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实践

要保护自己免受过度压力或者无效努力

2023-05-27  本文已影响0人  管理顾问王荣增

本周5个工作日,用一句话形容我的行程就是“转了大半个中国”——周一从广州到沈阳,周三从沈阳到北京,周四从北京到武汉,周五从武汉返回广州,这中间有两次遇到航班晚点,一次高铁晚点,基本的情况是白天上午在现场,下午或晚上赶路,应该说这一周的工作成效还挺明显,但却确实深受其累。

我刚从事管理咨询工作时,对那些一天飞一个城市的前辈们煞是羡慕,而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最是期待能够安静地在一个客户那里连续待上一两周时间,能够安静地、专注地就一些问题与项目组同事们、客户们深入思考和探讨,而事实上,这样的“期待”越来越是一种“幻想”。前年5月份,因为疫情我在长沙连续待了差不多两个月,去年因为疫情我在沈阳连续待了一个半月,所负责的两个项目都获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同。

2年前我就这个问题和我的一位资深前辈交流,他说“一日一城”的日子,他也是深受其累,很多时候客户都希望他能够在成果汇报时“出席”一下,有些话题他是一点想法也没有,但很多时候是逼着自己在“出席”前去了解、去学习、去思考,以便在现场能够“讲两句”,他当时建议我说,这样“蜻蜓点水”式的工作方式,对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挑战,体力、脑力、智商、情商、挫商等都得在线。

周四,我在某部属企业工作,和我对接的工作人员一年前被借调到某部属单位,上个月底刚回到原来岗位,我见到她后,问起这一年多的借调工作收获如何,她说有很大的收获,现在困惑她最多的问题是,她手头的工作对她而言没什么难度,她现在在做的这些工作,如果有一天她的领导退休了,假如她能够往上走,她好像还是在做这些事,她问我这些事的意义在哪里?她到底能够从中收获什么,她思考的结论是他的工作没有“成长感”,而且同事们还很卷,明明手头没多少事,下班时间到了后,非要再磨的3-4个小时才离开。

周五,我在武汉和几位同事聊天的时候聊到,很多公司有一种文化:不断赞美忙碌,实际上,据我的观察,这些公司不只赞美忙碌,甚至不少管理者在做绩效分评价时,印象分、感觉分主要来自于考核对象的忙碌程度。我曾经“抨击”这样的文化,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一个人能力越差,往往获得感越强,因为能力差,做事慢,因为做事慢,就会很忙,别人1小时就做完的事,他得花上10小时,别人早把事做完休息去了,他还在忙得不可开交——很多领导就会认为后者更投入,应该给予更高的绩效评价。

有个同事讲,这种过度的忙碌,很快会让自己陷入一种焦虑和不安,他说,如果一个人非常忙碌,或者至少说显得很忙,那么他就会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投入了很多,这样一来,不管事情做得怎么样,他都认为自己应该获得更多,如果不能获得更多,他就会觉得公司、客户以及其他人欠他的,对他不好,而如果一个人长期持这样的心态处世,他要么可能会“厌恨”自己,要么就会形成“仇视”的心理。

至于是不是仇恨这个世界,我觉得言过了,但是我确实发现很多人(包括我自己)经常处于一种忙碌状态后,实际上对一件事最后的结果并没有非常直接的关系,但因为“忙碌而没有结果”就会让自己越来越焦虑。最近,我走过的很多企业都有一个现象,就是大多数人都较过往更为忙碌,但大多数企业的经营情况却不如从前,我认识一位民营企业老板,大会小会上经常讲的一句话是:过程都很好,大家都很努力,每个人都很辛苦,但就是没有好结果

管理大师德鲁克在他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里讲了一个案例。有位刚刚升任为董事长的人,因为手握大权,不只公司里上上下下的员工都围着他转,他的那些七大姑八大姨也都时常在他身边,他也很把自己当回事,大大小小的活动、会议几乎是来者不拒,为此他经常陷入了马不停蹄的状态……直到有一次,他应邀参加某位下属儿子的婚礼,他迟到了几分钟,但是当他到现场的时候发现根本没有人在等他,而且他进一步发现他的下属因为他的到来变得不知所措,因为这位下属不知道该如何安排他的座位了……

回去后,这位董事长突然就想明白了,有很多的会议、活动人家只是礼节性地、客气地邀请一下他,实际上邀请方反而希望他直接拒绝,或者就是不要去,这样既让对方觉得礼数到了,又不会因为董事长的亲临而不好安排……想明白了这一点后,他立马对他出席会议、参加活动做了进一步的安排,最直接的受益是他多出来不少闲暇时间,而这些时间帮助他更好地思考和把握公司战略大局。

也就是说,很多工作完全可以找人替代,既是给他人机会,也是给自己“留有余地”,比如,下周我原本的安排也是要去4个城市,这两天我反思了后,我把两个地方的工作安排给了项目成员,让他们去直接面对客户。事实上,这样一来,效果可能更理想,一是我把一部分精力释放了出来,而不是花很多时间在路上,感动于自己的“忙碌”,另一方面,被“委以重任”的项目成员获得了很多的锻炼机会,他们也乐于接受这样的锻炼。

一位客户的中层和我讲,他说,我们就是一个普通的“单核”员工,因为在单核的基础上,不断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公司希望我们成为“双核”,有些人逼出来了,而公司又希望这些人具备“四核”、“八核”、“十六核”……直到把人搞崩溃。

当然,我们“忙不胜忙”,过度承受着压力,甚至有些企业的员工还在不断地“内卷”,做着很多无用功,这一点,我原来在很多国企也讲过一个判断:你知道我在骗你,我也知道你知道我在骗你,我还知道我是在骗你,但是我们就是一直把戏演下去。这固然有外部环境的因素、企业文化的影响,甚至是我们直接上级领导的工作风格等,但归根结底还在于我们自己要保护自己免受过度压力或者无效努力。

有一次,我在给一家企业做战略规划修编工作,经过大家一段时间的努力后,我们形成了战略规划修编稿,修改了很多内容,准备上班子会的时候,有位领导提出来,要把具体修改了哪些地方修改了清楚的标识出来,好让领导们清晰了解。

我当时给出的意见是,领导们只需要对修编后的战略规划有清晰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和建议,至于改了什么不是重点,这就好比我们把老房子装修一新,我们住进去的时候,只要“新房子”住得舒服就好了,为什么要在乎哪些地方“更新”了呢?!我们天天去纠结文本的东西,累了自己不说,实际没啥意义……

归根结底,我们要保持自己免受过度压力或无效努力(原创作品、版权所有,欢迎关注)。

作者简介:王荣增管理咨询师、国际注册管理咨师(CMC)、管理培训师、商业作者。专注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咨询及培训,著有《精进管理:如何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