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了解的事物妄下断论,来自我们的认知浅薄

2022-02-01  本文已影响0人  小六六m

看到庆山在《一切镜》里写到她读一本关于基督隐修的书时,说自己对基督信仰一无所知,原文如下:

上次读一本关于基督隐修的书,让我了解到自己对基督信仰的认知是多么浅薄。可说是一无所知。所以我们有什么资格对不了解的事物、范围下断论。
让古老的哲学与智慧真正对人有益,而不是异化成金钱、投机和头脑的游戏。
越是高级的事物越是容易发生误解,被蔑视。
其实不可能对一个门外汉解释“修行”到底是干什么的。如果他还能说出“信佛不就是烧香拜佛吗”之类令人无言以对的话。对宗教我们的误会至深,保持沉默比较好。宗教哲学与宗教文化是两回事。

看到这里深有感触。

几年前,我在厦门一家公司任职人事时,因为给员工买保险而认识一个卖保险的人。那是一个给人感觉非常亲切的人,每次来公司她都毫不客气地跑到食堂蹭饭,并且每次都吃得格外开心,她总说,你们食堂的伙食不错呀,挺好吃的!

而我们每天吃,早已经吃腻了,对于她这种兴奋的状态,我们甚至有些惊讶,摇摇头默默低头吃饭,我们完全是为了填饱肚子而不得不勉强吃下这些饭菜,而她却表现得好像是第一次吃到这么美味的东西。

因为工作我常与她沟通,加了她的微信,也了解到她经常来往于大小寺庙,是个信佛的人。

有一次在会客厅里面对面聊天,我未经思考便脱口而出一个问题:听闻您信佛,那吃素吗?

这个问题一出口,她沉默了大概半分钟。这在事后想起来让我一度觉得尴尬无比。

她说:怎么说呢,信佛,并不是每天烧香拜佛,也不是每天吃素,而很多人都是这样认为。但我个人觉得,佛在我们心里,我是一个很爱吃的人,我喜欢美食,有句话不是说嘛,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佛祖在我心里!很多人觉得信佛就要吃素,这是很片面的。

她说这话时,由一开始面带微笑到后来表情变得庄严,用手轻轻捂着胸口,目光坚定。

说完后,她又哈哈大笑起来。这才化解了我的手足无措。

时隔四年,再想起来时,我才发现自己当时年少无知,和她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

当时我21岁,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埋头往前冲,什么都不怕,却认识不到自己的愚昧无知。

但她没有站在一个高高在上长者的角度,没有居高临下,而是选择了平视,心平气和地和我阐释她的观点。还有她吃饭时的快乐,也是活在当下,珍惜眼前的一种通透,印证了那句“有证量修行的人,看起来轻松自在,淳朴而透明的笑容。”

如今再想起,生命中出现这样一个人,我感到三生有幸。也明白了人在某个阶段发生的事情,也许很多年后才会了悟。

如若当时我的内心建设达到现在的高度,我一定会更珍惜这段缘分,也断不会问出“你吃素吗”这样无知的问题。

后来我对寺庙有一种亲切感,去了寺庙必然也要上香的。说不上信佛,这些也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修一颗心,一颗柔软慈悲的心。

“要容纳人性各种复杂而隐藏的特点,需要大海一样的心量。”这句话也是在《一切镜》里看到的,深得我心。

我的阅历和学识还无法支撑我做出客观的评价,也无法评价,学海无涯。但很赞同庆山老师的这段话。

一无所知时,我们没有资格对不了解的事物妄下断论。除了宗教,其实对周围的很多事物,都存在误解和偏见。

越是高级的事物越是容易发生误解,被蔑视。

比如写作,写作不算高级,小紫老师曾在她的文中这样写到:

她依然是在生活里,过着和别人的生活差不多的样子,甚至会有些无味,别人很可能不会思考太多关于意义的事情,但在一个写文字号称作家的人那里,会把那些东西赋予意义,这可能是别人所鄙夷的,但我还是愿意。

我知道的写作者里,大部分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自己写文章,却被周围的人评论矫情,瞎折腾。直到他们拿出自己出版的作品,有力地“敲打”了这些人的无知。

还有一次参加安徽游学时,摄影师大萌,也是作家,出版了好几本书,还有自己的摄影作品集,聊起自己从北京返回家乡创业,被村里人质疑他无所事事,好端端地从大城市跑到农村,整天抬着个摄像机能有什么出息?

正是因为他们对大萌所从事的摄影和写作,对新媒体并不了解,才会有这种鄙夷和蔑视的态度。在他们的认知里,好好考大学,毕业了去大城市找份好工作,合适的时候找个人结婚生子,然后安稳度过一生,这才算正经事。

人的一生需要修习的太多,学习和认知只是一小部分,最重要的还是修心。


“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