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教后记
2022-01-16 本文已影响0人
康康的视野
今日继续读书《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读到《怎样写好教后记》,我觉得教后记虽然很多学校都有这个要求,但很多人都是随意写一写随便应付的。
书中谈到,关于写教后记、教学案例反思等的基本“路数”,教师其实都是很清楚的。比如,不能面面俱到、写成教学的流水账,主要笔墨应放在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如对整节课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教学策略是否妥当、感觉比较成功的教学环节、有遗憾的教学组织、精彩的课堂生成学生精彩的或糟糕的表现、自己在课堂现场的机智应变和灵光闪现等等,围绕这些点进行总结与反思。
写好教后记,需要“穷问不舍”的意识,同时得不断提升教育理论素养。这些都是慢功夫,需要坚持学习,不断积累。但同时,写好教后记也有一些具体的方法策略。
对于第一种建议: 化整为零,深入反思,独立成篇,形成系列。
上完一节课,善于观察和反思的教师可能会发现有很多可写的东西怎么写呢?都写到一篇文章里吗?不要这样,可以一个问题或现象写一篇。写之前,先把这个问题想一想,尽力想深想透彻,看能不能总结出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最好能反映或揭示一个教学规律,用简练的语言把它提炼出来作为标题。先呈现课堂教学的情境,然后从多个方面分析出现这种教学现象的原因,是成功的地方,总结出一个经验或规律,是遗憾的地方,从多个方面分析原因,提出改进的建议。
这样来写教后记,对教师来说,可能要求较高,需要付出的精力和时间也会增多,但对于提升自己最有效。这样写教后记,很容易就构成“反思系列”--一篇教后记就是一个“主题研究”,“主题研究”多了,自己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就能够形成“系统”。这是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风格的基础。
笔者写的挺有道理的,但实际做起来并不容易,需要教者自己沉浸在教学过程的反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