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西藏:西藏的梦是自由的,这里是生灵真正的天堂
一直是想去西藏的,那天人合一的村落,那无处不在的经幡,那谜一样的玛尼堆,那繁荣的街市以及倔强的牦牛和路边磕长头的信徒,无一不让人心潮涌动、感慨万千。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非2》的热播,热了《见与不见》,且不管这首诗是仓央嘉措写的还是扎西拉姆·多多所写,经典如英雄,不问出处。百度“仓央嘉措”,感动于他的《那一天》,感动于他不负如来不负卿的率真。也许,这才是藏民,永远追随自己的内心。西藏的梦是自由的,这里是生灵真正的天堂。阳光、 空气、水源、牧草……青牛、白马、羊群。他们才是这里的主人,而我们只是过客。
拉萨的红山之巅,布达拉宫依山而筑,宫宇叠砌,巍峨耸峙,气势磅礴。院落重叠,回廊曲槛,上下错落,前后参差。大美布达拉宫。如今的她,已归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在这佛的圣地,数不清的经幡,转不停的经筒,听不完的诵经,散不尽的桑烟,永不止息的朝佛者们的匆匆脚步。无论是虔诚的信徒还是慕名而来的游客,在膜拜的同时却给布达拉宫带来生存威胁。
“布达拉宫每年接待旅游者和朝圣者50多万人次,日均1500人次左右,且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每年旅游旺季旅游者络绎不绝,经常出现客流量过密过挤的现象,目接待旅游者和朝圣者最多时达到5000人。布达拉宫主体建筑在同一时间内需承受45吨以上的重量,其安全受到了来自人类自身的威胁。另一方面,由于朝圣者在朝圣过程中根据传统习惯经常会手持明灯和香火,对布达拉宫里的木结构建筑带来防火隐患。”这一段数字是触目惊心的。
一个民族就像一个人,我们有美好的东西就想展现给全世界,可以增强一个民族的自豪感。形成一种巨大的凝聚力。使一个民族,更容易形成自己的民族认同。世界遗产是一个旅游的一个巨大的招牌,只要被评上世界遗产,马上全世界的游客就会络绎不绝的到这儿来。布达拉宫作为世界遗产,自然是我们的骄傲。旅游便成了正常也是应该。既然有一个世界级的景观,有这么珍贵的价值,如果不让大家看,这也是一个遗憾。
《中国国家地理》的单之蔷说过一句话:世界遗产高于主权。
不是说评了世界遗产就没有主权了,而是既然她有那么大的价值,就是造物主的赐予,是全人类的财富。 作为世界遗产所在地,我们理当对她更加保护。世界遗产变成了旅游地,就有了资金,这些资金应当用于维护。但是有的地方把世界遗产当成一个旅游的金字招牌。它要榨尽这里面的财产。他们拼命的在这里建这些接待设施,希望人去的越多越多越好。这样显然是没有远见的甚至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那祥云聚集的大美高原,她亘古不变的静穆安详,群山逶迤、银雪皑皑、长空万里、白云悠悠。走进布达拉宫,一群腰围围裙的妇女合唱,它是历史的回音,是天堂的合唱。青稞在高原恣 意的天光下抽穗、饱满,酵香成酒,从牧民家的黄铜壶里汩汩流出,浓郁甘甜,一杯一杯,永不枯竭,满溢着阳光的芬芳。
大美西藏,有着传说中的莲花圣地墨脱,但莫让布达拉宫如风中的一朵莲花,在狂风暴雨的摧残下才吐露芳华,便又凋零,她不该只在历史长河中惊鸿一瞥。莲花,水渫而不沾一粒泥屑,布达拉宫,几个世纪的辉煌不该败于人为的损坏。不求孤高自许,但求一个“渫”字,无论自然造化,无论人世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