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更文800字点赞摄影

和女儿对抗AI后续

2024-05-26  本文已影响0人  沐一布
网图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上一次和女儿沟通过后,我一直有意识地想要影响她对游戏的沉迷。女儿有一点变化,但是不太明显。她会说今天和别人约好了,要玩一会儿,我会说,那玩一会儿吧,相信你会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但是,孩子一旦进入游戏,就忘记了时间,如果不提醒,孩子就会一局又一局地玩,沉浸式地投入其中。

孩子专注地投入到某个事物中,这本身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但是专注游戏,我们就不能接受了。所以父母对孩子玩游戏这件事真的是“恨之入骨”的。

我分析了自己,虽然不是恨之入骨的级别,但还是不希望孩子长时间沉迷的,毕竟孩子占用了太多的时间玩游戏,对现实生活的投入太少,这是不利于孩子发展的。

既然选择成为“大多数”的父母,就要想对策,如何让孩子从游戏中抽离出来。我始终不会粗暴地制止孩子,比如没收手机,或者规定玩游戏的时间,因为这些方法别人家的父母早就用过了,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

在我做咨询期间,孩子玩手机的问题最多,我能想到的办法,几乎都是别人家玩剩下的。所以我从来不给方法,而是找原因——孩子为什么会迷恋手机?

一个人只有一直对某种需求匮乏,才会一直贪恋,而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才能帮助他们。

我观察女儿,发现她是在学习方面没有成就感,学习比较吃力,现实生活中没有价值感,所以才会把游戏当作逃避焦虑的“避难所”。其次,孩子会在游戏里找到成就感,这些成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其实孩子是知道怎么给自己解压的,他们是在努力不让自己内耗。

父母了解到孩子的苦衷后,也许对孩子的疼爱才会大过于指责。就好比成人焦虑的时候,会通过抽烟、喝酒或刷手机来缓解,孩子也需要借助手机来暂时“麻痹”自己。

可是,减压和沉迷是两种概念,解压是间歇性的,是有目的地进行,沉迷却是受控的状态,后者也是我们所担心的问题。受控的孩子几乎是完全失去理智,脑海里全部都是游戏世界,所以父母对这类孩子要进行干预,让孩子把注意力转移到现实世界中来。

我经常会跟孩子灌输一个思想:游戏是虚拟世界,长时间待在虚拟世界会让我们错过真实的世界,因为我们要生活在真实的世界。

虚拟和真实,这两个概念对孩子来说是抽象的,他们不会立刻理解,但是可以让他们慢慢去感受。

见孩子们对很多抽象的概念还不理解,我又无意中想到一个办法。

平时爸爸最反感她们看手机,经常粗暴地阻止,但是看到孩子郁郁寡欢,爸爸又不忍心,所以一直处于无可奈何状。

我经常宽慰爸爸,跟他说要有耐心,不要把小事变成大事,然后弄得不可收拾,爸爸也担心自己收拾不了残局,只能听我的建议。

我这一次的突发奇想,是在孩子们看手机的时候来的灵感。

我说:“我有一件事一直没有跟你们说,我跟爸爸打了一个赌,爸爸说你们控制不了手机,会一直被手机控制,可是我觉得你们可以控制,所以跟爸爸说你们能控制手机。你们希望爸爸赢还是妈妈赢?”

孩子们突然来了兴致,异口同声地说:希望妈妈赢。

“那么你们有信心控制手机吗?”

——“有信心!”

“我也觉得我会赢,那就看你们的了。”

自从这个“游戏”开始后,孩子们突然有了一种意识,即使不会立刻就真的能控制手机,但是她们似乎一直把这次的打赌放在心上。如果爸爸走过来,她们会自觉地把手机放下,似乎在默默地遵守我们的约定。

假如孩子沉迷游戏,我会稍微提醒一下:你们最近做得很好哦,继续保持,不要让爸爸小看我们咯。孩子们会自信地点点头。

我和孩子似乎有了一种默契,结成一个联盟,去突破自己的“贪婪”。

这个方法的妙处在于,我既没有逼迫孩子,孩子也不会因为仅仅要让妈妈赢而接受挑战,而是为了表明自己能做得到,她们会心甘情愿地去控制手机。

控制手机连成年人都很难做到,所以我不会急于求成,我始终信任孩子,耐心等待她们转变。

总结:

1、对待孩子的负面行为,不要过激,也不可以太极端,否则会弄巧成拙。

2、一定要充分调动孩子的自主意识,把“他控”变成“自控”。

3、任何时候都要保护亲子关系,即使方法失败,也不能破坏关系。

4、了解孩子的需求,尽量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5、以好的亲子关系为前提,孩子才会成为“同盟”,以此为前提,任何“契约”孩子才有可能配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