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16:人间道

2023-01-17  本文已影响0人  花石冈

《中庸》16:人间道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孔子说:“作为至德的中庸之道并不远离人间而存在,如果人所探求之道远离人世、虚无缥缈,尽追求些玄妙难行之事,便是远离正道了。《诗经·豳风·伐柯》中写‘砍木头呀做斧柄,长短式样不远求(手中所拿的便是法则和样本)。’手握着斧柄比照着去砍削斧柄,应该大小形状无异,可是即便用眼睛的余光比较,也能找到两者细节上的不同。所以君子以榜样、模范的力量影响人,只是希望人意识和改正自己的不足,并不要求他和榜样、模范完全一样。能由自己的心出发,做到尽心尽力的‘忠’与推己及人的‘恕’,就离中庸之道不远了。凡不愿加诸在自己身上的事,也不要加诸在他人身上。君子之道的四种情形,我孔丘连一种也没能完全做到。用希求子女做到的去侍奉父母,我没有完全做到;用希求臣属做到的去侍奉君主,我没有完全做到;用希求弟弟做到的去诚敬兄长,我没有完全做到;用希求朋友做到的,先真诚施诸于朋友,我没有完全做到。孝、悌、忠、信作为最平常的道理,称为庸德。最平常的道理需要格外笃实践行。与孝、悌、忠、信相关的最平常的话,称作庸言,最平常说的话要格外谨慎选择。行动难免失之于不足,有不足之处,则不敢不勉励自己更努力地做;言语难免失之于有余,有余之时,则谨慎不将话说尽。言语谨慎之至,所言都与所做的相照应,没有言过其实的话;行动有力,所做的都与所说的相照应,没有行不逮言之事。言行相顾如一,君子怎么会不笃实呢?”

君子所修的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常理、常情、常道,看起来平淡无奇,却是处理好“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法门。君子正是沿着这一法门,从已知一点点走向未知的。这个道便是让孔子念念不忘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普遍存在,为天下百姓日用而不知,却很少有人能长期持守。连蒙昧的男女,都能对之有所领悟,却连圣人也会对此道纯粹的至高境界产生心向往之而力不能至的遗憾。

在这里,孔子再次强调“道不远人”,中庸之道不离人间。这个不离人间的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迁善之道

农民间流行一句俗语,叫“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怎么才能种好田呢,很简单,人家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翻地、播种、除草、施肥、收获,人家做时,自己也去做,而且认认真真地做,比别人做得更仔细、更周到,这里好上那么一点点,那里好上那么一点点,最后便累积出丰收来了。

非但种地如此,做人做事也是如此。正像《诗经·豳风·伐柯》中写的那样,手握斧柄去砍削斧柄,虽然是比照着来的,仍然会有一目了然的差别,但这个差别不影响砍削来的木头做成斧柄,不影响斧头本身的使用。砍削斧柄如此,君子依据中庸之道影响人也是如此。“选贤与能”的本质是为民众树立榜样和带头人,选树与宣传榜样,不是为了让民众都变成与榜样一模一样的人,而是让他们从自身出发,越来越趋近于榜样,用榜样的力量影响人,带动人、激发人。当年,听说鲁国将启用乐正子治理国政,孟子高兴地睡不着觉。在孟子看来,乐正子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过人之处,只有一个特点——好善,仅凭好善这个特点,便足以治理好鲁国了。

“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让人人心中有个好的标准,在自身德性修养的基点上,逐渐趋近那个标准,便是人间道的中庸——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常情、常理、常道。

二、忠恕之道

当年,孔子和曾参之间打过一个哑谜,孔子向曾参伸出一个指头来讲“吾道一以贯之”,曾参回应“知道了”,然后老老实实地退下。其它弟子看不懂,向曾参打听,曾参讲:“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老师讲的道,其实就是忠恕之道。

孔子在这里做了澄清——忠恕违道不远,做到“忠恕”便离中庸之道不远了,但还不是中庸。

《集注》中讲“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所以,曾参讲的忠恕之道就是“尽己之心去推己及人”,其根本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这里所讲的“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只要发自内心、尽己之心做到这一点,便离中庸之道不远了。

三、求施之道

如果说“忠恕之道”强调的是如何处理“不欲”的话,“求施”之道强调的则是如何处理“欲”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孔子已经作过相应表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讲,这个原则的四大主要运用场景,自己一个也没有做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四大主要运用场景是父子关系、君臣关系、长幼关系、朋友关系。后人概括其主要特征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孔子强调的其实更简单,你希望自己的子女怎样对待自己,你便以那样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父母,以此类推到君臣关系、长幼关系、朋友关系领域。

当年孟武伯向孔子讨教怎样做才算是孝,孔子告诉他“父母唯其疾之忧”,为生病的子女感到担心,在这件事上,孟武伯是有亲身体验的,由此推展到父母当年对于自己的担心,以与这种担心相匹配的真心敬养父母,便是孟武伯应当做到的孝。

有所求时,不妨想一想自己的施予,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回报时,不妨考虑一下自己是否有那样的付出!

四、言行之道

为什么那么多的俗话、谚语能流传至今,详审那些俗话、谚语,所讲的都是最普通的道理,所采的都是最明白如话的言语形式。所涵盖的道德,大多集中在孝悌忠信这些常见关系领域。

常道不离人间。所以,高僧只说平常话。高僧之高,不仅仅体现在他的说话上,也体现在他的言行一致、终始如一上。这个言行一致、始终如一并非一下子修成的。正如孔子所讲“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言时兼顾到行,行时思虑到言,言行才会逐渐趋于一致,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境才能逐渐达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