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笔记,火箭君已经大幅改变了「大象」的使用方法,希望和大家探讨
近1年以来,云笔记大厂「印象笔记」在产品的更新力度上,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象厂添加了:「清单」,「思维导图」,「便笺」,「印象识堂」,「OCR」,「素材库」,「笔记助理」…… 等等一系列功能,而网上对这些变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火箭君看到的是:这1-2年里印象笔记添加的功能,可能比前面8年的总和还要多。这种感觉就像是挤了8年牙膏,现在一屁股坐到牙膏管上的感觉。 对于我们用户来说,这是不是一件好事?每个人心里可能自有判断,有的小伙伴就开开心心的全面拥抱「船新功能」去了;也有的老用户开始担忧大象是不是变得「迷失自我」了……
我们今天,不讨论「印象笔记」的未来战略发展,我们只想说说,火箭君这些年来,「印象笔记」的用法转变。不经意间,我们发现虽然「印象笔记」的 功能越来越多,但我们的用法却变得越来越简单了。
我们不做什么
最难的事情,并不是「做什么」,很可能是「不做什么」。
-- 鲁迅(其实没有说过)
下面这些用法,有些是我们自己以前的用法,有些是周围小伙伴的用法,有些
是一些早期老用户提供的案例,这些用法,按我们现在的观点,都太推荐。考虑到大家各有所好,所以这些意见真的只是仅供参考,每个人还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套路」才是最好的。
不推荐1:保留大量素材(图片,音频,视频……)
以前有个老用户和我们说,他把「印象笔记」当作相册管理,还有用户说在笔记群里说,把印象笔记当作照片素材库使用。我们其实不推荐这样做,因为「印象笔记」是为笔记设计的,它最核心的功能不是大规模云存储。而各类素材尤其是「影音图」之类的都是流量大户,「印象笔记」任何级别的账户都是有「流量限制」的,即使流量不是问题,带宽也是问题。总的来说,如果单用于囤积素材的话,移动硬盘,NAS,云盘,都比「云笔记」要出色。 对了,那个存储照片原件素材(RAW)的小伙伴,后来在群里又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的每月10G流量几天就耗完了。
不推荐2:记录 日记/清单/备忘/日程
在印象笔记较新的功能里,有个「模板」功能,火箭君非常喜欢,不过这个「模板」也仅仅是在某些层面上简化我们的重复工作而已,并不可能真正把印象笔记变成另一个专业工具。因此,期望一个「日记模板」「周报模板」「清单模板」之类形式上的变化就能替代「专业工具」还是不太现实的。 「印象笔记」可能也意识到这点,所以推出了单独的「清单」「思维导图」「Markdown」功能,这是一个进步,可以满足轻量需求了。不过以我们经验来看,如果某方面的需求足够强烈,最终我们还是会选择更加专业工具,专业的清单工具,专业的思维导图工具 …… 所以,与其最后变成这样,不如一开始就选择一个专门的工具不是更好吗?
