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极简主义者的崛起 》
书架上扫到这本书,吸引我注意的是“极简主义”。我喜欢简单,那么三浦展的“极简主义者”是什么样的呢?带着好奇心,或者说带着窥探之心翻开这本书。
读《极简主义者的崛起 》封面上写着“断舍离和共享生活的践行者们”。“断舍离”,只有曾经拥有过,才会有后面的断舍离的行为。人生虽不长,但日积月累的物品还真是越来越多。我们总想着先留着吧,以后说不定还能用得上。于是,我们的行囊越来越重,家里的每个角落都堆满了我们的各种有用无用的物品。断舍离,则是清理无用物品,减轻行囊的必然途经。
当下流行的“共享”模式,为我们的“断舍离”之后补充了很多生活上的便利。其实,说起来,最早出现的共享,不应当是“单车”,而应该是图书馆的图书。这一观点值得深挖树立。我们不需要拥有某一本书,只需要向图书馆借阅。而一本书在图书馆里更有机会被更多的读者共享,阅读与使用。
全书分为4个部分:1、消费行为的变化。2、具有新意识的一代人。3、少子高龄社会的男女与家庭。4、应该如何改变城市和街区。
消费,摆在第一章。本书封面上写着“第四消费时代来临,新消费群体诞生”。第一章直接正正的切入主题。
三浦展认为,第一消费社会是从大正(大正元年为1912)到昭和(昭和元年1926)时代,消费模式是白领们在市中心上班,住在郊区,去枢纽车站的百货店买东西,休息就去沿线的游乐园逛逛。
第二消费社会始于“二战”。中产阶级的生活大众化,生产和消费大量化。消费者买东西不特意追求商品的个性,也不讲究设计。主要以家庭为中心进行消费,置换的物品越来越大。比如汽车,动力越大,车身越大,越优质越好;彩电,从最初14英寸,到21,28英寸;房子,也是越大越好。
第三消费社会从20世纪70年代后半叶开始。这一时期的人们不再满足于大众化产品,人们开始尝试更有个性的消费,注重品牌与设计。第三消费社会,倾向于张扬自我个性。
第四消费社会,摆脱了物质上的丰富性,提高了人们的非物质性意愿,希望彼此之间进行交流,形成社区,希望从完全私有变成共有或者共享,人们对品牌的讲究也变低了,整个生活从豪华奢侈变为简单,崇尚生态型生活,与自然共存,不浪费能源,回归传统。
我不知道这样的四个消费社会的划分是否合理。细思,我们的消费观也正在悄悄的发生改变。套用三浦展的四个消费时代,我们属于哪一层次呢?显然,共享模式的第四时代完全可以套上的,但我们还有追求品牌,追求奢华的第三时代的消费需求。
回到遇见此书时,我的好奇点:极简主义者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他们使用天然食品,认真做饭,不使用合成洗涤剂,用天然成分的洗涤剂打扫卫生、洗东西,吸取传统生活中的优点,不开空调,洒水降温,不追捧新产品,使用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留下来的东西,并对这些东西心怀感念,长年坚持使用。总之,他们不是单纯地扔掉没用的东西而过着无趣生活的人。(P14)
比如,苹果的创史人乔布斯总是穿着同样的衣服:三宅一生设计的黑色高领毛衣和破旧的牛仔裤。
人们从第三消费追求更美生活(the Best Life)转入追求个人最美生活(My Best Life)。这不是追求任何人都最美的时代,而是一个追求对每个人自身而言最美的时代。换言之,也可以说是在追求自我最佳化:追求对自己来说最佳、最舒适、最合适、让自己开心的东西;或者是把现成的产品定制成适合于自己的东西。(p24)
伴随着从更美生活到个人最美生活这一转变的是,当今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存在“从自我扩张感到自我肯定感”的变化。所谓自我扩张感,就像置换更高级、性能更好的汽车,买更大的冰箱电视一样,通过买更大、更高级的东西,从而让自己感觉到个性也在扩张。(P27)但是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以后,这种自我扩张型的价值观在衰退,转而兴起的是追求自我肯定感的价值观。人们更愿意按照自己的节凑和自己的速度驾驶汽车,哪怕输给别人,抑或比别人慢都可以。(p28)
读《极简主义者的崛起 》本书的封底上架建议为经济。说实话,阅读完合上书之后,我才看到这个建议。这个建议是合理的。其实,全书围绕的就是“消费”展开。分析人们的消费行为,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市场如何迎合这样的消费需求,如何从细微处,更为人性化的提供各种服务。
第4章的“应该如何改变城市和街区”,记得前几年看过的《城市造反》(台湾非典型都市规划术,全球非典型都市规划术),都是写城市街区的改造,可以对照着延伸阅读。
这本书还有一个吸引我的地方。它似乎是博客或者网络某平台上的各个小文串起来的。书中各章节内容互有关联时,作者用了小括号→黑体字标识出来(如下图画红线所示),读者可以根据这一路径指示,轻松的找到相应的内容进行阅读。我想,倘若是网络电子版,这些地方应该是有一个超链接吧,读者在进行屏幕阅读时,只要点一下,就能快速打开链接,进行阅读。这算是把网络超链接纸制化吗?有点意思吧!
读《极简主义者的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