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育儿基本非凡精读馆樊登读书

2020-10-29  本文已影响0人  归灵姐姐育儿经

育儿基本非凡精读馆樊登读书


读完本文约需41分钟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非凡精读馆,我是崔玉涛。

今天是我系列解读中的一本书,我要解读的是《育儿基本》。这是两个孩子的父母共同写的,毕业于北京大学。在十一年的养育经历中,向我们阐述了他们养育的经验。今天,根据他们两人的经验,再结合我自己生活和工作的经验,跟大家一块解读一下这本《育儿基本》。

为什么今天我要介绍《育儿基本》这本书呢?因为它会从父母该怎么做,和孩子该怎么培养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很多书都是以家长主事的角度叙述,让孩子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而这本书首先是我们父母该怎么做,所以提出了父母的守则,同时还提到我们怎么能够让孩子学会自主成长的规则。综上才能够构成我们预期的结果。如果我们总是给家长一些方法,然后家长去执行,而对自我不认识的话,这个方法实施就会出现很多的偏差。

们养育孩子的目标是什么?在小的时候,希望孩子能成为自主、快乐的孩子;长大后,希望他们能成为独立、幸福的成人。说到自主,说到他们能够快乐,所有的家长可能目标都是一样。让孩子自主的好处是让他更加独立,更加有责任感、不任性。我们可以把孩子养育成这样吗,我们该遵循什么样的一个守则来养育好我们的孩子?跟大家分享以下几点:

一 父母守则

01 不断成长

第一,我们自己要不断成长。其实我们在做父母之前,在各自的领域中,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相当有成绩。但是在育儿方面,我们不能说“零起点”,其实也差不多。因为每一对父母,都是从养第一个孩子开始的,所有父母都会说,“我还没有经验”。所以,我们该怎么样不断成长,适应我们在养育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和主要角色的演变呢?

现在很多家长找到我的时候,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那天我问诊了一个三岁半的孩子,家长跟我交流的时候,他说,“我这孩子一天吃多少奶,一天吃几顿饭,一顿饭吃多少”。但是我问了家长几个问题,“三岁半的孩子他能独立吃饭吗?他能够独立选择他喜好的食物吗?他在吃饭的时候咀嚼能力怎么样?他吃完饭以后,对你的饭有没有评价?他有没有自主饥饿感和自主饱感的显示?”

家长被问愣了,说,“他才多大呀”,我说,“他已经三岁半了,他是个大宝宝了,为什么你还按小宝宝的,一次吃多少、吃多少量、多少种。”吃饭难道仅仅是吃吗?吃的两大目的是什么?提供营养,促进发育。而我问家长的这些内容,都是后边发育方面的内容。我们的孩子在逐渐长大中,我们能够适应他们的长大吗?说到这儿的时候,大家是不是能够体会到不断成长的意义。

不断成长中,我们要适合孩子的整个生长发育的状况。既要适应孩子,还要适应社会。什么意思?我们长大过程中,我们也会不断有叛逆,不断跟父母说想独立,想离开父母。可是,我们自己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为什么我们不允许他们有这些情况呢?

大家都知道Terrible Two的英文,大家好像似乎都知道一个概念——可怕的两岁。两岁就开始有叛逆了,为什么孩子会出现叛逆?叛逆的原因到底是孩子学坏了,还是我们不理解孩子?其实在很多时候,真的是我们不理解孩子。

所以,在我们整个当父母的过程中,我们的担当是什么?我们的担当是首先要了解孩子,接受孩子,跟他一起长大。而不是说我们作为一个法官式的、管理者式的或老师式的方式来教育他们,所以我们在不断成长中要不断学习。学习社会的变化,学习孩子的变化,学习相关的养育知识。

记住,养育知识不仅仅是吃多少、喝多少、生没生病,要关注的是孩子的发育过程。像我们很多家长对生长关注比较密切,身高多少、体重多少、头围多少……但对发育的关注不是那么密切,因为他觉得发育没有特别的指标,但是发育真的很重要。其实新生儿从出生开始就在发育中,不仅仅是生长中。所以我们讲生长发育总作为一个词出现 所以它是有两层含义的。

02 充分尊重

(你是怎么陪伴你的孩子的?是你在一边拿着手机边玩边陪她。还是你根本不会蹲下来说话?)

同时,对孩子要有充分的尊重。什么叫充分的尊重?当你孩子遇到事情的时候,情绪出现变化的时候,你首先想到的会不会是自己的面子。是不是当着朋友孩子哭闹了,是不是在工作场所他不听话了,是不是我跟他说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不给我面子或导致了我很尴尬。但你反过来没想,孩子这个时候为什么会哭闹?他的心理状态是什么?他遇到了什么事情他会不舒服?

