生息了一代又一代湘西人的吊脚楼。

跳过厚厚的三百页,我闻到了吃食的香气,馋人。我也湖南人,真不知道世上还如此奇特的食物。说说我感觉我学会了的吧,放长假我要试做。

社饭。主要食材是糯米,也是我爱的谷物。浸软,洗净,滤水,煮捞再滤。腊肉切丁,泌油,再和胡葱,过水蒿菜齐炒,然后拌匀在糯米内,加盐,大火蒸熟。想想都是好吃。工艺不难,胡葱东乡有扯,只是我们这似乎不种蒿菜。无妨,少一样味道应该也还不错。范诚老师说第一次吃了三碗,我就来两碗吧。

书中写的腊肉,米粉,弥猴桃,香瓜犹可,没尝过湘西的,我们湘东也有。但“茵油”和“包谷粑”我闻所未闻,范诚老师将食材工序说的很细,有声有色,但一般人去做依然不能。为什么?

你以为读了巜吊脚楼下的湘西》就和范诚老师一样成了湘西通,湘西佬了吗?27天和27年是天上地下的区别。他阅读吊脚楼下的湘西,千万遍不倦。散文,贵在用情浇灌。他写下的文字,有了自己专属的特色,无疑值得品读,由文滋生的对那一片神奇土地的向往,可以籍着这些热情浇灌的文字生长出的力量,出发。

正如周振华老师为该书作序中言:看得出来,他读了很多书,行了很多路,他的用心和勤勉,使他收获了很多具有学术和文学价值的文字。对文学算得上敬畏和忠诚。

范诚老师是忠诚和值得敬重的人。他现在已居长沙。我是个文字资历尚浅的写手,我们从未谋面,却错过了两次见面的机会。第一次是去河北滦洲的采风,路途太远,路痴的我想和他同行,他恰好抽不出空,却不忘向我介绍另一湖南老师,以便照顾同往。第二次相反,他力邀我同行,说时间不长,去吧,无奈我走不开未去。读此书前,我已读过一些他的散文,文如其人,低调,沉稳,博学多才。

虽然范诚老师说自己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成为一个两鬓苍苍的作家,(那是他自嘲了老,高大儒雅才五十多岁)虽然他已为湘西落笔了七本散文集,但他的写作之路依然漫长,我期待品读他的下一本再下一本。而且我相信,即使不再专写湘西,他的文字里也少不了湘西的印迹,或穿梭或隐现。因为,湘西,已经烙进他的生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