不推荐3:归档大量的 网页/微信/微博 文章
这是很多很多笔记用户都喜欢做的事了,包括我们自己曾经也一度沉溺于其中。
「印象笔记」还一度推出热门收藏文章的排名,让大家可以充实自己的文章库。 这个「文章推荐」的业务,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印象识堂」。
然而,我们还是不推荐大家大量囤积文章,尽管我们一度有 3000+的文章囤积。
不推荐的原因在于: 「囤积」让人产生已经掌握的幻觉,而被囤积文章的利用率很低。比起「囤积」,我们可能更需要快速消化吸收掌握。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删除笔记时会有种「割爱」的错觉,仿佛永远不能获得此类信息了,因此文章总是越积越多很难被移除。事实上,大多数时候,重要而且稀缺的独家信息并没有那么多,比起囤积为乐的「松鼠症」,「断舍离」可能才是正解,我们也是很久后才发现的。
我们做什么
没有迫切需要的话,「做什么」才会是一个问题。
-- 鲁迅(应该还是没有说过)
撇开那些「高大上」的用途,诸如:「个人知识成长体系」「专业知识图谱」,「企业信息银行」,我们现在运用「印象笔记」的方向都是从实际出发的,通俗来说,比较「接地气」。
大号收件箱
临时收集信息,是「印象笔记」的传统强项:
1. 全平台优势,印象笔记不仅有桌面端,其移动端发力也较早,功能齐全。特别适合运用手机收集一些信息。
2. 跨应用收藏优势,这也是印象笔记的早期强项,打通了很多App的发送保存接口,例如:微信,读书笔记,网页浏览,IFTTT,苹果Shortcuts ……
3. 通过邮件收藏,一些工作场合下,用「印象笔记」收藏电子邮件会很方便,直接转发邮件到一个特殊的印象笔记地址即可,我们就能立刻将邮件收录到「印象笔记」中。
要强调的是,这些入口虽然强大,但是我们并不打算长期囤积这些信息,我们会定期清空这些入口笔记本。收集的内容或者被分解为任务,或者保存到本地硬盘,或者成为某个业务记录或者报告中的一部分,不管何种形式,所有这些东西都会被消费掉,不会留在「印象笔记」里。实践下来,我们即使把信息留在笔记里,最终还是会把它忘掉,只是一时心里好受一点而已。因此,如果实在不忍心删掉,那么就开一个名为「归档」的笔记本,把所有「消费」过的笔记扔进去就行了,一般以后也不会再去看了。
临时文件交换
一些轻量的文件,临时需要从手机传输到电脑,或者从某台电脑传输到另一台电脑,这个时候,如果懒得使用优盘,懒得登录微信,或者没有安装云盘客户端,恰巧又装了「印象笔记」,那么剩下的事情几乎就很自然发生了。 「印象笔记」的流量虽然有限,但是轻量传输文件还是绰绰有余的,同步速度也还是很快的。
同样的,不要囤积这些文件,本来就是数据交换一次性使用的,「用完即焚」。
备用/常用文件
和囤积文章素材不同,我们会运用「印象笔记」囤积一些常用的 证照,表格,常用信息等。 有时需要急用时,通过手机也能快速翻出。这类信息一般不多,不会出现 几千条,我们这里一般连50条都没有。但是,被备在笔记里的确很实用。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非常敏感的内容,商业机密的内容,或者我们自己很在意的账户密码,建议最好不要存放在笔记里,以免心中有芥蒂。
背后的逻辑
用工具解决需求,而不是为工具创造需求。
-- 鲁迅(真的没有说过)
火箭君现在信奉的原则有那么几条:
1. 减法思维
换句话说,可有可无时,倾向于「无」。一个工具如果能解决绝问题就「使用」,不能解决问题就「撤下」。那句话怎么说的,不要因为手上有把锤子,就把所有的东西都看作是钉子。
2. 专业思维
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专业的工具做专业的活。
以To-Do清单应用为例,个人觉得:与其将笔记工具硬变成清单工具,不如另找一个专业的清单工具。火箭君目前常用的是 Todoist,早几年用的是 WunderList(奇妙清单),之前有文章介绍过,这些专业工具还是很香的。同理,思维导图工具也是一样。
3. 文件中心
我们目前最核心的记录,也就是工作相关的业务记录,都以电子文件形式存放,我们觉得的这才是记录最自然的方式。我们收到的邮件附件,PDF,表格,Word,PPT,这些都是电子文件形式,这才是常态。而专门把它们放到云笔记里归档,是额外「做功」。况且,运用「云同步」软件之后,文件也能协作也能云备份,而且私密性更强,所以不太有动力另外上传到云笔记上。 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有一套成熟的「基于文件」的业务记录管理方式,稳定实践了有2-3年,等我们整理归纳后,以后会放出管理技巧分享给大家,敬请期待。
最后
最后,还是想声明一下,以上内容仅仅是火箭君和周围小伙伴的一些实践总结,完全是我们自身实际体验下得出的。「印象笔记」用途从来没有什么通用的标准,大家喜欢用笔记囤积的,请继续囤积,每个人有不同的偏好,我们都表示尊重。因此,本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如果,对「印象笔记」有什么其它「得意」的用途,强烈欢迎留言,分享给大家,谢谢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