有一点是我们家长需要特别特别注意的,我们会把我们的焦虑,希望通过孩子行为来化解。(比如自己小时候确实成绩不好,就希望自己孩子学习成绩好。看到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就非常着急。自己小时候没时间学习,就特别希望自己现在的孩子能够多一些时间学习。我们总是害怕什么,于是就去做出相应的处理。就是所谓的预防动作。即便没有做这个预防动作,当孩子出现于我们自己期待不相符的行为的时候,我们就会发脾气。感觉界限被挑赞了。)家长经常跟我谈到,“我怕孩子出什么什么问题”“我怕孩子感冒,给他吃了预防感冒的药”“我怕孩子发烧,给他多穿了点衣服”“我怕孩子吃不好,刻意给他补营养品”。

我们在不断成长中,要学习一些育儿的知识。你怕的有道理吗?孩子会出现吗?如果因此就让孩子的行为安抚我们,就是他吃这些补品、做这些事情是因为让我们觉得心里得到安慰。那这样的话,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尊重吗?

再说一件特别小小的事情。当你的孩子只有六七个月的时候,他会翻身了,趴在床上或趴在地垫上玩的时候,你跟孩子有互动吗?有互动的时候你的姿势是什么?你是趴在床上或趴在地上跟他面对面交流吗?还是说你可以坐在那儿或站在那儿,让孩子扬着头去跟你交流?你觉得这样是尊重孩子吗?

有一个特别经典的例子,大家都熟悉的一个事件——为什么我们超市的购物车,会有一个孩子坐的小座,这是怎么来的?是因为一个心理学家带他孩子去超市的时候,孩子一进超市就哭,他蹲下来以后立马发现了问题。因为他蹲下以后,跟孩子差不多高的时候,发现他看见的全是成人的大腿,没有任何的商品,没有任何可以让孩子喜悦的东西。当他把孩子抱起来的时候,孩子就不哭了。可是抱起来怎么购物呢?所以就发明了我们购物车上有一个孩子的座位。这是跟孩子平视交流,尊重孩子的结果。

我说到这里的时候,朋友们想一想,我们在跟孩子交流的时候有很多,其实都不是平视。不是平视的话,你怎么能对他尊重呢?不要一天总说,“哎呦那是我们家的宝贝,我们家的皇帝,我们家的太阳”。这些都没有用。有用的是跟他平等地,平视地去交流,尊重他。反过来,他不仅仅会尊重你,也会尊重所有的人。家长要从小就给孩子种下一些互相尊重的种子。

03 平等交流

同时要平等交流,什么叫平等交流?孩子多大了,他的社会经验、智力的发展到了什么水平,你能不能够用这种方式跟他交流?所以我们经常说,“养孩子,自己有的时候就要把自己想成跟你孩子一样年龄大的孩子”。总不能怪不到两岁的孩子,积木码得不够标准,不像说明书展示的那样美,因为他们还不到两岁。(不要用你的标准去衡量你的孩子。不要用大人的标准去评价你的孩子。很多事情,当你没有经历过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其中的难易。每个人的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才会有因材施教。不要看到你的孩子学这个不行,学那个不行。然后在旁边不断的批评他指证他,指责他,要求他。冷嘲热讽的说他这个东西也学不会这么简单。你就不可以做的更好一些吗?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极限,为什么不去接纳他呢?

比如,当我们在健身房的瑜伽房,练瑜伽的时候,有很多人是不能做到老师要求的标准的。但是老师从来不会说,再下去一点,你怎么连这个动作都做不到呢?老师只会说适可而止,别把自己拉伤了。做到这里的最大限度就可以了。

这让我感受到被包容,被接纳,被理解。

可是我们在生活当中是怎么对孩子的呢?我们根本没有女孩子之心,为心去和孩子交流。总是拿着我们自己那一套理论那一套说辞在要求孩子。我们从来不会理解的这个孩子,也许他的能力只有这么大。就好比做瑜伽的时候,这个人下腰只能下到这个程度。拉伸只能拉到这个程度。我们并不了解,于是就在那里说把脚再伸直一点。这个你也做不到吗,看看你都干了些什么。难道你上课没听吗?那么我想问一问。当教练叫你把脚再拉直一点的时候,你去拉不直。难道也是你上课没有听吗?不要用大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孩子需要的是被理解,被尊重。你没有做过他做的那些事情,你怎么就知道这些事情非常简单,也许让你去做的时候,你也会觉得很困难。难道你小时候就是每一科都得100分的吗?难道你就没有发现听到知道和做到真的是有距离的吗?老师要求他很要平,竖要直,他确实挺多了。但是他去做的时候就做不到。就像老师要求你对孩子也温柔,但有边界。你也一下子做不到是一样的。)

再大一些的孩子,孩子这次考试没考好的原因是什么?我自己有这种经验。当我的孩子回来跟我说,“爸爸,这次我考试考得可好了,考了99分或98分”。我就说,“为什么没考100呢”?孩子说,“我就马虎了那么一点点”。我说,“马虎难道不是毛病吗?不需要改变吗?”我跟孩子当时说,“就差1分,可这1分代表的是什么?是1% ,还是一个人对待事情有一大块的缺陷需要改进呢?”

