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运用商业思维拓展律师业务的一点感想和实践—我的第一次微信群分
(本文作者2018年9月拍摄于西藏然乌)
一
各位律师朋友大家好。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花费宝贵的时间入群听我的分享。首先,请允许我做个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
丁涌律师,贵州千里律师事务所副主任。1991年毕业于贵州大学法律系。从1994年执业至今,长期从事公司法律事务及民商事诉讼业务,曾长期担任老干妈公司、贵州麒龙房开公司法律顾问,代理中国银行贵州省分行诉讼及执行等大量案件。现为北京“汇永家族办公室”联合创始人,汇永股权学院分院院长、讲师。
本群是汇永家族办公室律师群。我是汇永家族办公室事业合伙人丁涌律师。欢迎大家加入本群。本群将定期分享股权、资产配置、家族财富传承、税务筹划等高端业务相关课程,欢迎大家邀请身边的律师朋友加入一起学习。
这次建这个微信群,是我做社群的第一次尝试。
我的出发点,是想和律师朋友们分享我的一些思考,并给大家提供有价值的内容。以期得到相互抱团,共同成长,相互成就。
而要做到这些,首先我就得“真诚”。真诚地对待大家,也是真诚地对待自己。这就包括不怕打自己的脸,不怕丢人。
首先,说句实在话。虽然执业的时间不短了,已经是老律师了。但是,自己的业务做得并不好,标志就是业务收入并不高。
我觉得更严峻的现实是:依然几十年如一日,是通过朋友的推介这种最传统的方式获得业务。
自己的思路没有打开,在业务拓展上没有完整的方法论,要实现业务收入的大幅提升,几乎是不可能的。
以我自己为例:其实也有过优质的大客户,如老干妈公司。前后两次做过法律顾问共17年之久。说句题外话,这是家了不起的公司,我对此心存感激。
现在反思,其实是自己的问题,自己的法律服务的思路太过局限,方式落后。不懂得企业家的思维。是认知上的局限限制了能力的提升。
这两三年来,也尝试着去学习,去突破自己。虽然输入的貌似很多,但是没有输出,没有有目的的刻意的实践,也没有转化为业务。
我觉得,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缺乏商业模式的思考,尤其是缺乏产品思维,没有推销自己从而批量获取业务的思路和成套的方法论;
二、不懂得企业家的思维方式,不懂得他们的痛点,不能为他们的痛点提供法律服务。
先说产品思维,所谓产品思维,可以理解为把自己的全部能力,打包成一个产品,向全世界交付的能力。
而所谓的产品,是指做一次,能够重复使用,如复制粘贴般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或为零的产品。个性化服务的,实际上都是在消耗时间,是在出卖你 时间,或者说是在卖命。那都不叫产品。
那么,谈下一单诉讼业务,或是接到一个新的法律顾问。都不是产品,因为你都得花时间去做服务。
律师做案子很辛苦。比方说你接了一个新业务,费尽心力研究透了。可是。以后都接不到同类型的案子,那就很可惜了。因为这样的边际成本太大了。
那什么是产品呢?就是做出来能反复使用的。
比如,工商注册,都要使用公司章程。而工商局提供的格式版本,几乎不能用。
那么,就有律师专门研究了一个范本,做出个模板,在网上挂着,卖。大概200多300一份。改进版的话,可以找工商局门口的代办公司,请他们帮着卖,分成。
同时,还可以提供增值服务。统一时间,到律所,由律师免费答疑。律师又多了一个获得客户的渠道。这样就有可能批量获客了。
我觉得吧,律师很容易掉进所谓的专业的陷阱,自视过高,而忽略了其实每个人都是需要推销自己的。
我的思路慢慢打开之后,就会多出很多的视角和方法。比如,在获得客户这一块上,已经有了新的思路,并且已经收到了效果。
以前,经常接到朋友的一类咨询电话,就是关于新购商品房的交房环节,房开商违约等。以前,解答完了,也就算了。除非成案(至少我是没有)。
现在呢,有了商业思维,就改变了看法和做法。
一个小区,少说有几百上千住户。
当中有部分,肯定是自己有公司的企业家吧。那么,他们当中,会不会有法律需求?
他们会有的要创业办公司吧?
会买房吧?
会结婚吧?
还有的会离婚吧?
有的是企业家,需要签订合同吧?
