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赏《诗经》之美 读“桃夭”有感
共赏《诗经》之美 读“桃夭”有感
作者:刘结实
提到河间,吃货们想到是“驴肉火烧”, 味道外热里爽,清爽醇香,遍布全为各地。艺人们想到的是“西河大鼓”,河间是“西河大鼓”的发源地。而那些文人骚客们想到的就是《诗经》,河间是《诗经》的发祥地,从毛享把《诗经》带到河间,再到毛苌在君子馆传颂《诗经》开始,就奠定了河间两千多年来的《诗经》文化。今天的河间仍然有很多人在传唱和传播诗经。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
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
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
宜其家人。
意思是说, 桃树叶茂枝繁,花朵粉红灿烂。姑娘就要出嫁,夫家和顺平安。桃树叶茂枝繁,桃子肥大甘甜。姑娘就要出嫁,夫家和乐平安。桃树叶茂枝繁,叶儿随风招展。姑娘就要出嫁,夫家康乐平安。
这是一首贺新娘的诗。全诗以桃树的枝、花、果、叶作为比兴之物,衬托出新娘的年轻美丽以及成婚的快乐气氛。“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不仅是“兴”句,而且含有“比”的意思,这个比喻对后世影响很大古代诗词小说中形容女子面貌姣好常用“面若桃花”、“艳如桃李”、“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词句,可能就是受了《桃夭》一诗的启发。
这里我想先分享几个知识点:
《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指的是《诗经》按音乐划分的三个类别。
风:是指国风,就是西周时期各国的民间歌谣。
雅:是周王京畿的乐歌,周王京畿被周人称为夏,古代雅,夏通用,故有此称。“雅”分“大雅”、“小雅”,意与后世的大曲、小曲相近。
颂:是形容,赞颂的意思,是当时统治者进行祭祀时的乐歌。
赋、比、兴是一种文艺创作的方法,最早用于《诗经》。
赋:就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有关的事物平辅直叙的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以表达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的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周南
周南不是一个国家,而是指“洛阳以南,周公管辖的地区”。这个周公可不是协助武王伐纣的周公姬旦,而是他的后人。是“周召共和”时期共同辅政的两个大臣之一。另一个是召(shao四声)公。
所谓“周召共和”就是周厉王胡作非为,搞的大家只能“道路以目”以后,国人忍无可忍,于公元前841年发支暴动,把他给废黜了,直到公元前828年才拥立周宣王,这一段时间就是由周公和召公一起主持朝政,史称“周召共和”。因为周公和召公的封地都在都在镐京和洛阳的南面,所以叫“周南”和“召南”。
我们再来看桃夭。桃夭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嫁娘的年轻娇媚。“桃之夭夭”,以丰富缤纷的象征意蕴开篇,扑面而来的娇艳桃花,使诗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色彩感。“灼灼其华”,简直可以说桃花已经明艳到了极致,靓到能刺眼的程度了。从比喻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上看,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绯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见到。
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桃树果实累累,桃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儿孙满堂。
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堪称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