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想“好”
又是一年一度的高考时,语文上午才考完,高考作文题就纷纷出炉,毫不意外成为新闻热点,受到各界瞩目。相信等到出分的那天,随着各高分低分作文的公开,又会引领一波热议。
我还是依如往常,无论大考、小考、升学考、分班考,或者等同于成人礼的高考,抱着旁观者的态度。回忆起来,似乎好像考试这件事从来没有困扰过我。看到朋友圈中被各种感慨刷屏,纷纷表示纵使毕业XX年,依然心系前方,为各位学弟学妹们或者家里的晚辈们牵挂。
随意点开一条微信朋友圈,汇总了各省作文题,广东省 (貌似也是全国卷I) 的题目吸引了我的注意。
图片源自网络看到很多评论表示这道题目不太好理解,然而这简直就是再真是不过的现实写照。其实关于中国的整个教育框架和家庭教育方式,鄙人真的有很多的话想说,但是怎么想也轮不到我来评价。不过既然已经呈上了全国高考卷,所以今天不说别的,就斗胆围绕这幅漫画,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想法。
1. “分数”是什么?
熟识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个对分数从来不在意的人。考几分就几分,没啥可丢人的,没考好说明没学习呗,敢于不学习难道我还不敢承认就没花时间学习?!对于那些以分数论高低的人我也是“敬而远之”,你慢慢去陶醉好了,尽力享受老师对你的特别“照顾”,我不在意,因为自始至终我追求的得就是这种不受老师关注的状态,乐的逍遥自在。【看到这里,估计七成的人就要读不下去了,心想,你咋脸皮堪比城墙厚,典型的“烂泥扶不上墙”】不急,后面我会给出解释。
之前我有在其他文章中提到过,“分数”不过一张纸,并不能代表你是谁,也不能证明你是谁。分数高低只能代表近期知识的掌握程度,仅此表象而已。它既不能代表你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深浅,也不能代表你对这部分知识利用率的能力。而一个人的“成功”,牵扯方方面面太广泛了,不仅仅是考商,还有情商、逆商,更有文化和修养,应具备的各种为人的素质。
退一万步说,人生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也是与自己的赛跑,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后面还会提到,相对vs.绝对,要如何理解】。我们永远都无法赶超时间。需要很努力才能不被时间落下,控制差距在一定范围内,而稍稍一不留神又会被甩开好远。一两次考试的领先只是绝对概念下与别人相比数字上的优越,但是能代表你以后都不会被时间,被曾经的自己落下嚒?
所以综上所述,分数充其量只是一阶段知识记忆情况的反应,偶尔的失误千万别紧张,不是大难临头,更不是世界末日。
2. “分数”究竟有多重要?
毋庸置疑,它很重要。它至少证明了你一部分 (请注意,我说的是“一部分”)的能力,一个连小小的考试都考不好的人,还可能有什么能力去做所谓的“大事”?!
可是它每一次都重要么?并不是。大学之前的人生其实仅有那么几次考试是重要的,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未来能达到的高度:小升初,中考,高考,如果你是特长生,当然还有相应的特长加分考试。其中,高考尤其重要。因为它是你走入社会最强有力的一块的敲门砖!
有人说,连平常考试都考不好,那大考岂不是更考不好?鄙人觉得,那倒未必。态度决定一切。做一件事如果只是处于被迫,而不源于主观意识上的自觉自愿,那永远别指望做好,就算做成一两次,这种状态也不会持久。
拿我自己来说吧,长这么大几乎只有重要考试的成绩拿得出手,以致于很多年后跟娘亲聊起来问她为啥从来不问我考多少分,回答道:“从来不问,伤自尊。” 我立时:“......!@#$%^&!” 其实能理解,主要原因是绝大多数时候我都处在中游水平 (无论什么学校,无论快班或是平行班),偶有失手掉到班级后1/3。娘亲说她知道我就这德行,反正也考不好,也掉不到哪去,还不如不问,省点心。