等等,这些不都是需要我们律师服务的吗?
明白这些后,我意识到,每个新小区,都是一个律师法律服务的富矿。
我就这样给朋友说:
你说的这些法律问题我们都能帮你做,而且免费。你这么有领导能力,你去组建你们的业主委员会吧。以后我来给你们做法律顾问,并且免费。
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有效地连接这些业主,先交朋友,建立了信任之后,有法律上的事务他自然会找你。
从目标定位来说,我们律师就是要服务能付得起费用的目标客户。如果自己没有,那就去别人的池塘抓鱼。业主委员会,就是个抓鱼的池塘。
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律师,不懂企业家的思维,找不到他们的痛点,也就没法连接到连接好企业家,从而成为业务并收费。
一般来说,假设一个律师,被介绍给一个老板。老板通常的想法,其实是这样的:这个律师是想问我打不打官司,或是要不要请他做法律顾问吧。
也就是说,老板对于刚认识的律师,是怀有戒备心的。
律师不了解老板是怎么想的,不懂商业思维,不清楚老板的思维方式,也就很难有好的沟通,建立信任困难,也就很难成交了。
我曾经花了不少时间,还有不少钱,系统学习了商业模式及思维的课程。应该说还是很有收获的。对于商业模式的设计、股权设计、互联网+商业模式等有了较为完整的理解。
但是,在这些知识等运用上,却遇到了自己无法克服的困难。
首先,所学的商业模式没有办法应用在自己的律师业务上,没法落地。因为这是个复杂的系统,一个人,一个团队的力量无法完成复杂模式的建构;
其次,虽然也有过从股权设计的角度去引流,去服务于有需求的企业家的想法。但是没有系统的方法去推销自己获得客户;
再次,在没有真实场景的情况下,要做好服务并不断迭代自己的股权设计的方案,事实上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这块的学习,并没有给我带来业绩的有效提升。我依然用的传统的路子在拓展业务。
然而:
走老路永远到不了新地方!
这是我开始听汇永股权学院的课程后,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从这句话开始,我慢慢理清了自己的思路,学习了汇永的商业思维模式和业务模式。
我从听汇永股权学院的线上微信课开始,认可了汇永的方式,并到北京学习线下课程,然后系统地学习了其线下的律师商业思维、股权设计、税务筹划、移民、大额保单、家族财富传承的课程。并已加入团队,成为联合创始人。以做本地化服务的方式,相互赋能,参与共同发展。
我最近这两三周,刻意用新的商业思维指导下的全新的方式去和企业家沟通,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这些效果包括:
有三家公司已经多次找我面谈,表示想请我们所给公司的新版块的业务做股权设计,或是梳理集团公司的股权及治理架构。
还有一协会请我加入筹备,以后帮助协会的企业做法律服务,从初创期开始就做好股权设计,这个协会已经有200家企业加入。
这些潜在的客户当中,有的是老朋友,但是我以前没有找到他们的需求,他们并不太需要我这个律师。
有的是新认识的企业家,是通过每周六在事务所的会议室上课的方式吸引来的。
上课的内容是汇永股权学院的老师直播,课程都是围绕股权设计、税务筹划等老板关心的话题开展。并且内容实用。我的老朋友说:“丁哥,以后我只要有时间每个星期都来听课,来跟你学习。然后再多带些老板来学。”
这说明,这些课程是老板们真正需要的,戳中了他们的痛点,是刚需。
我来分析下老板的思维:
老板也是人,和我们一样。怕死,怕生病。
除此之外,他们更怕的是他们的钱,既担心怎么才能赚钱,还担心赚了钱怎么守得住钱,钱要传给下一代,还担心传得到否,传得好不好,也就是不要有纠纷。
你们觉得呢?
