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技能管理知识体系

拓展技能知识体系的5个方式(二)参加有益活动-拓展自己的视野

2019-11-06  本文已影响0人  天地悠悠然

构建技能管理知识体系    【毕愉斌】

第五章    拓展技能知识体系的5个方式

第2节、参加有益活动-拓展自己的视野

我们看到世界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反馈就不同,如何让我们有更多角度,多层次,更全局的观察事物,就是要不断拓展我们的视野范围。我们的知识需要关联,我们的实践经验也需要关联,我们的认知也需要关联。

有些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的,只可能是站在我们自己视角得出的,是缺乏更多视角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都是在说我们要交友,交流,我们要多去接触各类人,与各阶层人士交流,见贤思齐。

一个人的学问不能仅仅是文字,更不能是无聊空洞的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生活是我们的学问,是我们教育。所以孔子在后面紧跟着就说“观过而知仁”,我们看见人家犯了一个过错,马上自己吸取教训,不要犯这个错误。不但要从自己身上总结教训,也要从别人的事情吸取经验,就是这个意思,观过而知仁。

这些都是我们学习成长的有利方式,避免我们闭门造车。好些知识,如果只是记忆进大脑,那我们就是个存储器。我们要把知识转化成能力,就需要我们把知识有效的在实践中去运用。一个知识点,我们能给其他人讲清楚了,那么才算我们基本掌握了该知识点。以讲促学,以输出反推输入,也是学习的有效方式。

适度参加活动聚会

我们要多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与人交流切磋,在互相探讨中期思考,去启迪我们的一些认知,用其他人的观点打开我们的某扇窗,对问题对观点,能得到更多角度的理解。好些道理自己看过,但需要多讲,一遍遍给他人讲的过程,我们对该观点的认识也会更深刻,才能理解到位,夯实认知。

更多的去交流,和一些有思考深度的人交谈,在思想碰撞中,就会闪现一些临时突发的触动,把之前一些闹不明白的问题,就有可能在交流中给激发出来了,就会多了一些深层的认识。三人行必有吾师,抱着好奇的心态,而不是紧紧的止步在自己的舒适区,先把防火墙,把狭隘眼光先拿出来。

商业社会的本质是交换,把自己的优势价值和其他人的优势价值进行交换,这样就是利益最大化。思想的产生也是基于交换,把我的观点拿出来,把你的观点拿出来,经过反复讨论辩证,我们就有可能产生新的认识,加深各自对问题的理解。

多参加有益活动,也能见识更多观点,看其他人怎么在某个课题上去阐述自己的见解,有没有和自己产生共鸣的地方,有没有可吸收的地方。独学而无友,但也不要为了过分的去社交而去忙碌的参加各种聚会。如果更进一步,能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分享交流过程中更能体悟到更多样的情景,让自己触动。讲得多了,自己信的也会多些。

我们可以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来和他们进行交流,根据个人的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活动,已经对应的频率。这个跟地域差异也很大,北京的和深圳的互联网群体,都有各自明显的地域特征,这个网上也是各种总结和调侃。。

处于北方的北京同学们就爱参加各种聚会,讨论各种宏观趋势。而处于南方的深圳小伙伴更低调些,较少参加各种聚会活动,基本都是闷头干活。这种地域影响,也会对个人的产生加大影响,毕竟,我们也是环境里面的一员,也很难更改环境。

但是我们也要在各自的地域环境里面找到平衡,北方的小伙伴们就要控制下聚会的频率,南方的小伙伴们也要适当增大交流频率,多参加点聚会讨论。都要根据各地情况,因地因时,结合自身当前情况,去适当的参加些聚会交流。

常见的活动也很多,比如,户外活动、读书活动、学习活动、讲座活动、分享活动、朋友聚会,等等。我们都要根据各自情况,去适当的参加些这类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放松心灵,愉快心情,交友讨论,互相碰撞,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当然也要避免盲从参加活动,被活动聚会所累,这就得不偿失了。

在这些活动中,关键自己要带着脑壳去,不能是大部分活动是去凑热闹,为了打发无聊时间。书圣在朋友聚会中留下千古名篇《兰亭序》,这都是有感情而发,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千古传诵。苏轼的好些名篇也都是和朋友聚会的经历,患难交流中出现的真性情流露,才显得那么动人。

所以适当的社交,有思想的交流,也是扩展我们视野,接触更多观点的好场所。孟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尽归杨墨,孟子和各门各派辩论,发出儒家的声音,宣扬夫子的理念。通过各国游历,到处宣讲,批判各种杂音,让仁义的声响,掷地有声,响彻华夏千年。

明朝的时候,书院兴起,百年间各种讲学活动一时兴起,让知识得到了最大化的普及,深入到各个阶层,开启了普通底层百姓的求知大门。乡约也在基层社会慢慢覆盖,逐步形成了稳定的乡绅治乡管理模式,对基层社会稳定功莫大焉。

清朝统治者出于统治需要,高压文化政策,导致当时的学界风声鹤唳,一片哀鸣。各大学者在反思明末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经世致用思想导向,进一步的打压下,就进入考据学的阵地了。把各种古文献都拿出来细细考究一番,有时为了一个字的释义,考据出来可以产生一万多字的笔记。最后就成了我们的笑柄,有点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

