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没有绝对的真理

2019-08-07  本文已影响3人  II终生学习II

似乎每个人小时候都对天空中的星星充满了好奇,我的儿子也不例外,在三岁时我给他讲了一个“黑洞”的概念,说太阳有可能会被黑洞吞噬,他就害怕得不得了,生怕哪天地球也会被黑洞吞噬了,为此还曾经大哭过一场,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让他对黑洞不那么害怕了。现在他已经6岁了,依然对宇宙充满了好奇,尽管他们这个年代早已看不到什么银河了,但也许探索宇宙的奥秘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性吧。

宇宙到底是怎样产生的?我们的世界又是怎么产生的?这些简单的而又难以回答的疑问我们小时候也会有,但岁月却将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了买房、买车、创业上,而我们又理所当然的把这些问题交给了“科学家”这个代名词,以至于我们现在都还认为重力是由质量产生的,是一种基本力是对的。有一天孩子问我,为什么会有重力?我给他说因为地球有引力,他接着问为什么会有引力,我回答说“万有引力”,当时我认为这样的回答没问题,直到今天听到了一本书《世界观》。如果我们都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世界观,那我们的孩子可能就只能生活在我们的“世界观”里,更可怕的是,我们可能正在摧毁他们的世界观。

在大约公元前300年到公元1600年间,亚里士多德世界观是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观。当时的主要观点就是: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球形,太阳围着地球转,这个在今天看来很荒谬的观点却持续了近2000年。我们不能以现在的眼光去评判历史人物,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能不相信眼睛所看见的“事实”吗?难道你看不见太阳一直在做半圆运动吗?如果地球会动,为什么我们没有感受到“风”呢?...... 很显然,这些显而易见的经验,让我们相信地球是中心这个哲学性事实。尽管亚里士多德世界观中是一种哲学性事实,但有趣的是,在他的体系下,天体运动可以被理解了。而天体沿正圆轨道做匀速运动则作为一种“常识”影响了人类1000多年。

公元150年,托勒密发表了《至大论》,提出了一整套天体运动体系,在解释和预言天体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尽管托勒密体系不完美,但他把“真理”向前推了一小步,即认为地球不是中心,要知道,他的这一小步,占据了人类1400年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没有任何其他关于宇宙结构的理论,在进行解释和预言方面达到与托勒密体系接近的程度,直到千年后16世纪的哥白尼。

哥白尼把托勒密的“宇宙中心”改为了太阳,但也尊重的正圆轨道和匀速运动的事实,后面的第谷凭借自己几十年精确的观察结果,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体系——第谷体系,他保留了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认为地球还是宇宙的中心,月球和太阳绕着地球运转,但行星围绕太阳转。

在第谷去世后,他的学生开普勒在获得第谷积累的关键数据后,终于做出了两大关键性创新——椭圆轨道和变速运动,终于在17世纪中期,迈出了人类的一大步!当然迈出这一步也不完全归功于开普勒,发挥核心作用的另一人就是伽利略,伽利略用第一批望远镜发现月球并不像亚里士多德说的那样完美无缺,事实上,月球上是有坑的,跟我们地球一样是不完美的。这挑战了亚里士多德世界观中“天空中的物体都是以太组成”并且是完美的观点,后来伽利略又发现了太阳黑子,土星的光环,木星的卫星,金星的相位,以及宇宙中无数的恒星,每一次发现都是对亚里士多德世界观的一次挑战,而当时的教会并没有接受他的观点,因为他挑战了权威,最后教会判他终身监禁,与1642年逝世。

在望远镜发明以前,人们一直深信着哲学性事实,也就是尽管没有亲眼观测到,但人们也认为这个理论肯定是对的,毋庸置疑的,然后基于这些哲学性事实来解释这个世界。就跟孩子一样,他们认为妈妈爸爸所说的话都是事实,都是真理,是毋庸置疑的,然后就用这套理论来理解世界,只有少数孩子会因为眼前的事实跟父母说的事实相矛盾而挑战“权威”,而大多数孩子则会选择忽略,即使他们知道可能是错的,也不敢挑战“权威”。

当然,科学上挑战权威所面临的压力和质疑远远超过挑战父母的权威。你不仅仅需要自圆其说,解释旧理论解释不了的经验事实,同时还需要把旧理论体系中能解释的部分全都用新理论再解释一遍,难度可想而知。但好在现在的科学体系是包容的,有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从最初的归纳法、演绎法到后来的证伪主义和可证伪性,再到工具主义和现实主义,这些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都告诉我们,科学是包容的,是可以挑战的,没有什么是绝对的真理。有了这套理论和思想方法,我们才不至于受到“权威”的影响,才能看到爱因斯坦能挑战牛顿,看到量子力学挑战相对论。

我们也许不会成为科学家,但我们可以向科学家一样思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