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500字

发展公交应注重软性服务

2016-04-17  本文已影响36人  乌陵和土明
发展公交应注重软性服务

周五的早晨,看着一辆辆被撑得“鼓肚”的公交车从眼前驶过,在犹豫了十几分钟后,我还是奋力地挤上了一辆同样“吃撑”的车。车上的气味憋闷而难闻,矮小的我被周围的人带着左右晃动,脚险些要离地。尽管汽车时常急刹车,但我知道,应该不会摔倒,因为整个汽车都被人塞满了,我又被人们紧紧地挤在中间,没有摔倒的空间了……明明根本无法移动一点,乘务员还在大叫着:“要下车的乘客往门口换换……”

朋友夫妇从德国回来,带着7个月大的小baby。两人本打算回国好好逛一逛廉价的服装批发市场,淘上一大堆价廉物美的衣服回德国穿,结果,1个月的探亲假让他们大失所望——除了在家带宝宝,基本就没逛过街!两人无奈地说,在德国,宝宝仅8天大的时候,就跟着他们出了门,由于德国的公交以及商场的公共服务措施完整而且舒适,让人根本没有任何不便的感觉。比如,婴儿车可以自由上下公交,而且,在公交车上也有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安放婴儿车,甚至完成为婴儿喂奶、换尿布等一系列“规定动作”。同样,在商场里也专门设有供带婴儿的顾客使用的休息室。而在中国,别说带婴儿车了,拥挤的公交车、熙攘的商场让大人都难免望而却步……

在政策制定者们大谈“公交优先”的时候,尽管投入如此巨资修建地铁,尽管拿出大量补贴降低票价,私车拥有量仍然只增不减,北京的大小街道仍然只堵不通。不知道究竟有没有人考虑过,出行的局部环境也是市民关心的一个问题。新建的地铁站漂亮极了,不但现代、发达,而且在有些站点还造成了独具特色的景致,堪称一道靓丽景致。然而,再漂亮的站点,到了高峰时刻,依然是人贴人、人挤人,有的人不得不踮着脚尖站着,大气也不敢喘,生怕呼到别人脸上去。恐怕古人当初造“立锥之地”这个成语的时候,丰富的想象力早就联想到了今天的北京地铁吧。

根据社会心理学上的研究,不同关系的人之间有不同的距离。陌生人之间以1米以上为合适,否则人们就会感到不舒服。然而,作为一个生活在北京的“朝九晚五”上班族,你必须有足够的勇气接受与社会科学研究相反的规律,你必须每天挤在不同的汽车和地铁里,和不相识的人们“俯首贴面”甚至“耳鬓厮磨”,感受来自陌生人的气息……

面对这样的公交和地铁的情景,恐怕每一个有经济能力的人都会选择买车。不管道路如何拥堵,至少我可以坐在自己宽敞舒适的车里,不用和别人挤来挤 去,还可以听听音乐,抽支烟……

听老人们说,在粮食短缺的自然灾害期间,撑死的人比饿死的人多。其实,“吃撑”是因为无节制,疏胜于堵。仅仅靠降低车票的价钱来抑制人们的购买私车需求是不购的,因为对于能买得起车的人来讲,公交1元钱和4角钱、地铁3元钱和2元钱没有什么区别。没有改变甚至更加糟糕的服务质量加上挤车的人越来越多造成的事故,反而将他们推得更远。

我认为,发展公共交通,不应只注重硬件,还应注重软性的服务。如果有一天,人们发现,公交汽车和地铁不再像现在一样可以无限制挤入,到了一定人数,即使还能上车也不允许上了,车上的人们会拥有一定的人际空间和舒适度。而且,公车的数量增多、间隔减短,等下一辆车的时间只需要一两分钟而不是十分二十分。这样的话,也许一些本来没买车的人会考虑暂缓买车,而有了车的人也许也会少开几次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