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简单易得的小技能,让你更值钱
时间和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如何解决时间碎片化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深度工作的理念也是由此而生。我们一昧地追求高难度的深度工作的时候,却忽略了自己原本就会的、实用性高的小技能——做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道理我们都耳熟能详,且说起来头头是道,可是真正付诸行动的人却渺渺无几,做的好的更是少之又少。
当然,也有少部分人越来越重视笔记的作用,他们无一不是社会的精英。国内最著名的笔记型平台应该是笔记侠,众多互联网巨头诸如罗振宇、李开复等都对其推崇备至。
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我们都知道,使用一个平台不如彻底掌握这项小技能,《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从选书、购书、读书记录到检索以备重读的高效笔记读书法,简单易学,读完即可掌握,受用无穷。
作者奥野宣之是毕业于最会做笔记的新闻专业,其独创的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极受商务人士欢迎,他不仅是畅销书作家,在各大媒体和论坛中,他还是公认的“笔记本作家”。
附上本书思维导图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从书单笔记、读书笔记和复盘三个方面来理解笔记的奥妙。
一、书单笔记,踏出笔记的第一步
对于好学的人来说,学习是不分时间和地点的。在地铁里,我们偶尔从手机上看到一篇精彩绝伦的书评文章,或者是朋友介绍,对一本好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是工作繁忙,过后再想起来,却忘了书名。
有90%的读书爱好者都忽略了书单笔记的重要性,更不知如何执行。书单笔记包含三个点:书名、作者和出版社,这三个点可以帮助我们尽快找到欲购书籍。就像男人和女人购物一样,男人目的明确,往往可以在十五分钟左右完成一件商品的购买,而女人可能在挑选上花去一整天的时间。书单笔记让我们有目的性地去购书,节省时间。
那么书单笔记除了记录欲购书籍,还有什么作用呢?
首先是掌握选书主动权。网络上推荐书籍的平台不胜枚举,往往都极具煽动性,但实际上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特别想独立创业,挣更多的钱,偶然在逻辑思维公众号的罗胖60秒里听到一本关于未来行业发展趋势的书叫《必然》,是介绍人工智能的。我一时冲动,买回来之后却发现这本书所讲并非我目前所能触及的,就这样放了一年,都不曾翻开过。通过列举清单,之后统一购买的时候,我们可以轻易去除那些不适合自己的书,避免冲动购买。
其次是书籍的筛选,我们读过的好书往往可以作为选书的“枢纽书”。例如《精进》这本书里,作者为了将一个观点表达清楚,引用了一些经典书籍作为论据。就像论文一样,会有许多参考书籍,每一个领域的入门书籍都会附上参考文献,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书。
此外,一般出版社出版书籍都是具有领域偏向性的,这可以帮助我们迅速找到相关领域的好书。例如,海豚出版社、接力出版社偏向少儿类,译林出版社偏向文艺类,中华书局则注重古籍和古典名著,心理学的书籍出版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最具代表性。可以说,在人人都有机会出书的时代,出版社已经帮我们将好书筛选了一遍。
当然,除了书名、作者和出版社,书单笔记还有必要添加一项备注,用于记录想要购买此书的原因,例如“朋友推荐”、“心理学入门必学'等等,为我们的书籍筛选阶段提供明确的依据。
二、实用性的读书笔记,将知识化为己有
懂得阅读的人都知道读书划重点,但效果却往往不那么好。
走进图书馆或者参观其他地方,我们看到经典的东西往往会下意识拍照,以备日后学习;看电子书籍,读到经典片段,我们会截图保存。但我们真的日后学习了吗?知识定格在照片里,真的归我们所有吗?
这其实是一种自我欺骗,拍照和截图,简单易得,我们以此作为自己学到了的依据,实际上毫无所获。在我们参加培训或者开会的时候,那些认真做笔记的人往往比处处拍照的人收获更多。你可以查看一下自己的手机相册,成百上千的照片里面,有多少是自己认真回顾过的,又有多少是自己印象深刻的。
所以,做读书笔记是很有必要的。奥野宣之在书中介绍了两种方法,剪报式和葱鲔火锅式。
这两种方法都是摘抄加评论的记录方法,剪报式更适合阅读报刊之类的可以随意剪切的刊物,粘贴在笔记本上,同时在下面写上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葱鲔火锅式则是摘抄和评论都是手写。我们可以以符号来做区分,“O”表示摘抄,“※”表示评论或感悟,以《目送》为例:
《目送》/龙应台/三联书店
O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读来有些悲凉,除了死别,最令人痛苦的应该是亲人之间的生离了。
一本书中经典的句子肯定不少,摘抄的时候只需选取亮点部分。如果一个观点是大多数人都知道的,那就没必要摘抄,我们应该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新知识的部分和让自己心动的内容。
评论部分也不一定要十分有深度,只需直观地记录当时的想法即可,哪怕你的想法只是“真棒!”或者“写的真好!”之类的。
这种笔记方式有三点好处:加深记忆和理解、引发主动思考、发现自身不足。
每一次书写的过程,都会促使我们再次在脑海里认真重复一遍,不仅是意识重复,更是身体重复;而书写评论的过程则会带动大脑主动思考,留下自己的原创性思维,评论可以用于日后的书评写作或者其他文章的素材;评论和原文的对比,也会很直观地反应出自己和牛人思想以及表达上的差距。
三、复盘,将知识化为己有,提高自我
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人都是健忘的,若不能定期回顾,迟早会忘掉所学。
在学校的时候,为了应付考试,老师往往会安排足够的时间给我们用于复习前面所学知识。现在我们看书也是如此,但一本书的内容太多,我们往往没有那么多时间和耐心去重读一本书,重读笔记是最好的选择。
由于大脑本身有过记忆,所以重读笔记并不需要特别专注,我们可以选定轻松的时间来重读,比如下班回家的地铁上,又或者睡觉前泡脚的时间。这也是碎片化时代顺势而为的最佳方法。
要养成重读笔记的习惯,固定频率是很有必要的。这需要严格自律,就像最开始练习阅读和写作一样,到了规定的时间,无论自己在做什么,都要坚持完成重读笔记的任务。这个频率可以以三天或者一周为周期。
重读的过程中,同样的内容,我们会产生与之前截然不同的想法,也就是更多的原创性思考。例如上面所举的《目送》,第二次读可能就会生出“珍惜眼前的人”这种想法,再次记录下来。
加深记忆和增加理解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输出。对于这方面,我坚持每读完一本书,整理笔记,写一篇书评文章。这是一个运用知识的过程,当然,不限于书评,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写成读后感或者拆书文章,与其他读书爱好者形成交流,激发更多的思想火花。
另外,为了方便复盘,可以利用便利贴、标签等方法做好笔记检索。
本书封面《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涵盖了奥野宣之对于读书笔记技巧的深入运用和理解,按照书中的笔记法,能完美解决书籍选购、吸收知识和运用知识等各个阶段会遇到的大部分问题,真正不负“超实用”之说。
当然,本书所教会的,远不止阅读一本书的方法,更多的是带来思维方式的转变。这种思维的转变也不仅仅局限于读书,对于工作中的培训学习、商务会议也有无法估量的实效。
做笔记,实际上就是将知识碎片化吸收,顺应了时代的需求,这也是众多社会精英对笔记法趋之若鹜的原因。你获得的,不仅仅是阅读能力的提高,还有更高效的知识吸收及运用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