这个群叫“汇永家族办公室丁涌律师群”,是指我是和汇永家族有合作的关系,用汇永的平台和产品,做本地化的服务。
现在,基本上都是老板主动问我,在每周的课后问,或是改天约我。
我一般是这样说的:我这里是律所,我是律所的副主任。我们除了律师的传统业务以外,针对企业家的实际需求,打造了一系列的平台服务于你们这些企业家。
我们认为:企业在初创和发展的过程中会需要股权类的服务,合理的股权架构设计是企业能够发展起来的基础、完善的股权激励是企业焕发生命力的强心剂、还包括股权投资、股权融资、股权并购重组等服务,我们有一项核心服务就是要从股权的五个维度去帮助企业家提升股权的价值。
其次,企业成立后,其实还有个隐名的股东分你的钱,那就是国家税务局,他虽然不出现在股东名册,却实实在在的分享企业利润。,因此企业都需要做好税务筹划,我们有专门税务筹划板块的业务。
而当你的公司经营成功之后,还需要考虑海外资产配置的问题。你可以办理一个低税率国家的身份,以合理节税,我们的板块有移民公司,可以帮你办理。
移民很简单,就是买房办户口。只不过是外国户口。然后勒,过几年房子可以升值,你家小孩用华侨生的名义考大陆的985、211,高考500分就足够了。你觉得怎么样?
再然后,通过股权价值的提升、税务筹划的服务等使得公司健康发展起来,赚到钱之后,就要面对怎么保住钱的问题。怎么让这些钱和企业将来可能涉及的债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税务风险隔离开来,怎么确保财产能顺利传给下一代?为了解决这样问题,我们又搭建了自己的保险代理公司,可以直接给企业家配置大额的保险产品、信托产品来实现财富的保护和传承。
保险,简单说就是没事的时候买保险,以后勒,你想给谁就给谁。并且,这部分钱,永远不会被任何司法机关冻结或执行,你交给下一代不用上所得税,不用上可能征收的遗产税。传给下一代,也永远是他的个人财产,离婚也不能分割。需要周转,还可以用保单质押贷款,或是变现。
也就是说,用律所+股权+税务+移民+保险,五个方面的内容,来服务企业家。
好,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非常感谢大家。明天周五,我们这有一堂分享课,内容是关于社保入税后企业该如何应对的内容,欢迎大家来听课。
以后本群将不定期分享有价值的内容,欢迎大家来做客,共同成长。
二
以上是今天微信群分享的内容。既然整理成文,我再加点自己的感受。
这是我第一次以微信群的方式,建立社群并作分享。
非常感谢群里所有律师对我的信任,特别感谢任磊律师,她以她的信心度在为我背书。
其实,要做这样一个分享,对我来说,还是要克服一定的心理上的压力的。因为这种做法多少会让人觉得有点奇怪,因为我也没做过。
有多少人,还有多少事,之所以在萌芽阶段就消失了,没有变成行动,就是因为想得太多了,太要脸了。
明白了这点,我觉得吧,想做就去做吧。再不做就老了。哈哈。
哪怕一开始做得不好,也没有关系。没有谁能一开始就做得好,一次次地做,一次次迭代,就会越来越好。
三
反思一下,这次的微信分享,毕竟是第一次做,还有很多问题:
1、在建群这个环节,还是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比如,要足够真诚,那就应尽可能地用更有效地方式,如电话直接沟通;
2、在内容上,时间有点仓促,基本上是即兴发挥似的。如果能够提早梳理下结构,效果能再好一些;
3、在呈现上,文字过短,看着累,以后要预先多做些准备,文字长一些,方便阅读;
4、是不是考虑语音播出呢?似乎自己的普通话有点差;
5、是不是要有个明确的主持人,并有个秩序方面的要求。
6、再多征求些反馈意见,特别是做得不好的地方,多听大家的意见。欢迎每个听了的朋友和见到本文的朋友给我提宝贵意见,不胜感激。
四
说明一下,我这一年多来,是一个坚持持续写作的人。这既包括每7天写一篇,写完7年一起去南极的“不写不出局”的社群,还有坚持了49天的每天写一篇的“写作特训营”,用卡片式的写作积累自己的知识仓库。本文,也作为这些写作社群的作业提交。本文的“一二三四”,对应的是卡片式写作的“见感思行”,即所见、所感、思考和对行动的计划。
慢慢地,用这种方式,就是把自己的成长放在了网上,所有人可见。一开始的笨拙并没有关系,也不怕被笑话。因为你能知道,只要去做,你就在不断地成长,你就在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厉害。
一个人想要获得快速的成长,写作是一个极好的方式。这是用写作的“输出”,道逼着去做阅读和学习的”输入“。
同时,想要获得快速的成长,让更多的人知道你,认识你,也是有个好方式。
我建微信群,就是践行这个方式。
再次感恩微信群的所有朋友,感恩每一个读了我这篇文字的每一个朋友。
WechatIMG44.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