可是当孩子跟我说,“这次考试考得不好才考60多分”,我跟他说“没关系,你肯定知道哪块知识不足。是需要我们找老师单独给你补呢,还是说你自己能够改进追上来呢?”其实孩子就会特别特别公正地就能告诉我,因为我哪块哪块知识不足,所以我才出现这次考试不好。所以,对待这种平等交流,一定不是你说,“99分你考得真好,60多分考得真不怎么样。60多分就别出去玩了,在家待三天。99分可以给你奖励,你可以提出来你的要求”,其实都不是这样的。(因为你说他考的真好,或者考的不怎么样,这些都是评判。在和孩子的交流当中最好不要评判。评判就好比你是评委,他是参赛者一样。只要你们俩之间就没有平等。就有了居高临下。会让孩子感觉有压力,同时不被理解。其实这也是冷暴力的一种。你真的考的不怎么样。这就是一种冷暴力,让孩子觉得羞愧。觉得我没有做好,我愧疚。让他觉得你没有接纳他。)

平等交流中我们一定要知道,倾听是第一步。听孩子讲,我们才能够真的理解他,才能够回应他,才能帮他一块儿找到问题点。千万不要居高临下地表现出你好像什么都明白,你好像什么都知道,他还没说完你就知道。这个事情一说我就知道了,见多了。千万不要用这种蔑视、敷衍的态度。

如果你孩子告诉你的事情,是让你觉得特别优秀的话,给他奖励的时候一定就事论事,这点也很重要。不要说因为你孩子这次考试好,或这次出去跟小朋友互动中帮助了小朋友,克服了一些困难,或者是出门把摔倒的小朋友扶起来了等等这些行为,你就会说,“我的孩子是世界上最好的孩子”。

不要浮夸,就事论事,他才能够知道他哪点表现得好。如果你说,“我这孩子是世界上最好的孩子”。他也不知道什么叫优点,什么叫缺点,他觉得什么做得都对,那么对他的发育特别不利。说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大家是不是会更有体会。

04 有效陪伴

我们谈到家长们要不断地成长,要尊重孩子,要平等交流,其中还要注意一个最基础的东西——要有时间陪伴。很多人说,“这个事情千万别说,是我心里特别难受的一点,我真的没有太多时间陪我孩子”。我说“有”时间,这个有要打引号。什么叫有?你在家的时间是否被充分利用了,这个是特别关键的一点。如果我们换个词,叫作有效陪伴。也就是不一定你24小时陪着孩子,他就是达到了有效陪伴。

我们有多少家长,在家频繁地看手机,频繁地刷一些网上的东西,但是想到你的孩子干嘛呢?昨天是我出诊的时间,有个小朋友三岁多,家长说,“我孩子好像有一些异样,什么异样也说不清楚”,我说,“什么叫说不清楚”。他说,“说话不会说,但他有时候说的话让你觉得特别特别震惊。比如妈妈我爱你,爸爸谢谢了”。但是家长说他一周说不了三十句话,这又是一个问题。

这个孩子你说他运动挺好的,但是他跑着跑着会摔跟头;你说运动不好,他爬山一点都不累,也不会摔倒;你说这孩子跟别人交流不好,他就是别人不许碰他东西,可是他有的时候,又把球主动地给别的小朋友玩。家长就问,“这个孩子到底有没有问题,我们觉得孩子不好,可是觉得他有的行为还挺正常”。

我问了妈妈和爸爸一个特别基本的问题,“每天谁陪孩子最多”?妈妈说,“我,我现在全职”。我说,“那就简单了,你陪孩子中你在做什么”?妈妈说“其实我不是全职,我上班,我只是在家办公,主要是炒股。所以每天白天的绝大多数时间,我只能让孩子自己玩,我主要得盯股市。中午休息的时候给他做饭,股市结束了带他出去玩。”

我说,“那你不跟孩子交流,孩子自己的时间干嘛呢”?妈妈说,“我们家孩子可乖了。我们家有一个绝门的游戏,买了50多个挂衣服钩,他会把挂衣服钩挂成各种各样的形态。每天他就自己玩挂衣服的衣架,每天都给我惊喜,不同的组合,不同的排列。”我就问,“你们家只有这一种游戏的方式吗”?

所以,这时候我们家长的陪伴不是有效陪伴。家长给孩子所谓让他安静的方式过于单调,孩子对外边世界的所有事情接受度有截然的差别。能接受的有表示,绝大多数都不能接受的就不表达,所以一个星期说话不到30句。家长回想了一下告诉我,“是,只要是这个事情他愿意干,觉得能干的,就跟你说话。如果不愿意干的就不理你了。”那我就问,“这样的孩子他以后怎么上幼儿园”?

