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长安十二时辰》、240w

2024-04-16  本文已影响0人  大胡子shushu

上下班路上又把《长安的荔枝》听了一遍,剧情已经熟悉,这次把注意力放在了作者的文字上,听书另有一番感受,依然惊叹马伯庸的功力。

首次接触他的作品应该是《三国机密》,小说中虚构出一个汉献帝刘协的弟弟刘平。虽然知道这是本改编小说,马伯庸的文字让人物活了起来,历史与虚构交融,让人感觉仿佛这是段宫廷秘史。

填补空白,以独特视角再现前朝历史似乎是马伯庸的一贯作风。


从“大唐的长安、洛阳”到“大明的北京、南京”,近年来,马伯庸的多部历史小说牢牢占据畅销榜前列,并陆续改编为影视作品,一本《长安十二时辰》版税240w。

闲来无事,心血来潮,对这位80年,“鬼才”作家深入了解一下,网上资料还真多,找点和写作相关的,总结如下:

坚持长期主义

马伯庸从2004年开始在论坛上发表文章,一直坚持写了20多年了,当时很多人写得比他好,但中间放弃了,而他中间并没有因为谈恋爱、工作或者生孩子而中断,他就一直坚持写。他说:优秀的作家,都是一个上班的命。每天坚持写4000字,以保证自己的手不生疏。

.

作息规律,将生活与写作分开

他每天7:20分送儿子上学,接着去工作室写东西,写到中午出来吃个饭,再回去一口气写到下午5点回家。他租了一个工作室,就像我们上班一样,朝九晚五,很有写作节奏,写到5点下班,门一关过家庭生活,再不打开电脑。

.

关闭微博

马伯庸说:人每天的创作力是有限的,你分到自媒体的一部分,你的作品里就少了。所以他在创作期间就关闭微博;他说,很多说过的话就不想再重复了,所以把它放在作品里是最好的处理。

.

倒推时间

有严格的时间观念,一部作品往往会倒推时间,总共需要写多少字,除以要用的时间,规定自己一天写多少字。他对作品里的时间也特别敏感,每次都要精确到“一炷香”还是“5尺”的距离,要反复考究、查阅资料,绝-不含糊。

.

做脑洞训练

马伯庸说他在不看书或者跑步的时候,进行“脑洞大开”的逻辑推演,而这个训练让他的灵感源源不断。

.

大量阅读

马伯庸每天都是阅读一到两个小时,他说要想保持创作热情,需要长期的积累,要反复查看资料,而带着问题阅读,才能从中捕捉到灵感。

.

主动锻炼身体

马伯庸故意将工作室租在学校附近,一听到下课铃声就站起来锻炼身体,课间10分钟休息,然后再接着写;坚持早上跑步锻炼身体,将精力保持在一个旺盛的状态。

.

勤奋

马伯庸说作家的天才与努力的比例是7:

3,自己最大的有点是勤奋。每天码字4000字,如果哪天没有写,第.二天就感觉很内疚,会赶紧补上,心里才踏实。

.

保持好奇心

马伯庸善于观察底层小人物,他会反复叩问背后的细节,因此总能从历史的缝隙里抠出来故事。比如,他在博物馆看到一块"苍天乃死"的砖,就有了下一部小说的灵感;不久前,他在朋友家淘到了一本很破旧的书也很有感触,这些他都会及时扔进一个文件夹,取名为"坑",相当于是一个灵感选题库,这样就不愁没得写了。


你看,每位成功的人背后,都是辛勤努力做基础。听说《长安的荔枝》也已经开拍,这本书咱最熟悉,连看带听的有三遍了,期待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