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维特的教育》读后感

2017-02-18  本文已影响393人  lazytiger

这是一篇伴随阅读而写的感想,这一段只有在快结束时才加上,再多的语言也不能表达对此书的感激!这是写给父母的书,这也是写给我自己的书。

我在2017年2月11日凌晨翻开它,正如书第9页作者说自己也有深夜阅读的习惯-“当家人入睡之后,我总会独自一人在灯光下看书,静静地阅读书中的智慧-对我是种巧合与鼓励吧。当思想的脉动跟随阅读的进程而浮现更广阔的画面时,要么以如此的随笔即时地捕捉它们,要么沉默并坚定地去行动。有一定知识沉淀的,更该是后者。书第3页写道:“丈夫和妻子应该首先优秀、合格。当大多数父母意识到这一点时,他们的孩子已经长到两三岁了”,我的孩子已经6岁了。因此,我写此文非但不是展示–这是我生怕读者所误会的–而是自我的梳理甚至反省-为我所看似明白却做得极不妥当的反省,并激励自我的行为;另外,受第一章第一节启发,这首先该是写给我爱人的–如题:“有一个优秀的妻子对养育孩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她生活点点滴滴的关怀的感激与我对其如此忽略的歉意。这样的忽略对于时下读者对这本书的感受或许是同理的,即:我们不知道或忘却了已司空见惯的科学方式当初是怎么来的,并且那最初的创生是何等的触动人心;在不满于现状而追求个性化时,是否要自问我们对已有的理解了吗?假如和我一样有所亏欠,那就慢慢咀嚼它,好书当是朴素的,留下的是安静与思考,并让我们想一再地重温。

《卡尔∙威特的教育》,作者卡尔威特(这个名字很奇妙,属于父与子的两位作者),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经典早教书。仿造曾经《人性的弱点全集读后感》一样,我依次写下自己的教育之路。在此也请读者对我生硬严肃的写法见谅,教育本该是鲜活、愉悦的,我会在以后篇章记录一些和孩子活动的例子以中和吧。

背景

阅读期间我也网上搜索了对此书的几篇读后感,就不点评优劣了,我所写的另有侧重。站在写作的角度,我更有兴趣挖掘作者本人的生活状态。

老卡尔(作者)是在50多岁得子的,从年龄上相对于二十多岁为人父母的应有很大区别,其中包括对事物规律的成熟认识与稳定的行为,这也是能著成一本书的基本品质。

另外,这是在小卡尔14岁时(略有成就)时的一本心得记录,正因教育成功了才值得去写,虽有点事后诸葛亮的意思,不过对坚持14年的教育信念和“功成”后以此对社会的贡献上,这是作者非常可敬的品质!就是说,即便小卡尔没有如此出色(从事物可能性上说),或者他只是平凡的人(不要忘记他出生时体质很差,平凡已经算进步了),这份教育记录也深受启发。料想作者生活的时代还没有所谓“科学育儿”的概念,这就是一种创生!相对于时下吸取着各家之长的父母们,这本书看似家常便饭,但细细读来,这种创生的力量远大于技巧或方法,或许只有牧师这样对真理与主的信仰才能有此力量吧。

19世纪的德国处于欧洲文艺复兴的顶峰时期,从我所喜爱的哲学与音乐上就能想象出一副诗情画意般的生活景象。生活是双面的,虽有其世俗的一面,好在老卡尔对高雅的世界如此热爱(提示书的52页写到他喜欢语言学、音乐、文学和历史),有这样的父亲是福气;他们生活在乡间(类似下图。虽未明确指出,但从书中众多描写自然的活动上断定),这对孩子认识和回归自然又是福气。我曾在以前的文章提醒父母们不断提升自我修养,说的就是前者,而对城市的居住环境我依然有些无奈,只能多带孩子去公园(新加坡的公园虽然美,但已被规划完毕,摘花弄草、捕虫捉鱼的就不可以了)。即便这样,我呼吁大家集思广益来创造,这个过程也是极具教育意义的。