当我说完这句话的时候,家长就一乐说,“其实不是我们想来看医生,是因为我们报名上幼儿园,幼儿园老师不要,说你要去看医生,让医生给你孩子治治,说这孩子有毛病,我才发现好像孩子有毛病”。你说家长对孩子爱吗?跟我说话的时候,妈妈、爸爸在流眼泪。可是我问了爸爸一个问题,“你真的很忙吗”?爸爸说,“不是,我每天正常上下班”。我说,“你下班陪孩子”?爸爸说,“基本上都是妈妈陪”。我说,“你干嘛呢”?爸爸说,“每天我的任务,就是把所有东西拿消毒剂擦一遍,因为妈妈白天没那么多时间做卫生。”

我继续说,“这叫做卫生吗?你把这些当成了你养育孩子的基础”。谁跟孩子沟通,谁跟孩子交流?那么孩子就会出现家长认为似乎有点正常,但似乎又不正常的局面,因为孩子社交面太窄了。

孩子智力分成四部分:

首先,待物能力。(这个必须尚在了解,让孩子走出去跟人接触。而不是一天到晚的,只是你自己在家里带着他。甚至更不是把它交给电视和手机。案例:龚泉榕)

这孩子待物能力有限,因为他只玩或最多时间都玩衣架,偶尔跟爸爸玩玩球,所以他待物能力差;

第二,待人能力。(很多地方你去学习,他都不会先教你各种专业技能。而是教你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处事。比如秋山丽辉的匠人精神在那里,95%的时间是教你如何接人待物的。而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教我们首先应该从晨起洒扫应对进退开始。你连这些基本能力都没有了,如何去发展你的其他能力,就算你有了其他能力。你这些基本能力没有了,其他能力也只能减半。)待人能力方面他接触的人很少;

第三,言语能力。他很多时候不用说话,所以他说话不是主要交流的手段;

第四,运动能力。这个孩子真的很少做运动,他有的可以做,有的就做不到。

说到这的时候,我不知道能不能唤醒我们很多非常忙的父母,你们要抓紧时间进行有效陪伴,而有效陪伴的前提是要知道自己怎么不断地学习,自己要怎么尊重孩子,怎么跟孩子平等进行交流。

二 和孩子建立自主规则

所以,对于这本书上写的爸爸妈妈守则,其实写的不仅仅是文字,更多的是用心跟我们家长在进行交流。交流的结果是什么?是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实现自主成长的状态和结果。建立自主的规律,我们要怎么做呢?自主不是放养,让他自己去自生自灭,肯定不是这样。在这中间,我们要和孩子一起确定自主成长的范围,不同年龄是不一样的。

同时,从孩子小的时候,有意识培养让孩子自己做主,当然前提是在家长的引导下,让孩子学会做主。其实这个事情真的很简单,咱们从小开始说。比如说我自己的小孙子,现在7个多月,大家想想,自己家里的玩具不可能只是三五种,比三五种要多得多。不管是书、是球、是各种各样的东西,那孩子今天想玩什么你知道吗?你可能随机发,比如今天玩球,明天玩玩具。

我们家里有一个特别的架子,每天晚上睡觉之前,我们全家人都当着孩子面,把玩具放在架子上,全部收起来。第二天,早晨给孩子洗漱完了,吃完奶了,高高兴兴出来的时候,让他从架子上自己拿。我们发现他每天的选择都不一样,但是每天选择完了以后他今天玩这个玩具玩得特别开心。

7个多月孩子都知道自主选择,那对于大孩子呢?我们是不是给孩子设计了很多的规矩,这个规矩真的符合孩子自主成长的基础吗?所以,我们能不能给孩子创造自主成长,自己做主的机会呢?这个是特别重要的。

孩子在长大到自己能够自己吃饭的时候,当你把饭做熟了,再问他喜欢不喜欢吃的时候,你是不是经常会有一种担忧:

“万一我做的饭他不吃,他吃什么”;

“我还没做别的怎么办,我马上做吗”。

所以家长就要求孩子必须接受你做的饭,就会出现有时孩子还特别爱吃,有时候孩子就不爱吃。家长就会给孩子扣上帽子——吃饭不规律、挑食、偏食。如果在做饭之前,让孩子跟我们一块选择食材,是不是做完以后,吃饭的效果就不一样?

当孩子大点上学写作业,我的孩子也是从那时候长大的,我那时候回来跟孩子说,“现在5:30,爸爸要去做饭。你是愿意玩一会儿,还是愿意在这段时间写作业?愿意玩你就玩,愿意写作业就写作业,但是咱们每天几点睡觉”?他跟我说,“8:30”。我继续说,“那8:30之前,写完作业马上睡觉,还是说写完作业可以再玩一会再睡觉,你自己安排。”孩子就会有不同的安排。有的时候说今天我回来先写作业,有时候就是说我先玩一会,吃完饭我再写作业。

只要按照我们引导的,晚上睡觉之前作业要写完,同时他还有充分玩的时间,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非要规定进门第一件事情写作业,只有写完作业才能吃饭,才能玩呢?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地自己就会考虑到作业的多少,作业的难易,我要什么时间写,是不是自主性就变强了。

()站在孩子的角度,与孩子之心为心去引导孩子。而不是任何时候都站在我的角度,我怎么做饭,怎么方便怎么来。孩子不爱吃,那就是孩子的问题。)

所以我们家孩子从初二下半学期开始,我突然发现了一个现象,再也不用问他什么时候写作业了,再不用问他该不该考试了,我都会问到这是该考试了?他就跟我说,“爸爸这是我的事,我要有困难会让你帮助”。考完试以后,我从来也不问考多少分。因为他会考完了跟我说,“爸爸这次我考的怎么样,我暑期怎么安排”。

有一次特别惊讶:

他跟我说:“爸爸你给我出点钱行吗?”

