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唐|罗隐《牡丹》: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插镜中看。

2023-05-21  本文已影响0人  清雪津月

牡丹

唐·罗隐

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

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插镜中看。

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

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无力凭阑干。

【字词】

1.檀:胭脂色

2.朝:早晨。

3.当庭:庭院当中。

4.太真:唐杨贵妃号。

5.阑干:栏杆

【译文】

牡丹初放光彩照眼,然而雾气笼罩着它,似乎很难完全绽开,开放的花朵粉红的花瓣包裹着深红的花蕊。

公子晚上醉酒归来持灯观看,佳人晨起梳妆折花插头,直在镜中看。

满院牡丹盛开更觉春光可贵,雨水沾湿花瓣,让人生出无限怜惜之情。

经过一天的日晒,你猜它像什么呢?像那靠着栏杆神情惫懒的杨贵妃。

【作者介绍】

罗隐(833年—909年),唐末文学家。本名横,字昭谏,自号江东生,新城(今浙江富阳)人,一作余杭(今属浙江)人。少时即负盛名。但因其诗文好抨击时政,讥讽公卿,故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隐。

【创作背景】

在众多的牡丹诗中,这首咏牡丹的诗是一首名作。牡丹之美,不仅仅在花叶,还在其生活环境,在其娇柔的精神气质。

【诗词赏析】

罗隐这首咏物诗,被称为古代咏牡丹诗中的名作,因为他并不局限于牡丹的外在描写,而是更着重于对其内在气质的表现,花如人,人如花,其实这也是诗人自我高洁情怀的写照。

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

前两句写清晨时牡丹花盛开时的外在美,是直观的感觉,诗人从形状和色彩两个方面着笔。

含羞半敛眉。首句“艳多烟重欲开难”状牡丹花半开时的形态美。

牡丹花丰膄华贵,可能是它的颜色太深了,又可能是早上的雾气太重了,以至于它的蓓蕾很难一下子全部绽开。

次句“红蕊当心一抹檀”写牡丹花全开后的色彩美,浅红色的花瓣层层包裹着深红色的花蕊, 美轮美奂。

半开的娇羞脉脉,全开的光彩照人,它们在霞光薄雾里若隐若现,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翩翩仙子。

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插镜中看。

第三、四句写因为喜爱,人们对持有牡丹花的不同态度,也是其存在的两种环境。

富贵人家的公子把牡丹花折来插瓶供养,夜晏归来,醉眼迷离,烧红烛赏红妆。

云想衣裳花想容,大户人家的小姐把牡丹花别在鬓间,揽镜自顾,花羞面亦娇。

烛光摇曳,醉眼观花,花飞鬓上,镜里春光,一样的雍容华贵,都是人间富贵花。

只是,这样的喜欢和爱能够长久吗?离开了阳光雨露的滋养,这样的牡丹花又能花开几时呢?

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

五、六句写牡丹花的绰约丰姿,是神态兼风骨之美,赞美了牡丹的品质与气度,也是牡丹花另外两种生存状态。

“当庭始觉春风贵”写风中的牡丹花,婀娜多姿的牡丹花只有生长在庭院里,才能显出它独有的魅力。

春风如贵客,一到就繁华。牡丹花摇曳在春风里,令人更感春风之惬意,春天之生机和美好。

“带雨方知国色寒”写雨中的牡丹花,经过雨洗风摇,牡丹的碧叶更见苍翠,花朵愈加鲜艳,就连那条条枝茎,也都显示出铮铮硬骨的模样。

牡丹之所以被称为“富贵之花”,是因其本身的花繁朵大,色彩艳丽,而并非是上了富贵人家的金瓶和绿鬓。

供养在瓶中花开不会持久,戴在鬓间也不过是须臾的美丽,只有生长在大自然中,栉风沐雨,它才会绽放出最美丽的生命色彩。

后两句写牡丹日暮时分不胜娇柔的神态美,与前两句遥相呼应。

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无力凭阑干。

经过一天的盛放,傍晚时分的牡丹花是如此的娇柔慵懒,就如那弱不禁风的美女一般。

“太真”是美女杨玉环出家为女道士时的名号,这里以美人喻花,更突显牡丹的国色天香。

这一联之所以与杨贵妃产生了交集,其实也是作者有意引起读者对李白《清平调》的联想。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那人,那花,那悠悠远去了的老时光,让我们对牡丹的美艳绝伦又有了新的认知。

前两句写牡丹花给人的直观感觉,后两句以美人为喻,首尾呼应,中间四句表面上写牡丹的四种生活环境,而实际上是其正反两种境遇,意蕴无穷,耐人寻味。

#【诗词人生第三辑】•花开四季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