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用药

2022-01-20  本文已影响0人  弘玥

儿童的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渐进的动态过程,分为七期: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

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从解剖结构到生理和生化功能都处于不断发育时期,且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与年龄相关的规律性,其药动学和药效学特征与成人相比差异显著,不仅可能存在着量的差别,甚至可能产生质的差别。

为保证用药安全,应以儿童身体的特殊性及药物在体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点选择用药。

(一)儿童药效学方面的改变

1、药酶活性不足引起的药效学改变

(1)药酶活性不足,引起某些药物的作用或毒性增加。

(2)使用与胆红素竞争力强的药物可致高胆红素血症。

2、使用具有氧化作用的药物可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3、神经系统特点对药效的影响

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其胆碱能神经与肾上腺素能神经调节不平衡,血脑屏障不成熟,对各类药物表现出不同反应。

4、小儿消化道特点与用药

小儿肠道相对较长,消化道面积相对较大,通透性高,吸收率高,药物过量易产生毒性和副作用。

5、泌尿系统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新生儿、婴幼儿泌尿系统不成熟,易受药物伤害。

如氨基糖苷类药物,头孢噻啶、多粘菌素等。

小儿肾脏对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调节功能差,对影响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药物特别敏感。

6、药物对小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必须注意药物对小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7、有的药物在乳汁中浓度高,可通过母乳进入婴儿体内发生作用;

外用药物可使小儿吸收过多而中毒;

某些药物在儿科的使用目的可与成人不同。

(二)儿童药动学方面的改变

1、吸收

(1)口服:

吸收程度取决于胃酸度、胃排空时间和病理状态,以及对胃肠道刺激。

小儿胃酸度相对较低,胃排空时间较快。

(2)肌内注射:

由于小儿臀部肌肉不发达,肌肉纤维软弱,故油脂类药物难以吸收,易造成局部非化脓性炎症。

另外,由于局部肌肉收缩力、血流量、肌肉容量少,故肌内注射后药物吸收不佳。

(3)皮下注射:

由于小儿皮下脂肪少,且易发生感染,吸收注射容量有限,故目前已很少采用注射量较大的液体或药物。

2、分布

3、与蛋白质结合

小儿与蛋白质的结合率比成人低,其主要原因是:

血浆蛋白水平较成人低;

蛋白与药物结合能力差;

小儿特别是婴幼儿,由于肾脏泌氨排氢作用较弱,血pH偏低,常影响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

4、代谢

小儿年龄越小,各种酶活性较低或缺乏,使代谢缓慢,易致药物在体内蓄积。

5、排泄

直接与肾脏功能功能的完善与否有关,年龄越小,肾脏滤过及浓缩、排泄功能越不完善,特别是早产儿,故药物剂量和用药间隔都要改变。

(三)儿童用药的一般特征

1、严格掌握适应症

2、注意给药途径和方法

3、严格掌握用药剂量

4、严密观察用药反应

(四)剂量计算方法

1、根据成人剂量按小儿体重计算

2、根据小儿年龄计算(不常用)

3、计算根据体表面积计算

4、根据成人剂量折算

5、按药动学参数计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