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信
现在的人几乎不写信了,但在以前,几张信纸,一个信封,一枚邮票,它承载的不仅是寥寥数语,还有相隔两地的满满期待。
1995年的一天,我的老舅赶时髦,从南京寄了封信回泗阳,信纸上是密密麻麻打印出来的字,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信。家里人鼓励我,可以给老舅回个信,第二天我爸就去街上买了信封和邮票。“老鼠,你好!”,信的开头亲切而又不失体面,“谢谢你给我买的书,我很喜欢,祝你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正文部分简明扼要,“外生男:明朝”,结尾的外甥两个字真的是练了很久才动笔的。外婆夸我写的字好看,我飘飘然,为了持续这种感觉,我找来了尺子,名字的横平竖直都是沿着尺子画出来的。“啧啧啧,这字写的太好看了,比你老舅写的好看多了,他的字七绕八绕的,看不懂”,于是,我更加的飘飘然了,长大了一点才知道,外婆不识字,字怎么写都不认识,她那时夸我的话,纯粹是:硬夸。还有“老鼠”两个字,当时我实在是不觉得,和“老舅”两个字有什么区别。我现在都还记得写信时的场景,遇上停电,就是一盏煤油灯或者蜡烛,坐在窗台边的桌子旁,一笔一划的写。有点风吹进来,墙上的影子就跟着晃动,甚是吓人,以至于我晚上还做了几个影子闹鬼的梦。我还记得,我爸和二爷争论过,写字究竟是用点力气写,还是轻轻的写,当时争论的结果当然是我爸的一句:我说什么就是什么。于是,我至今写字还是重重落笔的习惯。写好信,找来糨糊,给信封封口,抹的太多了,不但信封口黏糊糊的,就连邮票也像过山车一样跑来跑去,擦也擦不干净,很快就黏了很多灰。街上的邮局还没开门,我在雨里打着伞,把信投到了门前的邮筒里,于是,我的第一封信就这样脏兮兮的寄出去了。收到回信已经是一个月后的事情了,“明朝,来信收到,……,祝你学习进步,学业有成。”还有个事情想不通,为什么每次老舅都要祝我学习进步,我想着,村里小学班级一共就20几个人,我每次考试都第一名,还要怎么进步呢?这个“学习进步”到底是什么意思?直到后来到县中上学,教室门口贴的进班成绩:37名 明朝,我这才知道,什么叫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学习进步”这个祝福十分必要。
写信,写的是字,把想说的话表达出来,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县中初二,班上搞了“手拉手”活动,主要内容就是老师组织我们,徒步从县城走到王集,走了两个多小时,累的差点岔不过气来的时候,突然紧急集合,老师说午饭点到了,每个人要到结对的当地的同学家里吃饭。那个同学的名字,我已经不记得了。在现存的回忆里,我只记得他爸妈做了整整一桌子的菜,吃的甚是开心,我记得特别深刻的一幕,吃饭时我的筷子伸出去,在鱼和肉两盘菜中间停了5秒,是那种悬停,他爸妈看看我,又看看自己的孩子,愣了一下,然后一脸客气,“哎呀,随便吃啊,城里来的孩子,看得起我们,就多吃点啊”,看不看得起不知道,我只记得真的吃的挺开心的,虽然中途稍微有点选择恐惧症,现在想想,那一口先吃鱼还是先吃肉,有什么区别呢,反正都是吃到肚子里,当时有点大意了,不应该悬停的。吃完饭,他爸扔了5块钱到桌子上,大喊一声:去,带城里的同学,去游戏厅,好好玩玩。然后就是他妈的一顿数落:玩什么玩,学生去什么游戏厅。我当然是知道学生不能去游戏厅,因为我们学校“学生八不准”第一条就是“不准进游戏厅”。在数落声中,我的结对小伙伴,拉着我趾高气昂的跑出了家门。回学校后没几天,语文老师就叫我们写信,主要内容是回忆上次的见面场景,写出对小伙伴的思念,期待再次相见之类的。现在想想也真是,一个陌生人就几天没见,能有什么思念。写就写吧,教室里安安静静,我迟迟没动笔,叹了口气,抬头看到墙上贴的“学生八不准”,思路如泉水般涌动,有了,于是我把去游戏厅的事前前后后,详详细细的写了一遍,而后大篇幅的教育他不能再去玩游戏,要以学习为重,当然信的最后,我还不忘写上“你家的饭菜真好吃”之类的话。老师把信收上去之后,我没有收到过回信,我特别奇怪,为什么别人都有回信,直到初三的某一天,我才想到至关重要的一点,老师会看信,这可是作业啊,由此,我也解开了另外一个疑问,为什么后来再也没搞过“手拉手”活动。
让很远很远地方的人,能用眼睛看到自己想说的话,这就是写信。以前没有手机电话、电子邮件,交通也是特别不方便,对于普通人来说,写信是一件很简单方便的事。准备几天想想要说的话,用个半天时间写下来,路上用个个把星期,对方收到信,也考虑个几天,回信后再在路上运输个个把星期,这一来一回,就差不多一个月时间了,虽然久了点,但要说的话,想好了就不会轻易的改变,说出去就是“板上钉钉”,特别想谁了,要做什么事,期望什么,没有丝毫的疑问和回旋,说了就是说了,做了就是做了,坚定而踏实,无怨也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