民国时期,我们全面反思,全盘西化,到现在我们整个教育体系也是西式的。我们的思想也被这种教育方式给禁锢,很难有自己的独立观点,这时我们就更应该多方学习,多方实证。逐步形成自己爱思考,会思考,能思考的能力,建立自己的多元思维体系。

环境就是这个环境,你抱怨与否,都不会有较大较快的变化。我们做的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客观的去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各种关联关系,学会把问题往深入推进分析,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所以我们的参加有益活动,也是为了求知探索而立足出发的。

行万里路,是为了扩展我们的视野,不然就不会遇到东山小鲁,遇到泰山小天下。我们的不断的走,不断去探寻,就是为了遇到更多的未知,探寻更多的看待问题的角度。如果只是在熟知的世界前行,就会错过很多发现。世界上很多我们已知领域外存在的事物,如果我们不去探寻,那么对我们个人就是未知。

我们在知识上的行,也需要外部世界的知,让外部扩大的知,助力我们在知识上耕耘,获取知识更多的给养,让我们的能力不断成长,最终提升我们独立思考,辩证分析的高度。形成了自己的定力和定向,就不至于在大环境下随波逐流,左右摇摆。

感受社会的多像

上节提到的贵人,除了实际的人以外,还有可能是一个虚拟的人。比如,你看到的某本传纪,里面的人物在你的关键时间点上和你产生了神交。就在那个点上,打开了你的心扉,让一股清流注入你的心房,你慢慢的把这种清流作为你人生前进的智慧之灯,一直不灭。这也是贵人,自助者天助。靠奇淫异技的经营是无法混圈子的。只有靠自己的真本事,才会打开自己的机会,去不断遇到贵人。

交学费不可怕,收智商税也不可怕,被割韭菜也不可怕,只要自己在承受范围内,别被压垮就行,有再次构筑舒适区的机会就行。而且在之后能吸取教训,慢慢找到自己的止定静安,不在去盲目扩大自己能力边界外过远处去行动就好。

年轻的时候,大多都会有很多想法,像闯一闯,试一试,不甘于寂寞和平凡。有冲劲是好事,知耻而后勇,我们的民族也是在各种磨难中,浴火重生,重新焕发光彩。年轻就该有斗志,年轻就该去拼去闯,年轻成本小,这时的试错成本相对较小,自我的修复能力相对较强。

年轻人也只有在社会历练后,才会逐渐成熟,逐渐理性。经过各种社会阅历,感受各类人情冷暖后,才会对人生有更理性的认识。不管是不经历风雨不见彩虹这类激励式道理,还是吃一堑长一智这类教导式道理,都是要说明磨砺对成长的必要性。

经历过社会百态的,和没经历过的,对世界的认知是可能一致的,看待各类问题的角度也可能一样。只有经历过,才会自己清楚,这条路走得通还是走不通,这个方法对自己管用还是不管用,不然再好的理论都只是书面知识,不会变为自己的经验知识。

闯过以后,看人待物都有了自己的理解,才能做到世事洞明皆学问,自己的知识体系才算丰富,自己该在哪止,心里才有数。这时世界观才会少很多偏激,圣贤的经典才会静下心来去品悟,才能跟自己和解。或者说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资质一般的大多数普通人,慢慢老成,慢慢有了认命的想法,不在轻易草率去与命运去做斗争,这些都是为年长一些的心路扫除障碍。

如果资质上佳,机遇上佳,闯成了,事功俱胜,那么就得面对更大的压力更大的挑战,这条奋斗路依然很长,依然要戒焦躁,戒自满,更要保持清醒,这时的决策选择,对应的成本会更大。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哪哪都是道场。多点经历,多些感悟的机会,多些认清自己的机会。所有的烦恼都是自己的观念引起的,所有的快乐也都是自己的观念决定的。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经历过才更懂人生,更会取舍。

当我们拥有某些东西的不珍惜,失去了才追悔莫及。这种案例,人生中种种。都需要自己去感悟,才能明白自己拥有的东西是多么珍贵,自己盲目去追求的东西只是自己的执念。

身在世俗名利场,如何找到问题的根源,一层层剥丝抽茧,直击心灵深处。在茫茫人海中,看人来人往,如何能更加淡定从容。职场升迁,功成名就,如何积极入世,积累技能,减低焦虑。这些现实的问题一遍遍叩问内心,就会不自觉的去思考。

为什么有这么多思考,就是因为心中困惑积累太多。顺风顺水工作几年后,商学院结业,跳槽不利,创业失败,职场重新陷入困境,这几年心中郁结的困惑实在太多。又身在职场,问题依旧,种种的困惑,像火山一样,推着自己去思考,去解惑。

毕业2年来深圳工作后,职业之路相对顺利些,最后又上了商学院,就有些飘飘然,浮躁自大开始大面积占领内心,加之当时的环境,就做了很冲动的创业之举,2年备尝艰辛后,舔舐伤口后,又回到职场,通过大量反思后,重新对幸福下了注解,自己也就慢慢释然了。