另外,现代社会的电子产品和信息的渗透是明显有别于作者时代的。设想能让一个孩子安定地呆着的途径:作者为孩子布置了精美的书房,而现代的父母没有意识,在孩子能量不能发泄时便吵着要板子了,有些父母甚至把“科技教育”大家提倡,通过视频教学和各种游戏开发智力。这种依然有争议,似乎也超出了一篇读后感要写的了。

书中没有多提父母本身的工作细节,我只能猜想作者的妻子是全职的(那个时代的妇女一般如此),而且作者对她的优秀很肯定(比如书中不止一处提到作者的方式令妻子不解时,作者依然做了。这说明妻子是善解人意的),现代社会让女人呆在家里就很难了;另外,作者的工作可以结合家庭,似乎节奏也不如现代社会快(书48页提到:“我工作时,就让卡尔在旁边学…虽然要忙着工作,但我总是耐心回答他,从不发脾气”)。料想那时还没有“幼儿园”的概念,父母能在身边随时给予孩子指导是非常福气的,一副家庭画面就出现了:母亲贤惠地做家务,父亲在旁工作并教育着孩子–这是现代社会也向往的。

看清以上的背景后,让我们先总结一下:有多少是我们客观的局限,或者共性呢?。。。父母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对所信仰的执著,还有对利于孩子环境的舒适与创造上吧。

虽然作者整体上让人感到杰出的教子有方,仿佛也有点小固执,如书118页对“夸奖孩子”的话题上:“为了防止孩子养成骄傲的不良习惯,我对别人的议论是不会去计较的”。固执是把双刃剑,要么是正面的坚定,要么是负面的封闭;而且书中引用了大量其他人的例子作为借鉴(多为方面),又显得傲气了,然而这也是双刃剑-假如作者把这些引用分享给当事人来平等地交流,那就是坦诚了。因此,对作者的人际关系也该考虑一下。

反观我们自己:我们是否对自己的方式坚定呢?是否良好地借鉴彼此家庭的教育并坦诚交流呢?坦白说,我做得并不好。


记事1

2017年2月14日早上送孩子上学时,女儿说家里的playcorner(为孩子专门准备的一个存放玩具的玩耍的角落)很乱,晚上要和我一起清理一下,我听了很高兴!

对此,我要提醒父母们一种忽略的心态:很多匆忙时候孩子提出的要求我们往往敷衍地答应了,正如送孩子上学时,我们也急着去上班,就说“恩,晚上再说”,随后忘了。这样的事情太多了!请留意孩子的请求或想法,有些是合理的甚至标志着成长,正如女儿说的“清理自己的角落”,说明她有了秩序感。还有什么比孩子如此重要的成长更有意义呢?于是我们首先应该在记事本上写下来,排在所有工作事项的前面,回家就做-孩子依然是健忘的,我们更要回家与她合作促成秩序感的巩固。

另外我在办公室找到一个废纸箱-这样的东西大人们经常碰到,但无意间地丢弃了–我准备带回家和孩子做个房子。

对此,也提醒父母们一种心态:只有自己感兴趣了才会引起孩子的兴趣。所以我一心想着自己如何把箱子做成漂亮的房子,仿佛自己像个孩子。。。有些父母或许把工具带回家了,就作为旁观者指导孩子来做,但这首先需要他们的兴趣,这个兴趣需要父母的激发–我们应该先做。这张照片是次日做完后上传的:

制作后记:本想孩子应该参与很多,但裁裁剪剪的不但需要准确、还是力气活,孩子帮不上,只偶尔帮我剪一下胶带,其他的时间在旁边起哄,假如不是我集中精神,也不能完成;另外忽略一个大问题:只做了一个房子,两个孩子抢着玩,为此还吵架哭了,把研发的成就感都冲走了。女儿果断,不等外墙装饰直接在屋顶上写了名字对弟弟说:“这房子是我的了!”,不吵才怪。。。其实有两个纸箱子,我爱人在旁边也做了一个,但样子不是房子,更像改装后养小动物的箱子,我无意地寒酸了几句(现在想来,真不该),所以她的兴致也不怎么高。房子另一边本来该加侧墙才完整,但女儿便于放小动物就不让加了。。。你看,这就是真实的制作生活,假如正像每个人读过书后想象着教育的创意多么有趣的话,那家家户户晚饭后也该是这样的场景了,现实是吵闹和平常的,只希望激起孩子的兴趣,某天自己动手做起来。

