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在流浪

2019-03-25  本文已影响0人  刘良昊

近日,关于一位流浪汉的短视频、新闻报道火了起来。

据说这位流浪汉上过大学,作过公务员,但不知什么原因过上了衣食无归、流浪街头的生活。偶然的因素,被人发现这位流浪汉谈吐清雅,见识不凡,遂被人以“大师”称之。

大师称自己捡垃圾为做公益,号召大家一篇一篇的读《论语》,在路灯下诵读《战国策》,喜欢去地铁等人多的地方读书,目的是为了锻炼自己的心境。

大师大隐隐于市,无欲无求,一心读书。甘地多年前所说的:“high thinking,simple living”,大师是做到了。

流浪汉在我眼中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精神正常、筚路蓝缕的流浪汉;一类是精神异常,对着空气咆哮或者似乎极具攻击性的流浪汉。大师属于第三类,流浪汉中的奇葩异卉。别的流浪汉似乎只剩下生存,而他生存是为了读书。

大师的火,我觉得主要是因为错位。一位看似脑瘫的少年,能不假思索的说出七位数开十几次方等于多少,这位少年会火;一位粗夯的伧夫,能弹出一曲天籁之音,这位伧夫会火;一位捡拾为生的流浪汉,嘴里能说出“善始者众,善终者寡”,这位流浪汉就会火。这些人都出现了躯体和灵魂的错位。很难想象一位朝不保夕、饔飧不继的流浪者会去关心历史、道德、伦理、科技、人物和时代。因为他所关心的这些都不能成为饥时之饭、渴时之浆和寒时之衣。从精神层面上讲,大师让名利浓如酒、沉醉不肯醒的世人们相形见绌。

王国维曾经所说的读书三境界“独上高楼”、“为伊憔悴”和“众里寻她”,大师孤独、消瘦和执着,都做到了。

但大师真的是大师吗?一呼而不能百应,何为大?不能传道授业解惑,何为师?只顾自己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而自己不改其乐,也只能与颜回同侔了。

我理解的大师,首先应该是名士,是真名士自风流,生活上不必奢靡,但也绝不能落魄。没有钱如何做事?如何有凝聚众人的号召力?看那佛像上,也是金光闪闪,珠光宝气。其次应该有大学问,博闻强识,通晓古今,背诵几句名言警句,小识小慧而已。最后当然要为人师表。起码要上过讲堂,为人启蒙愚昧、传授知识、宣扬善良或布施无畏。

这位好读书的流浪者在世人的嘈杂声中被推上了“大师”的宝座,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一方面出于世人娱乐的心态,一方面又出于世人对修身养性、淡薄名利的渴求。

不要再去打扰这位读书的流浪者,作为君子,他是成功的,因为君子忧道不忧贫,求仁得仁有何怨,老死何妨死路边。但作为儿子或家庭的一份子,他又是失败的,没有为家人分担生活的重担,没有承欢膝下,尽孝身前。在不伤害别人,也不贪婪的前提下,假如可以过得更好一点,为什么不呢?我希望他有一天能改头换面以国学老师的身份站在世人面前,传授所学,并饱含热泪的告诉我们:“生命假如无法避免贫穷,但精神必须高贵”。

志士栖山恨不深,人知已是负初心。

不须先说严光辈,直自巢由错到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