当我们很烦躁很压抑的时候,感觉跟气球要炸了似的,可以尝试换种生活方式,换种生活环境,去感受下不同的生活体验。就会深刻体验到,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们永远处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状态,我们如果盲目追求会怎样,我们如果倦怠消极会怎样,这些都要自己经历丰富后才能感受真切。

我们年少时,觉得我们可以改变世界,我们外出闯荡,不安分于一眼望到头的工作。当我们历经各种周折,尝尽各种心酸后,才会体会到所有的工作最终都是要趋于稳定的,大的波折,到最后都会恢复涟漪,归于平静。

是的,会有很多现在风光的人士,在前面激励我们,他们在各种劫难中胜存,成为剩者,但是几率跟中彩票一样。所以成熟以后,会不为表面的风光而冲动,会珍惜活在当下的状态。维持自己的正念,不妄想,会在自身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

不热血枉少年,这些都对,年少可以轻狂,可以要有热血去体验世界的精彩。但是你要知道自己的竞争优势在哪,要不停练习,锻炼能力,不断扩大自己的舒适领域。拼搏一段时间后,当你觉得自己在目前的环境确实不适合自己的时候,你要衡量好你将要去打造的新舒适区,尽量评估好条件是否成熟,就算新要耕耘的土壤贫瘠,你还能不能退回之前的舒适区。

但是作为工作10年的过来人,还是衷心的建议,毕业后前5年,少去行万里路。在上学的时候,就要大体分析好自己,分析好天下大势,找到自己的切入点。毕业后埋头耕耘5年,先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自己长板上,让自己的硬技能知识体系足够丰满后,在去找机会去体验下其他舒适区。只有把自己打磨好了,自身的能力过硬后,你的好机会是更多的,不要急于去闯。

感受自然的力量

感受各种精妙的自然风光,让心灵净化。在鬼斧神工的大自然下,体悟自己的渺小,感受自然的力量强大。感悟世界的永恒,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一瞬间而已。脱离钢筋水泥的虚相,远离红尘争权夺利的乱象,在大自然的苍穹下,静静的感受自然的美好,感受自然的力量。

心外无物,阳明先生的花随心明寂,都是我们要到大自然中,多次观察,经由不同心境才能逐渐感悟到的。自然有大美,自然有大德,天覆万物,地载万物,不明白自然的力量,就不会明了自己的微不足道,自己一生的短暂渺小,就会澄清一些自己的杂念。

不己悲不物喜,是范仲淹眺望洞庭湖时的感悟。当我们困惑时,到大自然中去,领受天地的恩德,才会更深刻的看待自己。近年流行的,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一下子就戳中了很多人的远游软肋,看着各种网红,天南地北的晒照,内心或许会有些向往。

我们身处现代繁华,高速发展的物质生活,各种精致的网红打卡地,让我们心向往之。我们在现世工作生活中,本身就有各种既得幸福与各种未得惆怅。我们的一生也是在得与未得之间不断循环,在各自的围城里面茫然。

当我们觉得围城有些闷了,我们就出去走走,去大自然呼吸呼吸,放空一下,也没有啥过不去的执念。远离一下熟悉的生活方式,或许更能体会其中的珍惜。出去走走,透透气,身心愉悦,在回到围城或许心情就会好些。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曾皙的志向,连老师也赞同。这份洒脱,也很感人。这份恬淡,也很暖人。适当的放松下,与大自然亲密相拥,用一颗完全放松的心情,去真正的感受自然的美妙,还有比这更美好的事情么。

当下正处百年难得的太平盛世,国运昌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到处都在美化,环境越来越好,如果你的眼里只是一些不美好的事情压抑着,那么这盛世美景,你是看不到的,也是感受不到的。人不可能完美无缺,社会也不可能完美无缺,暂时放下一些偏见,多去欣赏它的美,才是不负这个时代给我们的好。

千百年来,我们追求的是什么,我们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什么是成功,如果对这些问题没有几次反复思考,那么美景与你无缘。我们是要艰苦奋斗,青壮年时期是要博学,但是也要同时培养思维模型,不能固化在死学习上,要融会贯通,养成多角度看问题。如果是苦学,那么收效也有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学海遨游,在自己的兴趣点上,大量投以时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我们古代的哲学,好些都是对天地自然的思考,不断总结出来的。例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哲学的底层逻辑,就是天地人的关系。通过天地人的关系解释,构建了东西方的思想体系。

通过对天地自然的观察、思索,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才会完整。多一些对天地自然的敬畏,我们内心也会多一份约束,多一份珍惜。山中花寂,美好的自然,你不去关注它,那么它就和你没有关系。美景先在心里,才会出现在眼前。心里俱是烦闷,眼里就不会有风景。

何为浩然之气,气体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确能真实的感受到,精气神饱满,整个人都是昂扬的。气泄了,就是蔫蔫的。一口林间的新鲜空气,顿时神清气爽。办公室待了一天,感觉空间都是浑浊的。这就是我们的真实感受,我们的原始本性。

适时地放松一下,换个角度思考下问题,或许有不同的感受。活着就好,更要活的更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