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槐市:校园的跳蚤市场?

2019-01-08  本文已影响30人  乐仁智l让文字在山水间跳舞
西汉太学

国槐和太学、太学生有着世世代代的不解之缘。自周代起,就有“面三槐,三公位焉”之说,宫门外的三棵国槐,分别代表太师、太傅、太保的官位,国槐也被人们视为“公卿大夫之树”,因而在太学也广泛种植,喻示着太学生们将成为国家栋梁,位登公卿。王莽在太学建设中首创槐市,成为太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

“槐市”的出现,与儒学的兴盛有密切关系。

汉初朝廷崇信黄老之术,申韩之学,并不重视儒家思想。到文帝时的大儒贾谊出现,儒家思想才逐渐兴起。西汉自武帝后,一直把兴办教育事业当作一项重要国策来抓,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主要为封建政治服务。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濡术”思想,在都城长安设立太学后,设置的教官是《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博士,从此儒学成了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其后武帝又应公孙弘、董仲舒之请,五经博士置太学生五十人,以受经术。王莽时增设乐经,共为六经,每经设博士五人。太学生员规模不断扩大,至成帝时多达三千之众,平帝时已有万人规模。东汉光武帝也设学于京师,置博士十四人。太学生更不断增加,到质帝时竟多至三万人。太学的大量扩充,显示了汉代儒学教育的日益发展,儒家政治势力的日益膨胀。众多太学生聚集一地,扩大了对书籍的需求。自己用过的书不用了,需要的书又没有,以我所有,换我所需的想法,让图书交易有了市场。

“槐市”的出现,是王莽时期文教政策的创新举措。

西汉末年,平帝九岁即皇位,朝政控制在王太后的侄子、大司马王莽手里。他为了进一步夺取政权,便设法网罗知识分子,下令在各郡县遍设学宫,并将博士名额扩大五倍,同时征召天下通古文经学、今文经学乃至懂天文、历算、兵法、文字、医学、药学等各方面的“异能之士”来京师讲学,前后至者以千计。

随着太学生的急剧增加,王莽于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在长安城东南郊大兴土木,扩建太学,使之能容纳太学生万人以上,而“槐市”作为太学建设的一部分,在王莽授意下设立。据《资治通鉴》、《三辅黄图》记载,王莽摄政时,“起明堂、辟雍、灵台,为学者筑舍万区。为会市,但列槐树数百株。诸生朔望会此市。”由此可知,”槐市”就是”学市”, 是太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当时的士人和太学生每逢初一和十五,就在槐树林里,“各持其郡所出货物及经书传记、笙磬乐器,相与买卖”,互通有无,形成了综合性贸易集市“槐市”。因都是文人进行交易,呈现出和气礼让的景象。

“槐之言怀也,怀来远人于此,欲与之谋。”王莽在太学中设立槐市的真正用意,是取《周礼》以“三槐”喻“三公”之意,对儒生既表明“怀来”之意,又表达了学而优则仕,位列“三公”的最高期许。

“槐市”的出现,对官方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

“槐市”不同于分隔的长安九市,不同商品类别的店铺排列成行,即“列肆”,而是开放性的文化交流场所,“列槐树数百行为隧(指通道),无墙屋”;也不是商人集聚地,而是当时知识分子汇集的公共文化空间,具有突出的文化性质,定义成文化交流市场比较合适。书肆既销售图书,又刻印书籍,以谋取利润为目的,相比而言,槐市中的太学生行为更多的是为了在经书、乐器、土特产等方面互通有无,以物物交换为主。现在学校内组织的学生跳蚤市场,不过是槐市的翻版而已。

“槐市”的商业色彩较为淡薄,而学术气氛相当浓烈。由于太学采取以自修、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多让学生课外自修学习,以提高课业;多提倡问难论辩,以加深其理解。而“槐市”打破了单一课堂学习方式,给课外交流学问,议论时政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太学生定期会聚槐市,以讨论问学,共同精进为最终目的,正所谓“论议槐下,侃侃阇阇如也”。小市场里有大学问,对当时的官方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

“槐市”的出现,在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

槐市的存在不足二十年,与王莽时的太学相始终,更始元年(23年),刘玄所部攻陷长安,王莽政权崩溃,长安太学在战乱中解散,槐市也随之消失。尽管如此,槐市在历史上的影响却十分深远。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产生,官学兴盛,国子监附近也设立槐市。“槐花黄,举子忙”,唐以后更成为科举考试的象征。而北京国子监内成林的槐树,无疑也是元明清三代的“槐市”。所以,槐市就成为历代文化交流气息最浓的场所。

汉代的学校教育分为官学和私学,私学比官学发达,有一些经师大儒,自立精舍精卢,开班收徒,其教学程度相当于太学。如被称为“关西孔子”的东汉名臣杨震,为了养家奉母,只好在华阴牛心峪就近设馆讲学,学子从者如市。当时学馆周围广植槐树,人称讲学处为“槐市”。杨震治学精神、高尚情操被后世誉为“槐市遗风”。

宋代官学式微,而私人讲学的书院大量出现。被列为“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千年学府,弦歌不绝。在书院二门背面有“潇湘槐市”匾,道出岳麓书院是湖南文化名人、士子学者聚集的场所,引申为岳麓书院人才之多,犹如汉代槐市之盛,如今湖南大学的官方论坛仍叫“潇湘槐市”。

潇湘槐市

槐市既交流物品,又交流学问,是王莽完善太学功能的一大创举,突出体现了王莽弘扬儒学、优待儒生的文化政策,反映了当时文化教育的繁荣程度,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而受到历代知识分子的无限追慕。

后世诗文中,文人学者多将“槐市”看作理想的向学之所,常与 “兰室”、 “蓬山”、“杏坛”、“兰台”相对。如唐代唐胳宾王《上齐州张司马启》:“郁槐市以增茂,穆兰室以流芳”; 武元衡《酬谈校书长安秋夜对月寄诸故旧》诗:“蓬山高价传新韵,槐市芳年挹盛名。”宋代欧阳修《早赴府学释奠》:“雾中槐市暗,日出杏坛明”;苏轼《次韵徐积》:“但见中年隐槐市,岂知平日赋兰台”。

“槐市”竭力提供服务,只愿“槐市众生”在科举考试中屡有好成绩,“槐市飞声”必将引发后人的经常吟咏和长久追慕,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盛景,同时也引发这样的思考:当下“槐市”还有没有在学校存在的必要?我们的学生会不会喜欢这样的“槐市”?

校园跳蚤市场

                  仁智写于2O19年1月8日晚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