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纬国学与传统文化佛、儒、道专题

留恋感情 修道难成

2019-06-18  本文已影响2人  0b9d6921c540

庄子进一步否定了一切,这就是庄子的逻辑。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圣人,得道的人,不需要做后天个人的主张,很自然的,不由自主的而照之于天。这个不是指天体,是代表形而上的道,以天道自然就可以了解这个道理。

但是,虽然你认为自己是非都不动,不管对,也不管不对,不落空,也不落有,我得道了,你当心!庄子说亦因是也,你认为两边都不落就是道,道也是你自己认定的,还是一个主观。

是亦彼也,你这个主同的认定,还是属于依他而起。这个不是指外物。因为认为你的不对,我的对,彼亦是也。那他的对与不对,也同你相对,所以客观主观是相封的。我们经常听人家讲,我很客观地告诉你,我说对不起,我不相信有客观,因为说了我很客观地告诉你这句话,已经是主观了嘛。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世界上的思想观念,他讲他的一套对,各人有各人的一套对。究竟哪个对?究竟哪一个真正的是乎哉对呢?究竟哪一个真正的不对呢?

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就是相对。真正的道,离开了相对,绝对就是绝对,既不是空,也不是有;既不是是,也不是非;既不是恶,也不是善。一切的相对都离开了以后,那么,你可以得到一个道的什么东西呢?

谓之道枢。你把握了道的中心的枢纽,但并不是说完全得道了。你认为得了中观了,那已经落偏了,用庄子的道理来讲,这不过是个道枢而已。者,一个轴心,如一块手表,绕一个中心点。得了这个道枢,有个好处,可以得其环中

环中是一个圈圈的中央,在圆的中心点可以四面八方活动。宇宙和生命都是无始无终,像一个圆圈一样,这个圆圈有个中心点,你要是把握到这个中心点,在出世入世之用,可以“以应无穷”。我们一看到无穷,一提到无量无边,一定在观念上尽量扩大,错了!你忘记了自己,边际就在这里,无穷,也无开始,不要忘记了这个起点,即无始无终。所以庄子的文章很妙的,得了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庄子虽然这么讲,是要我们做到心物相忘,使它归到中枢。人能够真正修养到心物相忘,外境与自我都相忘,可以归到“环中”的境界。

讲到学术规念,也等于人生的观念,包括政治哲学、社会哲学、经济哲学,一切的观念,我们中国人的老话,那是最高的哲学: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理说不到底。庄子说的“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非都是无穷故曰:莫若以明。最后是明道,明道以后,是非皆明。

古人有两句诗自从三宿空桑后,不见人间有是非。佛家的戒律,头陀不三宿空桑,一个出家修头陀行的人,也就是苦行僧,不居庙子,在一棵树下过夜、打坐不能超过三天,这是戒律规定;到第四天非离开不可。因为在那个地方住久了,就会与那里发生感情,就会留恋了。

《太公素书》就是圯上老人送给张良作军师的那本兵书中说“绝嗜禁欲,所以除累。人要能割舍了嗜好,抛弃了欲望,才能除累,才不会受感情的拖累。人感情的牵挂比什么都厉害,不但对家乡土地有感情,对个人周圉的一切,久而久之,也都会产生感情、产生留恋。所以很多修道的人,不能有所成就,就是这个原因。

古人的诗:自从三宿空桑后,不见人间有是非,与庄于的观念相同,绝对做到离尘弃欲,离开红尘,抛弃了一切欲望,使生命没有多的拖累,就要明这个道!(南怀瑾先生《庄子讲记·齐物论》17)

愿超越一切的平静与你同在!

国学正能量,智慧识人性!相遇皆有缘,生命大欢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