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康维新 - 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讲述上海公立医院改革历程的书。
早在2005年,上海市委、市政府便启动市级公立医疗机构“管办分离”改革,组建了【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在全国率先探索市级医院管办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
那时,管办分离改革刚刚指向医疗领域,北京、深圳、成都等地的该项改革均尚未开始。
坊间一般认为“管办分离”的原因是:防止卫生行政部门扮演双重角色,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
所以,上海公立医院改革首要任务就是明确“管”与“办”的身份和权责。
申康的身份是上海市政府设立的国有非营利性事业法人。
功能定位两个责任主体:一是受上海国资委委托,作为市级公立医疗机构国有资产投资、管理、运营的责任主体;二是市政府办医的责任主体。
上海市卫生局与申康是行业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卫生局依据政策法规对申康进行全行业管理。上海市国资委委托授权申康进行上海市级医院国有资产运营和管理。
相当于卫生局和医院之间,来了一个“新婆婆”。
“新婆婆”从卫生局那里拿到了事权,从国资委那里拿到了财权,相应的也承担市政府办好医疗,改革医疗的责任。
申康内部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理事会,行使重大决策权、资产收益权和相关人事权。
在组建申康的首个班子时,市组织部进行了慎重的考虑。理事会成员来自多个部门或机构,如市国资委,市发改委,市卫计委,市财政局,市教委,市人保局,市食药监局等。
总之,对医院来说,申康是办医院主体,代表的是出资人,管资产以及管与资产相关的人和事。


那么这个在卫生局和医院之间产生的“新婆婆”是怎样着手进行改革呢?
四个方面:
1)全面的战略规划。
谁来制定规划?
医院来做战略规划。
申康做的第一件事是明确医院和申康各自干啥,明确“医院本位”。
申康将医院的人事管理、内部机构设置、副职推荐、中层干部聘任、内部分配、年度预算执行、人才引进等7项事权落实到医院,明确院长的经营管理职责。
啥是规划?规划啥?
医院来做,院长来做。
管理大师德鲁克曾通俗的说:计划是啥,计划就是我要到夏威夷;规划是啥?规划是把时间安排,费用预算、跟谁一起去等要素详细列出来。
院长要做的战略规划是要回答:办什么样的医院 ;把医院办成什么样。
院长作为经营者,五年后把这家医院建成什么样,必须向政府交代清楚,否则,为啥交给你?
这个战略规划不是纸面文章,桌子上摆摆。而是与医院的预算和院长的绩效全面挂钩,以医院的目标来管医院的钱和人事。
当然,规划不是乱做,不是喊口号。
申康组织了专业的委员会来层层审核,规划要摆在诸多明眼人眼皮底下。
一句话,以规划统领战略管理。
2)全面预算管理
民谚言,吃不穷,穿不穷,不会打算一生穷。
管住Budget,就扼住了医院的喉咙。
医院上报的预算,往往是财务部门在往年收支的基础上,上浮一定百分比提出的。而不是从规划的角度,医院要做的事情的成本出发。
各家医院临时提的需求,在“医院要发展”的借口下,也不好拒绝。
申康把预算管理纳入了院长绩效的考核。此外,建立数据平台和财务中心,随时掌握财务关键指标,一旦医院出现违背预算的情况,系统会自动预警,申康会介入沟通,甚至锁定医院支出。
同时,申康作为更高维度的办医主体,可以从中观层面协调政府医改目标和各市级医院的战略规划。
3)院长绩效考核。
企业管理是一门专业,医院管理也是一门专业。
院长应该把医院管理作为自己的职业,成为行家,专家。从专家型院长到职业化院长。对院长的考核更多的偏向管理的层面。
院长也不能在占着科室主任的职称,避免或有的对本科室的偏袒。
申康罢免了不少绩效考核不过关的医院党政领导。
在医院内部绩效改革方面,申康也有探索。
过去几十年,我国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的收入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基本工资,这部分额度普遍较低,即使到现在(本书2016出版),少则千余元,多则不到万元。
二是劳务收入,这也是大部分临床医生的主要收入来源,发放方式大致为,医院先按照一定百分比将科室的净收入返还给科室,科主任再结合每个人的工作量等要素开展分配。
这种基于业务收入或介于进行分配的做法,曾产生了很多正面作用。
在国家财力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助力医院实现设施设备更新改造,并且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当然弊端也很大,由于医务人员的收入直接与医疗服务项目高低关联,只要按项目收费制度未变,就极易产生诱导服务,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淡化,加重百姓负担和医保基金压力。
国家多次强调,卫生事业单位的个人绩效工资严禁与业务收入直接挂钩。
申康的做法是:两切断,一转变。
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与科室经济收入脱钩,转而与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等核心要素挂钩;
其收入高低与开多少处方,开多少检查,使用多少耗材脱钩,转而与绩效考核挂钩。
上海市级医院不再是自己赚多少钱发多少钱,而是看社会贡献大小和老百姓的认可程度。
申康制定的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包括: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病种手术难易度、患者满意度、医药费用控制、成本控制、医德医风、临床科研产出与教学质量。
4)强化国有资产监管和审计监督。
略
结:
在政府制度、民众医疗需求、医院的管理体制改革三方压力下,申康做了一个不错的笼子,进行了对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积极尝试。
这个机构并不容易,必须长袖善舞,既要遵循政府的要求去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还要懂市场经济的规律。
个人感觉医疗领域的改革还是要人和,要上层推动,要良性制度来明确边界。医院的管理比起企业管理来说,真是太落后了,应该就是权责不明确的缘故。不过像申康这样,在体制内辗转腾挪创造空间,真的是多多益善,其实还是有很多工作可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