早上女儿说的整理playcorner的事早忘了,我便在完工时提醒了她。

变着法玩耍的劲头一发不可收拾,我打算明天开始结合卡片和方块的数学教育,这些工具也自制,我须再提醒家长们:有些东西自制更有感觉,大人何尝不是小孩,这个过程学到的不是智力,而是教育的美与为人父母的乐趣。要知战况如何,且听下面分解。

记事2

2017年2月15日晚“研发”的这个游戏,想用掷骰子的方式>找到时钟的位置>翻开对应的乘法卡片再找相对应的答案卡片。。。这依然是大人/我的构想,兼容了加法、时间、乘法的教学。读者切勿觉得我如何聪明,一个好的游戏不光是想出来的,还要行得的,事实证明,孩子对如此多的步骤没兴趣,但对翻麻将块和掷骰子本身很有兴趣(加上在餐桌上,不小心把水弄到了“钟表”上,一下就作废了。于是,一个数学游戏演变成了“学麻将”的游戏,不过孩子始终把麻将当作积木,骰子还依然能学加法。

结论是什么?游戏本身依然简单,无非找个工具一起参与(即便是看似赌博的工具,正因其彻底的趣味性反而更有益学习,这是学校不能给予的,只有家长的有效驾驭),生动简单就好;过程却是试错的,所以:好的游戏不容易,懒惰的家长们或许找本书照搬几个游戏玩,那我的这种摸索究竟是对孩子的教育还是对自己的呢?


摘录实践

第89页:家庭会议

书中是针对和孩子的交流为目的的会议,其实夫妻间已会议形式定期讨论很有收获。会议和平常谈话不同的是:应该有主题、有步骤地谈论,并且形成共识性的结论,最后是行动。

它不见得适合所有家庭,有些因为之间的默契不需这样的“形式主义”,对我来说,之前没有,但越发觉得需要了,毕竟生活在变化,家人间不同意的或不协调的东西一直积压着,挤压多了反而一时想不出说什么,只能形成不良印象并恶性地影响彼此的态度了,生活越来越乱–每天过得糊涂,有点浪费时间的感觉(要知道孩子正是黄金时期,不容浪费)。初次会议往往需要勇气,也不宜说得太广太多,仿佛一下子要把“苦水”都倒出来,多了反而杂,行动起来没有效力。针对主题采取相应的行动,慢慢地改善所谓的瑕疵,所以会议不是一次性的灵药,而是一种监督工具,彼此要敏锐地调整和应用。。。大道理说了,那我怎么做呢?

我家的问题是:只有我和太太照顾孩子,现阶段还不能找帮手(有自己的客观的原因就不细说了),我们又都工作,好在下班时间准确,每晚接孩子、做饭、必要的家务(虽然精简很多了)之后,再陪孩子的时间几乎没有了,匆忙就要睡觉了;而且做家务同时孩子是自由活动的,他们老想看电视或手机啥的(虽然不愿意,但起码安静和规矩些,这对做家务很必要,不然既吵闹又弄乱东西反而白做家务了)。。。这本书写到“孩子的精力是因为没有正确发泄才如此”,所以还要有我或太太带着一起玩,那么在分工和怎么玩上就需要好好商量一下了。

其实会议不见得坐下来正儿八经谈,尤其有了网络通讯,只要把主题、方法、行动几条想清楚了,私下和爱人交流好,也算“凑空开会”了,晚上直接做就好了。(此摘录的以上内容于2017214日写,以下是一段时间来的效果了

(必须承认,我无法刻意创造这样的开会。假如把和爱人的一些交流或者对孩子的慎重谈话算作的又有些牵强了。。。我依然感受着。)