4,50人左右的班级,永远都在20多,一不小心落到30多就会不由自主的产生压迫感,但是,我也从来没这个愿望想要前进到班级前10或是年级前XX榜上有名的行列。由此而生第一章提到的所谓“不要好”的状态。有人问,这背后究竟是个怎样的心理状态,容我慢慢道来。记得上小学时,班上的数学课代表从一年级开始数学成绩就名列前茅,当升入了四年级时,很明显知识难度上了一个档次,很不巧家长会散后我无意听见了班主任把他妈妈留下来私聊的内容,说最近成绩有点下滑,问是不是最近花在学习上的心思少了,考虑上点课外补习什么的。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发现他来去匆匆脸上也鲜有笑容;现在调转目光来看看班上的那几位非常稳定,轮流垫底的同学,不仅要忍受老师的鄙夷嫌弃,还有好些同学的冷嘲热讽,稍稍犯点错误如课上多说两句话,家长立刻出现在学校,这一天天日子着实难过,令人堪忧。
综上所述,处在中间最自由,老师无暇顾及,精力都花在了尖子生和垫底的。那个时候我只是从表象总结出了“经验”,下定决心要做千年“中不溜”。当然后来才发现,好处甚多,最主要的有两点:
其一,犯错误不会“睚眦必报”。像我以前写作业是看心情的,一向秉持学习是副业,玩才是主修的原则。那导致的结果就是常常作业是选择性完成,没时间就不做了,课上偶尔睡个觉什么的,那当然也不是每次都会被拎起来罚站了。家长叫了几次之后发现也木有什么改观,最主要的是各门考试还凑活,这就给了老师充分的理由对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我源于学习的压力,相对其他同学来说,那真真是极小的。
其二,由于没有那么多压力要一直考100分,稍有退步就会被叫家长的危险,我课外就有很多时间做自己想做和喜欢做的事。看书是我从小一直保持的习惯,除此之外还爱好动手,各种拼装类玩具,再之后就是电脑游戏。小学时痴迷于赛车,放学后永远都是先玩再写作业,幸亏有个开明的母后,由于那时经济不自主,囊中羞涩,所以周末去挑各种零件需要带着娘亲 (“移动荷包”)。记忆犹新,98年的“暴风”马达,价值99RMB,与我来说那就是天价,眼都不眨就给我拿下了。但是回报就是老板告诉我了为什么“暴风”马达比原装马达好:主要原因是“强磁”和“粗线圈”。
“通电导体切割磁感线而产生运动,即电流的磁效应”是“电能与动能互相转化”的原理,也是上了初中学到“物理”电磁学部分才会接触到的知识。你猜那个时候跟其他从没意识到过电磁现象的童鞋比,谁会理解的快一点,记得牢一点,知识理解的透彻一点?我只是举了其中一个小例子,还有更多的,比如在拼装赛车时,要注意到底盘轻重、高低,整体车身平衡度,速度与车整体重量的平衡 (两者无法兼得)等等,不知不觉中就积累了很多各类学科的常识理念,并且都是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
“中等生”的日常所以,每每需要学习的时候我才会收敛心思,开始刻苦一段时间,考完重要考试又会恢复到以前的常态。那什么时候才“需要学习”呢?当然是升学考试的时候。由于深谙中国的教育资源分配极度不均衡,所以才需要进入一所较好的学校,可以有较好的师资和硬件条件,老师的学术水平也会不一样,而且身处的大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也不是可否认的。
付出一定会有回报,但是回报能不能达到预期?那也不一定,因为付出和回报往往是不成正比的【问为什么的请戳这里 —— 浅谈“决策论”】。也就是说每多付出一等分的努力,这份努力所换回的收获就会比上一等分的努力所得到收获要小。比如学习半小时,可以考60分,45分钟就可以达到80分,而一小时才能学到90分,那最后的10分想要拿满可能得学一个半甚至两小时。就算学满两小时,有时98分和100分的差距可能不是因为某个知识点没掌握,可能只是少写了两个“解:”。所以家长就该因此赏罚分明,少两分就“啪”一个巴掌扇过去么?如果每一门功课都力求满分,并且从一年级开始就一门功课两小时的这么学,随着课程难度加深,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大幅度 的增加 (初中一年半的知识可能就是小学所有内容,高中一年可能抵得上初中两年所学),等上了初中,升了高中,还让不让人活了,岂不是不睡觉都学不完?!
