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专题编委 家园人物春秋心灵小栈

读《爱在最深切的关头》于无声处,春雨润物

2019-10-04  本文已影响0人  流失的青春
读《爱在最深切的关头》于无声处,春雨润物

如标题所写,父母对子女永远是爱之深情之切。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种本能,而关爱是一门学问,会爱是一种境界。爱孩子,无可厚非,但是我们真的懂得爱孩子的方式吗?

或许,有人会说,爱孩子还有方式吗?物质上满足孩子的要求,精神上支持孩子的行为,这些难道还不够吗?

在傅雷的《爱在最深切的关头》一书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牵挂和关爱,同时,还以平等的姿态跟儿子交流启发。

全书首次按谈人生、谈艺术、谈修养、谈感情为主题,收录了一百一十二篇家书,一封封家书,道尽中国式父爱。

他非常注重对傅聪正确人生观的培养。他用自己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知识储备,与细微处,用经年累月的熏陶,把正确的观念浸淫进他的内心,从而促进傅聪人格魅力的建立和形成。

对成年后傅聪的教育,傅雷曾说,“有一个基本原则,我始终觉得并不错误,就是: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再其次才是做音乐家,最后才是做钢琴家。”

这是傅雷的教育观。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历来是我们的传统观念,傅雷也不例外。

从字里行间,我们读到了父亲对远方儿子的望眼欲穿,书信让亲情和关怀远渡重洋,缩短了彼此的距离。

有一位艺术家的父亲,傅聪是幸运的,因为他较高的修养,本身的行为,看问题的眼界也较高于常人,因此,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比较高瞻远瞩。

比如,注意到傅聪小时候对音乐情有独钟,就开始注意培养他的音乐知识。

而小孩的喜好往往不太定性,会这山望着那山高,直到后来傅聪在转过几道弯,确定真正喜欢艺术之后,他才全力以赴支持傅聪,继而送他到国外深造。自此,开启了书信的往来,无意间也给我们留下一部家庭教育的经典书籍。

对孩子的牵挂和想念使他变得焦虑,几天收不到儿子的信,便坐卧不宁。无奈,远隔千山万水只有在文字中表达一切。但是又恐唠叨的太多,被儿子嫌弃,这种进退维谷的j境地,只有体验过的人才感同身受。

除了时刻提醒傅聪在艺术方面的修为,对儿子自身的修养也不厌其烦地提醒,如:走路不要把手放衣服兜里,用餐时即使手里没有刀和叉,也应该放桌子上面,而不能把手放桌子下面,或者干脆放腿上。

这些细节虽小,却能看出一个人的修养和所受的教育。一个人修养的缺失,往往就体现在这些小细节中。

傅雷事无巨细地看似在碎碎念,其中却蕴含着大智慧和一些做人最基本的常识,有这些看似闲话的家常,实则是人生最重要的财富,是傅雷倾其半生的积累。

生活中,孩子对枯燥乏味的说教往往都很抗拒,个别还会有逆反心理,父母常挂嘴边,苦口婆心的“为你好”,在逆反心理的抗拒下,不仅起不到教育作用,甚至会适得其反。

而傅雷没有单独的说教,他在关心孩子饮食起居的同时,用自己前半生为案例,让傅聪自己体会,哪些是正确的生活态度。

做为家长,多数父母不会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而是一味“我要你怎么样”,生硬,在家庭教育方面是硬伤,要避免父子之间出现代沟,产生隔阂,最好的方法就是“平等”。

只有平等的与孩子交流,让他有朋友之间谈心的感觉,他才能从心里不排斥,并接受家长时意见。

每对父母都是从孩提时代走过,应该不会把孩子的心理都忘掉,抓住孩子的心理,对于家长的说教他们才不会抗拒。

傅雷的家书之所以成为家庭教育的典范,从这本家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是如何把一个“问题少年”一步步成功引向成功。

家庭教育,犹如攀登一座高山,只有成功登顶,征服他的内心世界,才能有预期的教育效果。

整个攀登的过程,便决定了视野的所及。这就是本书要带给给读者的启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