第155页:野外探险

都市里找探险的地方挺难,不过去写野外公园也总比在家附近打滑梯、荡秋千要尽兴。我就称其为“野外游玩”,这种劳师动众的活需要后勤工作做足了-备足给孩子吃喝的。但要明白活动的目的:体会大自然和对孩子毅力的锻炼,因此过程中孩子走走停停地观察很正常,随着孩子的节奏,同时有大人牵引着,阶段性地休息,然后鼓励继续走。不要到了最后让大人抱着走就不好了。(此摘录的以上内容于2017214日写,以下是一段时间来的效果了

2017年2月17日,带孩子去了水库,环绕长度有10公里,而且中途有些东方维修必须真的“开山辟林”了,其中一处把我自己弄的脏兮兮,儿子在丛林中甚至哭喊着害怕,度过坎后路就好多了,从下午2点多的大太阳走到了晚上7点多,中途不敢多歇息,树林里可没路灯,完全黑了就麻烦了。当然,趣味也很多,遇到了猴子、大蜥蜴、松鼠等等,路程见识上很全面(本来拍了很多照,就选一张好了)。

这次的收获呢?假如没有之前“探险”的念头和锻炼孩子的毅力,怎能完成全程,并在每一个坎时勇往直前(要知道都市生活什么都是便利的,回到大自然的一个简单路障都能把孩子吓退了,这是不幸的),虽然这个目标是我确定的,看到最后孩子里的疲倦我也没有底,问自己:教育过头了吗?。。。晚上睡觉时,孩子们画画了,就是今天的探险!我满足了。。。父母不经意间的引领和坚持其实已经影响了孩子,这样的“折腾”会继续的。


反思

第120页:“他–一位作者认为骄傲的孩子-认为自己是个音乐天才…他不再让父母给他找老师…”

对待孩子补习上我就排斥,一是看到补习环境的拘谨,仿佛孩子从学习出来又被关到了另一个盒子里;另外是老师们都以适当物质奖励的方法来刺激兴趣,这有点商业目的(留住生源),而且转移了学习动机(朝不好的方向);还有就是过重的课业负担。我曾鼓励家长在自我提升的道路上尽量自立更生–自己的孩子自己教。然而,以上摘录让我觉得自大-一种对他人专业的藐视-我也是普通人,怎可以评价他人、尤其专业人士的优劣呢?作者生在没有专业补习的年代所以才自力更生,我们不同。。。那么,下一步就是如何发现适合的老师,是不是补习所的所有老师就一定适合呢,或者专业水准一视同仁呢?我没有答案。。。或许折衷的方式是:家长没本事时(起码短暂没本事时),应该请教专业补习,最后家长也能参与课程,或许这是我潜意识地给孩子报游泳班和钢琴班,因为我可以从旁看着也学着。

第158页:“他们所‘知’的不少东西并非真知”

读到这句话时觉得是说给我的,就是说知而不行算什么呢?所以我的这篇文章想要有些说服力的话,必须有行动,相信从以上的记事也摘录大家看到了。。。而我又生怕读者认为这是展现。。。仿佛现在我才开始懂了,开始行动了。。。我爱读书,看看如今的生活状态,假如有真知了就不该如此的困惑;也看看我的交友情况,爱人称我“书虫”,他人觉得我除了谈书不爱其他的,于是有点孤立了。。。这算什么真知呢?。。。又想到了几年前一位朋友的话:“内圣外王”,不然就是虚假或自欺欺人了。。。到这里,这本书是写给我的了,与孩子甚至无关了。

每每当我感悟些点子时我会高呼出来、再尝试做一下,因为它们很新鲜;然而不能坚持下去也是因为新鲜。。。平淡的事物不该那么惊喜,却坚持着,于是不需要说什么了,那时无所谓真知了。我距离它还很远。