我说:“干嘛呀?”

他说:“我语文这次考得不好,我发现阅读还是有问题,我想找个老师补习一下。”

我说:“找哪个老师?”

他说:“我们语文老师可以介绍一个阅读特别强的老师。”

他自己都做主了,你为什么不支持他呢?而我们现在太多的孩子,到了暑期就背着书包去补习。家长觉得是课就要补习,但是他真的每节课都认真听了,认真上了吗?再长大一点,他考高中,考大学,选哪个高中,选哪个大学,他不过脑子吗?他一定过。他学习成绩怎么样,他能不能考上那个学校,他是不是自己过脑子思考了?不要说我作为家长,特别希望你考这学校,因为这个学校考出去以后,我跟同事们一讲太有面子了,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有没有尊重孩子。

他以后是不是读研,是不是工作,什么时候谈恋爱,什么时候结婚,我们可以跟他讲一个大致的规划。我们理解的原则是家长去接受。他现在也成家也有孩子了,他也很顺利地读完了国外的大学,读完国外的研究生,回到国内工作。然后结婚,又有孩子,很顺利。而回顾下来,在这么多年中,我们作为家长没有做到心力交瘁的状态,这不就是让孩子做主的表现吗(很多时候我们都害怕自己的生活失去掌控,于是就开始掌控自己的孩子。总是要求孩子跟着自己的步伐来成长。比如当我觉得回家就应该先写作业,于是就要求孩子必须先写作业,孩子没有先写作业就在那里抓狂,指责孩子不知道自主学习。这只会让你心里憔悴。而孩子又觉得自己的生活失去了掌控。他心里也很烦躁。)?在这个中间,我们有以下几点跟大家分享。

三 让孩子学会自主

01 自主生活

第一,要让孩子学会自主生活,自主生活从小做起。平常经常跟家长去交流,看到的都是健康的孩子,所以我们问的都是吃喝拉撒睡这些日常生活的事情。

我:“你的孩子平常喝水吗?”

一个一岁半的家长:“我的孩子不喝水,一给水就特别特别反感。”

我:“平常他排尿黄吗?”

家长:“有点黄,有时候又不黄。”

这个时候我看爸爸的眼神就有点异样。

我:“爸爸,你有什么说的吗?”

爸爸:“有点黄是妈妈看孩子的时候,尿不黄一定是爸爸看孩子的时候。”

我:“啥意思?”

爸爸:“因为妈妈让他用吸管杯喝,我的孩子喜欢用碗喝水,妈妈认为碗喝水会呛着,坚决不用碗喝水,所以我让他用碗喝水的时候,从来没见孩子呛过。”

为什么孩子这点自主生活的权利都没有呢?他能拿碗喝水又不呛着,为什么要按妈妈的用吸管杯喝水呢?我们走那个形式的目的是什么?等孩子再大一点,孩子就会告诉我们,生活中,他要怎么做,他想怎么做。那当他有这个想法的时候,我们就要给他讲道理。

说到这儿的时候,分享一下我在国外留学时候的经历。房东的孩子当时只有四岁左右,房东特别客气,因为看我一个人有的时候挺孤单的,周末让我去他们家吃饭。吃饭的时候,

孩子:“我想出去玩。”

房东:“你看看天都黑了,才四点多。意味着什么呢?要下雨了。”

孩子:“我不怕下雨,我就要出去玩。”

爸爸妈妈:“行,你要穿着雨鞋,你要准备穿着雨衣,这样下雨了以后你才不会特难受。”

孩子:“我不想穿雨鞋,我不想穿雨衣。”

爸妈:“我已经跟你讲了,你要是说可以那你就出去吧。”

果不其然,孩子出去后很快暴雨来了,暴雨来了孩子淋了一身湿。回来以后,爸爸就会给他讲,“自主做主我同意,但是你不理解生活常识,我现在要告诉你生活常识,这是为了让你以后能够明白,遇到这事情该怎么做”。孩子一下子就接受了,还特别虚心地就接受了,没有什么反抗阻抗。而我们中国家长说,“不行,孩子出去怎么可能让他淋雨,不让他出去,也不能让他不穿雨衣雨鞋出去”。这样孩子真的能接受吗?

