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放低的心态将带来满足与幸福
当你自认为自己是“人上人”,是人堆里前百分之10%的人时,那就承受不了剩下的90%的失利;当你认为自己只是个普通人,是人堆中普通的一员时,那得到的大部分都是满足。
这倒不是说要鼓励事事皆视己为普通人,而是说,把众多人的拔尖的方集合到一个自己想象的人身上,再将自己与此人对比,这样活着就太累、太痛苦了。恰当的做法是,知己之所之,无顾岔路。
多讲道理无益,还是举些实在的例子吧。我一个朋友,他的生活其实挺平淡,但是挺快乐。他来自东北的一个省会城市,家里还算殷实,大学考出了东北,来到了华北,之后工作在北京。他自己其实也没什么详细的规划,就是想逃离东北,逃离那事事讲究人情世故的地方。他现在成功了,除了追求工作上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其他也没什么追求了。而他对待其他方面事情的心态,似乎是一种看客的心态——不关己、细品味,即使是关乎自己的事情,也是这样。这样,一方面不失人生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也摆正了心态,随时能从容地面对可能的失败与失误。
再说说我自己吧。要说己之所之为何,其实就是内心对于规律与机遇的平静心态本身吧。佛家称之为法、缘,在我看来,倒是有些像是微分方程和其初始条件。许多微分方程没有解析解,能知道的就是自己做什么+现在自己有什么=自己将来可能有什么,即。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吧:游乐园里的海盗船项目,可以抽象为一根有长度没有粗细的硬棍,一端固定在一个可自由转动的转轴上,另一端连着一个质点。那么,其中的法便是:
-
运动轨迹是:在杆绕轴转的一个圆周上
-
受力情况是:质点仅受到垂直向下的重力、沿杆方向的支持力或拉力
而缘是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
不同的初速度、初始位置,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初始位置方面,有:较低位置:较高位置;初速度方面,有较小速率、较大速率、特大速率。交叉相乘有6种情况,去去掉重复的情况,就有以下三种情况:近似简谐运动的单摆运动、大幅度的摆动、绕圈。其中,初始位置-初速度的组合与结果的对应关系并不是那么简单,其中有很多“半拉子”的对应关系。比如:只有较小速率+较低位置才有可能出现近似的简谐运动(第一种结果)、较小速率。
在天津上学那会儿,刚到天津时,曾对天津一些店铺售货员“爱买不买”的接待顾客的态度十分火大。但是,翻过来想想,我是来买东西的,不是来享受购物过程的,售货员的态度应该和我的心态没有半毛钱关系才是,能不能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才是我真正关心的。想到了这一层之后,就对天津一些态度不好的售货员,就毫无感觉了。
还有一件事,使我逐渐明白了这个道理。经历了本科和研究生认认真真的论文写作后,我意识到,在研究中想把数据随时整理得明明白白,固然好,但是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你面对的数据的特点是未知的,数据本身就是让我去探索的。既然数据的性质未知,那怎么可能进行按照需要展示的结论去整理?于是,我就摆正了心态,不再追求数据的整齐。但是,数据不能就任由它乱着啊!自这两次失败以后,我摸索出了一种让探索用数据井井有条的方法,尽管按这种方法整理出来的数据看起来还是乱的,但是至少不会像以前一样,连这个数是怎么来的都忘记了。
再说一件最近的事吧。经济不好,失业袭来,回炉再造,入职评级公司。对于一个原来在买方信评,现在在评级公司的我来说,确实属于回炉之举。说好听了叫回炉,说难听了叫退步。但是没办法,自己经验太少,谁也不要,还好评级公司收留了我,否则我上哪里喝西北风去都不知道。现在西北风是不用喝了,也不用琢磨怎么领失业保险了,但是心里的失落还是要面对的。何以解忧?解忧者,可不是曹公说的杜康啊。
一方面,需要降低姿态,放平心态:我至少没离开信评这个圈子,之前认识的人还都有联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另一方面,现在这个岗位也是我修炼内功的好机会。入职评级公司以后我发现,由于监管的要求以及评级报告书写的要求,工作中对于基础数据的整理和追求全面是我之前的工作没有遇到过的,也是我面临的新的挑战。而做好这一点,对于买方信评,也是有益处的。在这里我需要声明的是,上述所谓“做好基础数据的工作”,不是指养成花大把时间整理基础数据的习惯——这对于买方信评也是入不敷出的事,而是琢磨会利用程序在较短的时间内,自动化地完成一些机械性的整理基础数据的工作。这对于我以后想搞的量化乃至AI(人工智能),是很有帮助的。
还有一点,就是评级报告的书写能够帮助我学会信评过程中对于分析方面完整性的要求。关于分析,我从来没有认为它能够被程序完全替代,因而也从来没有认为分析的工作是机械性的、程序化的、敷衍外人的。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曾说过:
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观念地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象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
这讲的就是什么是分析。分析首先是“充分地占有材料”,也就是说,任何仅凭少量材料就分析出来的结论,都不是那么可靠的。其次,分析是“现象-本质-现象”的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过程。其中,第一阶段中的“现象”是混沌的,第三阶段中的“现象”是有机的,是厘清了、分清了其中的法和缘的。这些东西,在我看来还是不能,被程序替代的——至少是在应用层面,尽管现在已经有无监督学习了,但是无监督学习到底有多可靠,还不知道。
所以,我觉得自己是放低却没有放弃。所以我觉得虽然现在自身处境不太好,但是至少不会活得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