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打卡之婴儿的言语发展
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2307天,2023.09.14
婴儿的言语发展
1、斯金纳认为婴儿言语的获得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而形成的,而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班杜拉认为,婴儿主要通过观察和模仿作用学会说出正确的语音。
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成人是将模仿与强化结合起来帮助婴儿学习语言的。
3、转换生成论。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言语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他认为儿童的大脑里有一种天生的“言语获得装置”,这个装置存储着人类所有语言的共同语法规则。当然,这个先天机制后天必须及时地暴露与言语刺激下而被激活,否则就会失效。如狼孩不会说话,人工野孩。
4、相互作用理论。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环境和主体的相互作用,对原因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影响。他们认为,儿童言语发展既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5、林崇德认为,应该动态的,发展的考察,因而言语的发展过程,言语发生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的活动过程。在系统发生的初期,及时性模仿和强化脊髓可能相对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系统发生的中晚期,选择性模仿和婴儿自发的言语实践活动,可能起主导作用,而人类所独有的符号表征能力,适宜的发音器官及其活动则是言语系统发生发展的前提条件。
6、婴儿学习语言是有最佳时机的,所以,促进婴儿言语的发展,就要提供充分的语音环境:抚养者在照料婴儿时,通常会用言语把行动内容表达出来,即边做边说,使婴儿易于将语言与具体行动联系起来;在婴儿咿呀学语时,抚养者也要对其做出回应,这样可以鼓励婴儿的发音练习。同时,这种回应也为婴儿提供了言语交流和相互对话的经验;在婴儿一岁前抚养者要鼓励婴儿通过语言表达其想要的东西;抚养者要和婴儿经常参加,共同注意活动,并告诉婴儿当时注意的事物的名称,这样婴儿词汇掌握得较多,说话较早。
婴儿的气质(气质是先天的脾气,性格是后天的态度)
1、婴儿的气质类型(美国·托马斯和切斯)
容易型:约占40%,容易适应新环境,习惯规律、情绪愉悦。
困难型:约占10%,难于适应环境,缺乏规律性,负面情绪多。
缓慢型:约占15%,适应环境缓慢,习惯逐渐变化,情绪通常不太愉快。
另外35%属于混合型。
气质具有稳定性,但也并非一成不变。环境因素对婴儿气质的变化有持续的影响。
婴儿的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是情感社会化的标志。如依附、身体接触、追随等行为。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鲍尔比认为依恋的能力的形成受早起与重要他人经验的影响。比如,如果儿童的母亲不在或是没有形成一种安全的联结,那么儿童长大后将缺乏责任感和形成稳定亲密关系的一种普通能力。
婴儿的依恋类型
1、陌生情境法:由美国心理学家艾恩斯沃斯提出。在有控制的实验室进行测量婴儿依恋行为的技术。在实验室设置一种陌生情景,观察儿童在此情境中的反应,来判断儿童依恋现状及其特点。
2、依恋类型:
安全型:约占70%。婴儿以母亲为“安全基地”,很愉快地探索和游戏,当陌生人进入时,他有点警惕,但继续玩,无烦躁不安表现。当把他留给陌生人时他停止游戏,并去探索试图找到母亲,有时甚至酷儿。当母亲返回时,他积极寻求与母亲接触,啼哭立即停止。当再次把他留给陌生人,婴儿很容易被安慰。
回避型:约占20%。与母亲刚分离并不感到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分离后再见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当母亲抱起他时,他经常不去拥抱母亲。(在很短时间内难以有亲密的行为。慢热型。)
反抗型:约占10%。母亲爱孩子,但不知道如何爱孩子,照顾孩子。不愿意离开母亲去探索环境。有很高的分离焦虑。当再次与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另一方面又对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孩子感觉母亲不靠谱)
孩子依恋形成的关键期:6~18个月。主要抚养者可以运用“耐心+稳定”的情绪模式;敏感地回应宝宝的信息;时刻关注、积极参与、完全融入宝宝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