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简单的生活状态
怎样的生活才能算得上简单呢?这个话题有很多人在谈论,但所给出的答案却只能算得上“合理”和“理性”的。这是因为人们都以为自己是理性的而非不理性的,因此这种所谓的理性便会控制着人的思维,让人们错觉地认为自己所看到的和听到的信息均为真相。不容置疑的一点是,这种听到的和看到的信息确实有一点的可信度,至少不会偏离原本发生的事情的表面现象!不过这信度却是建立在一个二元对立的非黑即白的定义上,这显然是惯性思维影响大脑本来的清净自然,这是因为这些表面上看到的现象仅仅只是真像的一个显像而已。
这种显像在不同的智慧体系里有着不同的称谓,因此在此不做任何的举例说明。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因为真相的某一现象让我们的感光器发生了误判,认为我们所见到的一切和听到的一切显像都是真实不虚的,所以人们常常因为一些显像而选择走向一个极端或者从一个极端进入到另一个极端,这样不就将本有的清净自然的心灵(即本心)堙灭了吗?换来了烦恼不断的是非心将自己牢牢地锁在烦恼不断、痛苦不停的复杂生活中去。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把住自己清净的心灵从而获得一种简单的生活呢?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阅读和冥想有助于抓住本心,如同《太傻天书》中提到的一种生活状态:接纳一切,理解一切,用“爱”反观一切。换句话来说,就是不定义不分别的生活状态,这种简单的生活才是生命本来的样子。当然了,嘴上说说“不定义不分别”这六个字似乎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也没有什么做不到的,因为嘴上说说往往没有自己亲身去做的来得实际,用马哲中的一个理论来解释便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也都熟悉《礼记》中的这句话“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先哲们用生命去实践出来的真理,这么些年过去了,为什么我们还是没有理解到或实践到生活中呢?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一是语言本身就具有的缺陷性,一是我们所听到的道理并非至理。为什么我会说语言本身就具有缺陷性呢?这是因为,语言是人类后天扭曲本心后分别出来的,它的作用只是为了让人类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恢复自己本有的认知(即真知),但是这种介于语言上的认知却会蒙蔽我们本有认知,因此庄子说“且后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其实我不是一个很乐意借用别人名言名句的人,但是有时候他们的语言却是带有高维能量的——我们只有经常阅读和实践,才能挑出语言缺陷留下的逻辑陷阱,回归我们正真的本心。因此说,一种简单的生活状态其实就是调理逻辑缺陷,去反观我们的本心,回归到质朴的状态,即所谓的“至德之世”下人们的生活状态——这种状态的人不是没有认知,而是有认知但却不动“是非心”,谨守住自己的本心,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化其道”的真言,这不就taisha说的“真爱”吗?在《齐物论》里庄子的“未始有是非”的境界,当然这对于庄子这样一个已经处于“无何有之乡”的真人而言已经不值一提了——这便是爱,便是一切力量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