第二,培养孩子不娇气。其实好多的时候孩子并不娇气,是我们家长大惊小怪。从摔倒这事儿大家都知道了,你要是摔倒以后鼓励他自己起来,他能起来啥事都没有。但是你一旦大惊小怪地抱起来,他一定大哭。我跟家长曾经聊过,当孩子摔倒立马抱起来的,有两个事情做错了:

第一个事情,他一定会大哭,因为你大惊小怪让他吓了一跳,而并不是摔着这事有多严重;

第二个事情,你知道摔倒以后孩子有没有受伤,受伤的程度有轻重吗?你突然抱起他来,如果他真的受伤的话,会不会你抱这个动作使他受伤的程度加重。(不要去替代他,把他抱起来。因为替代成长就是剥夺成长。)

所以,我们要让他自己起来,他自己起得来起不来,起来过程中有没有痛,他都会表现出来。既锻炼了他不要娇气,同时也让我们非常直观了解孩子有没有损伤。如果孩子真的胳膊腿脱臼或骨折了,那我们给他抱到医院的姿势也要注意。很多家长经常会跟我们医院打电话,或者是给我个人发微信,问怎么办怎么办。我说不是怎么办,孩子现在干嘛呢,孩子有什么异样,不是你问我怎么办,你应该先看孩子。

第三,培养孩子守规矩。守规矩这个事情,说起来又是说大人,我们守规矩吗?你每次过人行横道的时候,走的斑马线并且遵照红绿灯的原则了吗?你回家,脚可以翘在茶几上,靠在沙发上,斜着身子看手机。你的孩子看书,他的姿势能正常吗?很多的时候没有什么道理,我们大人的榜样做得怎么样很重要。

第四,培养孩子懂得分享。当你觉得东西好的时候,你特别愿意介绍给孩子,孩子好东西是不是愿意介绍给你呢?不仅仅是父母和孩子之间,还有他跟别的孩子之间是不是懂得分享。

有一次遇到了一个小朋友,下楼正好去遛弯,碰上我们楼上的一个小朋友下来,拿着一个特别漂亮的车。他一下楼出门口,几个孩子呼就轰上来,都想看这好看的小汽车,他就特别恐惧地抱在怀里就大哭。后来爸爸就说,“你让小朋友摸摸”。小孩说,“不”。后来因为我跟他比较熟。

我:“你的小汽车是不是特漂亮?”

他:“是”。

我:“别的小朋友是不是也觉得特漂亮?”

他:“是。”

我:“那你想想你抱着舍不得,别的小朋友是不是也想摸摸,咱们让他们摸摸,他们会觉得你选这个玩具特别棒。”

他让人摸了,最后还乐了,说你们都摸摸我这玩具是不是很好,这就是分享。从小知道分享,长大了我们的情商才会高,跟同事跟朋友交流才能达到特别特别融洽的地步。

02 自主阅读

下面一部分是让孩子做到自主阅读。我们很多的时候都跟家长讲,要给孩子读绘本。读绘本这个事情有一点点的概念性的噱头,什么叫概念性噱头呢?因为绘本本身字特别少,以图为主。家长可能在不同时间,或者是不同家长,讲一个绘本的味道都不同。所以,我们在讲绘本的时候能不能变一个方式——让孩子自己看绘本,或者大点的孩子就让他给你讲。然后家长再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去跟他交流,再给他讲一遍,这样是不是效果就不同了。

其实,我们让三岁孩子读一本绘本,他们讲完的故事往往会让我们大开眼界,他们能讲出来好多他们想象的东西,而我们大人的思维方式已经固定了,所以我们讲的可能还没他们想象的丰富。我们的绘本是什么?是孩子打开认识世界的门,而我们的绘本可能就把门变小了,所以这个大家要特别特别注意体会。

同时,我们绝对不让孩子读的书是什么?作者告诉我们,其实我也基本同意,就是少让孩子读心灵鸡汤类的书,少让孩子读名人故事。其实我们所有人都是普通人,做出成绩来也是普通人;而且一定不能接触暴力方面的故事;不要讲完美的王子和公主的故事;不要讲那些经典童话。

那我们讲什么?从生活常识开始,就讲特别简单的事情开始。我在当医学生的时候,有一个老师跟我说,“我两个儿子上大学,一个上协和医科大当医生了,一个清华大学”。我说,“你这么忙,有时间吗”?他说,“我们夫妻俩都没时间,但是我们利用一切时间跟孩子交流,而且我们给他讲了很多东西,让他去观察。比如从他孩子出门那天起,我就跟他说楼是方的,是个立体的,他听不懂。井盖是圆的,井盖不能随便踩,可能会松……”

他说我叨叨了一段时间以后,孩子开始说话就会问为什么。他说我真的不知道那么多为什么,我就尽一切机会向周围人来求助。有一天正好问到井盖为什么是圆的,他自己觉得是因为圆井好打,但现在的井不是在老家的那种大水井。他就问师傅井盖为什么是圆的,师傅就说,“要是方的你盖起来很困难,圆的一盖就盖了,省好多事儿”。师傅问,“那为什么上面标个字呢”?孩子马上就明白了,说,“这是水,是不是里头是跟水相关的。那个是电,是不是跟电相关的”。

