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青年每天写1000字随笔散文

从高房价与雾霾说开去

2017-06-24  本文已影响6人  容我醉时眠1

西班牙《世界报》:“中国的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的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的想象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但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像中年人那样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而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

可是年纪稍微大一点的一代,却不是这样的。汪涵曾经写过,他们这代人年轻时是妙趣横生的:

“做剧务的时候,我们俩是最快乐的剧务,每天往这个演播厅扛椅子。扛椅子的时候,我就说:‘今天我扛的椅子,有可能会是毛宁坐的。’维嘉说:‘那我这个椅子还有可能是林依轮坐的呢。’那个时候现场有256个观众,每个观众来看节目的时候都发个塑料袋,每个塑料袋里面有50多件礼品:卤蛋粉、电灯泡、水龙头、面条、酱油……我们每天就往塑料袋里放礼品,我们每天做得特别快乐。”

而现在,不是我们不想开心做好每一件事,也不是我们明明能整天嘻嘻哈哈却故意愁眉苦脸跟自己过不去。当一种现象不再属于个人,而普遍存在于群体,甚至成为一个时代的特征,那么就不应该再归咎于每个个体,一味责怪他们的浮躁、急于求成——这应该是“法不责众”一词的新解。

高房价只是一大突出问题。至于其他呢?譬如这几年已广泛引起民众觉醒的雾霾、人口爆炸的首都。

超级大城市东京及其房价,伦敦烟雾、洛杉矶光化学烟雾……发达国家悉数经历的劫难、付出的代价,难道一点借鉴价值都没有?一点警钟的轰鸣都没有传到闭关自守的泱泱华夏的耳中?

把优势资源甚至绝无仅有的资源都集中在首都,置幅员辽阔的地方省市于不顾,那四面八方的人除了都涌入京城,还有什么别的可能性?怎样限流?通过限制小地方、农村出身的青少年读大学的数量?事实上同分不同命的高考也确实是这么做的。毕业后,由于发展极度不平衡,不设法继续留在北京,难道要让大学学计算机的人回老家当网管吗?先民的智慧“不患寡而患不均”,只落得个被死记硬背的下场。

不禁要问,这么多学者大家,这么多领袖,怎么会一点儿预见性都没有?恐怕只是装糊涂罢了。不先污染后治理,不等到狂风大作再力挽狂澜,怎能体现业绩、丰碑和功勋千古?扁鹊早就告诉我们,上医治未病,然而愚昧无知的人们却根本不知道上医能治病。无利不起早,在大跃进式的大发展大繁荣的轰隆作响的社会主义车轮中,谁敢提出,谁提出后又会被重视?

当然,这样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未免有阴谋论之嫌。面对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当务之急确实是让人民尽快吃饱饭,让物质生活水平尽快迎头赶上,让我国在世界范围至少有一个能站稳脚跟的城市,这些必要性和好处不言而喻。但是,只要把眼光放得稍加长远,不惜以积重难返为代价的做法,却丝毫经不起推敲。

富兰克林描写执政者“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时如是说:“执政者手里事务纷繁,一般不喜欢自找麻烦去考虑和实施新的计划。因为最好的公益措施之所以被采纳,很少出于远见卓识,而是由于形势所迫。”这样看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并非只是一介草民的狂妄自大。

而看似什么都不作为,看似只是运气好所以什么事都没有发生,实则“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无为而治——这才是执政最高境界。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不亦晚乎。

接下来呢?

《一路走来一路读》里面说:“一个社会是否吸取教训,亡羊补牢,是检验这个社会是否健康的试金石。”“美国人从来认为,哪怕是一个微小的社会进步,也要靠大家共同的努力推动甚至抗争,而不能坐等政府施舍。”

可是,大概出于对现状的失望愤懑,很多有作为的人,奉行“莫谈国事”,更以走上仕途为耻。然而,韩寒说:“政治不是肮脏的,政治不是无趣的,政治不是危险的。危险的,无趣的,肮脏的政治都不是真正的政治。”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