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痕

阅摘

2020-04-30  本文已影响0人  芳华如初
教育成本的上升,换来的却是效率的降低,这一点该让我们反思。

在现在的教育环境中,并不提倡打孩子,即使一个小小的问题,父母要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孩子听。

对于这种教育,当然是提倡的,但是如果车轱辘话翻来覆去的说,孩子把它当成一种噪音,是不是也要换一种方式?

举个例子,小时候的我从来不害怕老爸,他从来没有打过我,所以每次犯了错误,都是先告诉他;

如果这件事老爸也兜不住,老妈知道后拿起鸡毛掸子要打我,我的大脑就会高速运转,感觉那一刻度日如年,心中的悔恨无以复加;

此后的很长时间,都不会犯类似的错误,什么心理产生阴影,痛恨父母,感觉自卑胆小;

这些统统不存在,因为我确实犯了错误,自己知道这顿揍跑不了,还想什么其他的?

现在的父母,当孩子出现各种问题,会先看看书怎么说,考虑很久才会做出决定。

换做二十年前,父母上来两个嘴巴子,孩子啥问题也没有了,虽然粗暴,但是效率高超,我们永远都会长记性(现在当然是不提倡的)。

但这种对比也会给我们反思。

为什么过去经常挨打的孩子,什么心理问题也没有?

我们会经常反思这样的问题,在80后90后小时候,是经常挨打的,经常的场景就是被父母打出门。

自己跟着小伙伴在外面晃荡到晚上,回到家看看爸爸妈妈气消了吗,然后弱弱地问一句,妈妈,饭做好了吗?

然后一家人开始吃饭,谁也不提刚才的事情,大家都跟没事人一样了。

而现在的孩子,打一下就受不了了,孩子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家长存在愧疚心理,孩子还会出现种种的问题,为什么同样是挨打,两代人出现了如此截然相反的情况?

a、现在孩子的抗压能力太弱

现在的孩子,都是蜜罐里泡大的,一大家子人围着一个孩子打转,孩子从小就娇生惯养,什么风雨都不会经历。

父母都已经提前做好了一切,所以孩子的童年是很快乐的,但是他终究会长大。面对学习的压力,面对社会的压力,心理承受能力是很差的,过去的孩子挨打是常有的事,父母一招呼,就知道赶紧跑;

现在的孩子呢,父母说一句“我要打你了”,就先受不了了,觉得自己被父母抛弃了。

归根结底,是抗压能力太弱,说不得,受不了苦,别说打了,连骂都成了罪过。

b、不经常挨打的孩子,更受不了偶尔的挨打

现在的孩子挨打很少,所以在偶尔挨打的时候,他们不知道如何反应;

身体不灵活,也不知道躲,而大人下手不知道轻重,也不知道如何收场,所以这样的情况是孩子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家长也有愧疚心理。

如今,还有很多家庭是打孩子的,不过父母也是在孩子真的犯了错误时,雷声大雨点小的动动手;

这是有技巧的,父母一个抄家伙的动作,孩子就吓得跑远了,不一会回家了,就会老实好几天。

这种打其实更倾向于一种“吓唬”,让孩子知道这件事很严重,触犯了底线,学会反省和畏惧。

这样的孩子,心比较大,也比较皮实,长大后受到挫折,也不认为是多大的苦;

别人说一句不好听的话,也不会难受好几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