为什么让专家讲,工人讲他们擅长的事情,他就能讲得特别特别完美,而我们代替讲,是不是讲得不够完美呢?他说他们家孩子遇到事情的时候,总是征求大家的意见,那知识水平就不一样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所以他们家孩子就特别优秀。这个就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同时,这个方式方法没有什么过时的情况,学习自然,学习社会,学习历史,学习怎么样去能独立的生活……不要去讲一些人家孩子的故事,总让他觉得他自己不如。这个时候,孩子逐渐逐渐被我们引导后,他就有主动选书的欲望,主动选书后,读书的欲望就不一样,知识由被动变主动效果就不一样,那我们就要真的给孩子点时间了。

03 自主学习

现在疫情期间,家长们抱怨最多的就是孩子总在家呆着,其实言外之意是什么?不能出去上这个班,那个班了。在家待着多好,你可以给他时间让他做什么,可我们家长都不知道该怎么引导了。

因为疫情之前,我们给孩子上了很多班。三岁的孩子一上幼儿园,就没有在家待过周六周日了,全在外边。甚至很多家长问我一个问题,我的孩子不能够定点吃饭怎么办?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因为上完课要换场,换场要车上吃,怕孩子呛着;下车去吃,时间又不能有保证。

我觉得孩子好累,家长也很累。你不给他时间,他怎么能够去想,怎么能够主动学习,怎么能够达到适应生活的状况。所以,我们要知道,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多的时候都没有去培养孩子素质。他不能自主,他怎么会有素质的体现。

再有,我们要让孩子做自己的事情。比如说作业是不是要自己写,书包是不是要自己背;自己出门;去买菜,是不是自己应该提一下,不能够全让妈妈拿,也不能够全让孩子拿……这样的话我们就很公平,同时还培养了他养成好的生活习性,让他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是说规定要做什么。

现在很多家长找说,孩子睡觉是个困难,不爱睡觉。其实最后问了半天,不是不爱睡觉,是没有按照家长规定的时间和时长睡觉。关于睡眠有三个判断条件:

第一,醒了以后精神状态是不是好。

第二,进食规律能不能保证,或者说生长发育能不能保证。

第三,我们对待孩子的所有事情,千万千万别特理性的谈判或谈论。不要直接说你这方式就是不对,让他自己说出来他的原因,然后我们去引导,这个特别重要。

04 自主情感

怎么培养孩子自主情感?在孩子三岁之内,或两岁之内,大人好像觉得孩子什么行为都可以接受。比如说我们家小孙子,现在7个多月,抱他出去见人哭,我也觉得能接受认生,而且对方也不觉得孩子有什么异常,因为毕竟才7个多月。可是要到了1岁7个月呢?到2岁7个月呢?到3岁7个月呢?再出去见人,有的人理,有的人不理,见人就哭,或者看到别人打招呼不回应,这种时候是不是你就会觉得没有面子了?这个时候你是不是要强迫孩子了呢?

自主情感是什么?我们怎么样培养他自主情感?我们平常就让他表达出来高兴不高兴,随着他的表达,家长就会知道他的情绪发展过程,然后我们就容易帮助他去引导了。记住,引导不是干涉,是尊重他,引导他。(给孩子做情感引导,让他学会正确表达自己。让他的情绪得以流通,而不是被压抑。这不仅对他的身心健康有帮助,而且对于日后他处理人际关系也很有帮助,因为他能够了解自己的情感。就会能够共情到别人的情感。)

小时候我们家孩子,有时候我叫他,他不理,不理就不理呗,那我就在那边吃西瓜,他就说吃西瓜怎么不叫我。我后来跟他说,“别人叫你应该回应一声,最起码你打个招呼或问一下呢”?其实两三次就知道了,不仅仅是说到吃吸引他,更多的是他能知道其实跟人交流一下很好,哪怕就打个招呼呢。

同时,我们怎么乐观对待孩子所有的过去,和他所谓的遐想。所有的过去是什么,我们有没有当孩子这么说,反正我经常听家长这么说。

我:“两岁了,这孩子能自主大便吗?”

家长:“刚会原来跟他说不管用。”

我:“为什么你要说他过去不行,现在行了就很棒了,干嘛非说过去不行呢?”

有时候我说这孩子睡觉怎么样,家长说比原来好多了,为什么不能说现在怎么样,非得说比原来好多了呢?如果今天您是我部门的同事,您写一篇文章,我给您这个评论您心里舒服吗?“这篇文章比过去写得强多了”“这篇文章写得真好”这两个到底你喜欢哪个呢?为什么总把过去当成转折语来评估孩子呢?