由于太关注于分数,家长往往会忽略很多品性和能力的培养,这些是需要从小关注的,因为定型之后几乎无法改变。佛洛依德说潜意识的形成是在0-14岁,心理学家认为每人每天绝大多数的动作和想法,都跟潜意识有关,包含了我们对事物的价值观,思想和情绪。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来说,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生的长度也是有限的,在有限的范围内 (根据各人情况不同),每个人能同时做或做成的事情是不同的。如果你认为高考那一场是决定你一生最最最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要投入200%的时间和精力,那我自然无话可说。
也许,在一场绝对的战争中,你可能略输别人一筹,但是在相对自己的战争中,你战胜了自己,这就是值得庆祝的。请别向别人看齐,只要与自己相比我努力了,比昨天的我又进步了,就够了。归根到底,这也是能力的体现。为什么你在奇怪,曾经小学时的年级尖子生到了初中忽然就平庸了,或者初中时的班级佼佼者到了高中一下没落了 (我相信这种现象每个班都有),道理可能很简单,就是他们还在用以前的学习方式应对现在所有的科目。临近高考拼的已经不是时间,也不是精力,也不是记忆力,拼的是效率。
Take away message (最后一句):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把所有老师教授的每一个知识点学完理解透。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人,那他也不会出现在普通院校,而是天才班什么的。就算是天才班的人,他们也不是全才,只是一两门科目非常出众与常人。真正能脱颖而出的人,他们懂得取舍和区分优先次序。你必须要相信你花时间在另一方面能力的培养,一定会回报于你,可能是十年,甚至是二十年,成倍的弥补你曾经落后于别人的差距,这就是“爆发力”。
3. 题外话
前段时间江苏高考名额支援外省的新闻在网上炒的轰轰烈烈,本来不想发表看法。看到一位江苏宜兴的考生借此为素材,写进了高考作文,发布在了网上,实在觉得需要说点什么。摘抄一段如下:
话,长短并不重要,关键是说了有人听。
你问我,这个时代,是彰显个性还是提倡创新?我觉得,首先得公平吧。
短短3句话,漏洞百出。首先,宏观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水平。
你为了江苏3.8万高考名额支援西部而忿忿不平,态度狂妄。我想反问,坐拥江苏教育大省优渥的资源,师资远超出“丰富”,比起出生在偏远山区每天走路十几公里还坚持要读书的学生,不思感恩,不反思自我的水平,还怨天尤人,究竟还要老天对你如何好才叫公平 ?! 最起码,你与其他江苏的考生是在同一起跑线上的。
在这种条件下,如果你都考不出个人样,不是能力不足是什么?! 多数人的努力还没有达到要拼天赋的地步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拼爹,不在此讨论范围内),为了3.8万的名额纠缠不清,这与那些专好投机取巧,平日里耍小聪明喜占小便宜的本质又有多少分别?
如果你真的足够优秀,等到放榜日,金榜题名时。四年的大学生涯还未能磨去你堪比天高的心气,让你忘记曾想要做出改变的初衷,也没在被现实甩你几个响亮的嘴巴之后蜷缩回妈咪爸比怀中找安慰,反而愈战愈勇,与时俱进,不断磨砺自己,提升自我价值,开拓人生视野。待你步入社会,慢慢有了自己的建树、成就,那时候你还怕没人听你说话?!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如果能与这位考生面对面的聊一聊,真的很想问一句:“你没有成为鹤立鸡群的那一个,没有独成一派的理念,没有可以让人津津乐道的过去,阅历还较简单从未走出过象牙塔,人生还是一张白纸,有什么资格要求众人去听你说话?” 让我想起母上常告诫我的一句话:“沉住气,成大器。”
何谓“公平”?换个角度说,你以为高考结束,进入大学,再然后踏入社会,这个世界就公平了么?对不起,这才只是个开始,也只是冰山一角,试问,“公平”怎么卖?几块钱一斤?
举个实例,我的母校是一所行事非常低调,享负盛名非常古老的高等学府,教学质量堪比常春藤。然而,与很多常春藤学校不同的是,无论哪个学院哪个系,只要你不参加期末,你一定会得到一个F,即Fail (挂科),也无论你在期末前已经拿到了多少分 (比如你已经通过平常习题,期中考试,论文达到了80%,完全可以不出席期末考试)。更有甚者,不为人知的是,本校的评估系统 (Evaluation Scheme)在北美是出了名的的严苛。而作为电气工程 (Electrical Engineering) 的学生,系里规定期末考试不得占少于总评的50%,而往往期末的难度是所有习题、期中、测验 (Quiz)的总和。有些课程一直保持着每学期50%的不及格率 (为了保证学生的质量)。有人就要因此五年,甚至五年半才能完成学位。那比起其他学校毕业的工科生,在刚毕业找第一份工作时,在申请研究生学校的时候,甚至都在申请博士课程了,一样要把成绩单示人。本科的成绩单是高等教育中最重要的,那是不是也该问句,“公平去哪儿了?”
再举个类似的例子,进入大学后,大家身边肯定不乏想出国深造的,在申请学校的时候就会遇到一个问题,需要把国内的成绩转换成国外的标准。你说我是985,211,怎么能跟那些三流的学校相提并论 (层次不同,如何相比);就算是同一个学校的同一个系的,你说我修的课程碰到的老师那年考试出的特别难,你准备把这些写信告诉国外大学招生委员会 (Admission Committee)?人家不笑掉大牙才怪,第一个拒的就是你。一所学校经历这么多年自然有他调整标准的机制,肯定不可能完全公平,但是也绝对不用你去画蛇添足。
所以在此,只想奉劝一句话,当现实、证据摆在面前,你就是处于劣势,不如别人的时候,请别急忙找借口,能否先从自身出发,找自己的问题?这就好比 “希望自己领先的方式,是希望别人都落后于你,而不是自己变得更优秀” 的想法,不觉得很讽刺很可笑,也很可悲嚒?
记得“和氏献璧”的故事么,大浪淘沙,是金子总会发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