上篇 -

书的上篇的“后记”中提到了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书195页:“就是在裴斯泰洛齐这样的朋友的再三劝说下,我才决定公开自己的教育法”-这位教育家在《皮亚杰教育论文著选》里也提到了,学术巅峰之间的评价与互助是澈至灵魂般地感人。我在上面“背景”中写道对老卡尔人际关系的顾虑,或许从小卡尔7岁时的“一战成名”后便确定没有问题,即便之前也有像裴爷爷这样的教育家为伴,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又怎敢妄言呢!于是留给自己一个矛盾的词:缄默–写下了如此长篇感想后的缄默。

一种完美

还有什么比儿子为父亲填写书的后半部更完美的呢?儿童教育的宝典一般是长辈或权威者写出来的,能经过几十年后被当事人/孩子添补下篇,简直就是最香浓的酒了!上面说建议大家写出“自己的教育”,可谁能建议让孩子继续呢?不论是上篇或下篇都是完美的,合在一起还能用语言形容吗?。。。便让我想到其是个世纪–就50年以前吧–美洲的一位先生也写出了近乎完美的自传(能猜到是谁吗?),他们都是世界的财富!


摘录2

针对下篇再做摘录,第219页:精神的懒人

不用解释了,就问父母们:你们是精神的懒人吗?每天工作、下班、回家、溜娃、发呆等,你们的精神充实吗?对我来说,一想到晚上已经计划好和孩子要做的事情或者提前为之准备的时候,很快乐!这不仅是材料的准备,假如要讲故事,还需要先预习,甚至准备完整体系的知识,即便说我读了些教育类的书,还是如此匮乏,可以这么说,之前的让我渐渐明白“为什么教育”,现在开始摸索“怎么教育”了。为此,我在笔记本上零散地列出一个行动表,这里先不张扬了,我怕还是心血来潮而不稳定,而是尝试一下,细水长流后在号召读者一起行动。

第230页:“…但我发觉在帮助别人、给予别人关怀的过程当中,我可以享受到比自己吃麦圈饼更大的快乐,这就是做好事的快乐”

新加坡的乞丐也经常见到,很文明,坐着轮椅在人来人往处,还以出售点东西为由。对这些人我没有要帮助的感觉,他们每天都在一个地方,一次投钱了、以后不投钱反而尴尬了。。。读者或许觉得我想得复杂了,其实就是个感觉的问题。。。一个把自己定位在乞丐的角色上的人即便再有身不由己的理由也是对自我的贬低,或许我真的不了解他们,也许他们回到家也有自己的精神生活,只是定时定点地出来“工作”一下。。。就只归于感觉吧。。。我还看到另一种人– 20多岁的小伙子当街下跪–这是罕见的,就连他自己都遮掩着不敢抬起头,路人自然也忽略了他,曾在身边飘过的我也感觉强烈的不协调。。。此刻我想,当我再遇见这样的人时应该给他50块,男儿膝下有黄金,或许只是那时遇到倒霉事连吃饭钱都没有了,我能给的就是让他吃两天,有时间去找一份工作,或者联系相关机构来援助(对于外来人),这样的给予要比前面的惯例乞丐更有意义。也该是快乐的!


下篇 -

书尾父子间仅百封的信中挑选出来的虽然有些前后情节的不连贯,却看出父子间一生的亲情和友情,也看出小卡尔成人后的一些困惑,比如爱情,这是从小教不来的,而父亲依然可以指导着。。。这只是一本早教的书吗?比起严肃的教育论文和著作,这样的娓娓而谈洗涤着每一位读者的心。


还能说些什么呢?仿佛一切的圈圈点点、有模有样的强调都变得虚空了。这本书要慢慢读-好像我对读者每一次、对每一本书都这么说–好理解的书如同经常吃的食物,慢慢咀嚼能有不同的味道;深奥的书则留给我们思考的时间。也建议父母们养成写东西的习惯,把书中的点子换成自己的经历记录下来,只要有心,人人可以写出“自己孩子的教育”之类的书,为自己、孩子、人生留下美好的足迹。假如有心传看,也为社会留下了。。。这不正是书给予的启示吗?。。。又或者放下书本,去和孩子享受上帝赐予的天使般的快乐吧!

Lazytiger

2017年2月18日 留

微信:lazytiger1983

电邮:singaporeshiliang@hotmail.com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