还有一点特别特别需要注意,一定不能把孩子当我们的面子。什么意思?当着别人,不管是真心的还是假心的,提高别人家孩子,相对贬低一下自己的孩子,这是特别特别不对的,这样的孩子情感非常不好。当你小的时候,当你的父母说别人孩子好的时候,你什么心理?你会觉得父母不爱你了,觉得父母看不到你的优点。

这种方式表达,对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真的有益吗?我们是要特别注意,一定不要当着别人,说自己孩子的不足。其实如果你要夸别的孩子,一定要把你自己孩子优点同时夸上,让他觉得他也很优秀。

另外,我们现在的家庭越来越多是二孩家庭了。二孩家庭中,我们怎么引导老大能够接受老二?我的经验,就是让老大觉得老二是他养的,怎么理解呢?

从一出生回家,老大要提供给老二用的尿布,问老大,“弟弟妹妹哭了,用哪块尿布,拿哪块用哪块”,哪怕拿错了你先用上,再让他觉得不合适,再让他去选一个合适的;当弟弟妹妹哭了,问他是饿了吗,那咱们看看是不是饿了,那就喂喂奶看看。原来不是饿了,原来是因为什么什么原因。就会让老大觉得他在做主。

我们最近因为疫情,很多孩子也不上课,家长带老二来,往往带着老大,你就会发现老大对老二的关系是截然不同的。什么叫截然不同?有些在那儿玩自己的,甚至老赖着妈妈。赖着妈妈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妈妈抱着老二不理他了;有些特别认真在那儿听,甚至补充,甚至要纠正妈妈说的不对。

我们见过一个11岁小男孩,来了以后妈妈说话的时候他不说话,等妈妈说完就补充,“大夫我再跟你说说,我妈妈很大大咧咧,她这些事情说得不够精准,我来告诉你怎么怎么回事。我说:“你怎么这么爱妹妹?”他说:“我最近不上学,我才发现我妹妹好可爱呀,我妹妹所有的事情我都知道。”我说:“那你不上网课吗?”他说:“我上啊,我学习可好了,但是我也爱妹妹。”等我跟他说回去怎么去养育妹妹的时候,他跟妈妈说:“妈妈我记住了,我会每天督促你。”我就看到这个妈妈特别幸福地瞅着老大。

甚至我们见过两岁半的老大,老小才几个月,正好看针的时候尿了,妈妈就换一尿布,选好折完以后往那儿一搁,本来想自己搁,老大拿着就搁在马桶里去了,妈妈赶快谢谢,他就乐了,感觉特别幸福。

所以,在两个孩子之间,千万不能做突然转变。什么叫突然转变?怀孕的时候跟孩子讲没有用,这时候心里觉得有老二了,照顾老大会少了,就开始抱,亲,一块儿睡。等突然从产院出来,就开始你不能进这屋了,什么弟弟妹妹在睡觉,在吃奶,在各种各样情况,那老大就会出现大的反应。

(让老大有参与照顾老二的那个参与感。任何一些事情,当她参与了,她就会有责任感。你不让他参与,他就会觉得我是一个局外人。那么当他想要融入的时候,他就会觉得被排斥。他就会来搞破坏。如果当他接纳了,你们是一个集体,我是一个个人。我和你们不一样,他就会破罐子破摔。他就会慢慢的自闭。)

我见过一个十三岁的女孩,爸爸来找我看病:

爸爸:“近两周总肚子痛,不爱吃饭,睡觉不好,查半天啥事都没有。”

我就突然想起这件事了,说:“你们家有什么变化?”

爸爸,“我们生了一个小妹妹,刚两个月。”

我就立马反应过来,让爸爸出去了。

我问她:“是不是因为小妹妹心里不平衡?”

小女孩:“对,他们凭什么只关注妹妹不关注我?”

我:“你十三岁了,在没有小妹妹的时候,妈妈爸爸经常抱你吗?”

小女孩:“不,我这么大了怎么会让他们抱呢?”

我说:“为什么现在他们抱妹妹,你就嫉妒呢?”

在这个事情中,就是因为家长没有把她当成老大,没有让她去参与。她就会觉得凭什么这时候爸爸妈妈不理她。我就跟爸爸妈妈讲,按我的方式告诉她以后,爸爸妈妈后来给我打电话说,没两天就完全进入到了爱护老二的角色。

大家一定要注意,我们今天给大家讲了这么多,借这个书的同时也把我的一些工作和生活体会告诉大家。我们要知道让孩子能够自主地长大,家长要做什么,要做的是自己不断地成长,给他们充足的陪伴,充分的尊重和平等的交流。

在培养孩子自主的过程中,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去观察或培养他呢?那就是培养他自主生活的能力,自主阅读的能力和自主情感的能力。(掌控感,让他做自己。有了掌控感,他就觉得自己是自己的主人,就会有责任感。责任感就会带来成就感。对孩子说三句话:你特别了解你自己,你可是自己的专家哟。你的脖子上长着你自己的小脑袋哟!你希望你的生活能够仅仅有条。)如果把这些都做好了,那您就会像书中作者说的,找到好方法,轻松做父母。

希望我们都是轻松父母,您和孩子都幸福,因为一个家庭有了孩子,应该更平安,更幸福,而不应该更劳累,更悲观。

此书讲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大家有什么想跟我交流的,可以给我们留言,我们一块进行交流,谢谢大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