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酒,吃饭,喝咖啡——2020魔都私人吃喝地图
🍷
来沪三年零三个月,已鲜有人问起,“对上海感觉如何”这样的问题。在广州、北京和上海三地都生活过的我,算是见识过中国城市里的饮食C位、政治C位和商业C位这三位不同风格的选手,各有特色,难以三言两语间尽数高低。
只是上海一贯远离政治中心,经历过十里洋场的沉浮,时光赋予这座城市的特质,繁华又迷乱。没有太多古老历史的拘束,也更容易包容万象。如果只是抱着游览的心,匆匆而过,那看过黄浦江两岸鳞次栉比的现代建筑和稍带历史的万国建筑群,估计也就够了,可以权当这是魔都的全部味道。
但生活在这里,你会懂得上海的滋味,自然远不止于此,也不在浦东,而永远在浦西。没有鄙视浦东之意哈,只是实话实说它的气质不同。
你需要个周末,最好是春秋时分,温度正好,要无所事事,挂着墨镜,双手插袋,沿着复兴中路、思南路、衡山路、乌鲁木齐路、武康路……穿过石库门,在梧桐簇拥的街头,踏着被树叶剪碎的阳光,细嚼慢咽这座城市余韵未褪、生机已勃然的味道。
“事实上,我们只在思南路闲坐了一下午,它却时而漫长如我们一生,如江水落梅。”by 叶晓阳
如果能有幸找到一个熟知街头老故事的人,带着你,告诉你哪一栋建筑是art deco风格,哪一栋是民国面粉大王的住宅,哪一栋又……那你的观感和收获又截然不同。(嘿嘿,我还真有幸试过,虽然短短一两个小时)
都没有?
还有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跟活在这城里的饮食男女一样,去吃,去喝,在各式各样的酒足饭饱之后,再来理解它的模样,再谈对它的感受。不过一杯肯定不够,红酒肯定不足,还有鸡尾酒、威士忌和清酒等着你……
所以今天,来说几家自己常去吃喝的小店,美其名曰《我的魔都私人地图》。在所有不能出门的日子里,自然最怀念风的味道和浪的气息。复杂的世界、繁琐的生活、矫情的人生,没有什么是一顿酒、一顿饭或一杯咖啡解决不了的。如果不行,再来一顿……有酒喝,有人爱,有朋友们一起hang over,这可能才是一座城市留给你的印象。
因为矫情,所以会有自己的习惯和口味,多少就会产生偏爱,不代表我下面推荐的地方真的很不错,也完全不代表它们代表“上海味”,只能归纳为“我喜欢”,至少去试试也不太亏。(注:不是所有的店我都拍过照片,因此有的只能是文字露出了,别嫌弃)
拉个总表,排名不分先后,有的店一时也忘了,就不列入了。
下面的介绍,我尽可能长~话~短~说。
咖啡 | T12 SOENGLOK常樂
本来咖啡想最后再提,因为说句实话,我不认为自己擅长品鉴咖啡。但一上来就喝酒,口味太重,嘎嘎。在北京时,试图去收藏一波精品咖啡小店,以为自己也许能以此提高对咖啡的品味,后来发现不然。但如果连我这样的人,都对那家咖啡店有感觉,觉得好喝,那它们一定有出类拔萃的特质。这个我坚信不疑,啊哈。
曾经在上海音乐学院附近的T12 LAB咖啡馆,算是我最喜欢的咖啡店了。可惜因为位置的关系,客流不高,于是店面撤掉,变成另外的这家T12常乐。味道还是很棒,做好的咖啡30秒之内要喝第一口,感受那股强烈的味道,这是连我都品得出层次的味道,相当相当不错。只是新店换了人流更好的街道,不再拥有那份幽静的氛围,进进出出的人络绎不绝,虽让人高兴这好喝的咖啡被越来越多人发掘,也遗憾那曾经不可多得的独特T12 LAB的消失。
相对于酒吧和餐厅,一直觉得独立咖啡馆身上更浓缩了时代快速奔跑的痕迹,那些曾经你喜欢的小店保不准下周就关门了,而我们也未必知道,毕竟街头都是雨后春笋般的新店和网上下单的便捷。但依旧会失落,越来越难喝到一杯打动自己的咖啡——我的阀值不高,但也许也因此反而很高。我曾以为T12 LAB打动我的是那一口味道,但应该还有那店里幽静的氛围,日式的装潢,简约的座椅,空气中弥漫的舒缓,仿佛时空停滞。那才是治愈灵魂的咖啡时刻,是你可以回顾仓惶人生的片刻,是很难忘怀的一个记忆高点。
咖啡 | 茶是一枝花
茶是一枝花,听它名字倒像是一个茶店,其实是反串。我去的是永康路上的店,店面不大,典型网红小店的样式,门外的装饰就够自然可爱的,也可以说“简陋”。但人家不在意。它们基本都走创意咖啡的路线,融合了中式和日式的一些茶艺和味道,较为独特。如果你想寻找纯粹的咖啡味道,那可以绕开它家,但是如果你探奇心较重,可以来试试。
咖 啡 | Metal Hands
Metal Hands的味道,应该能跟我心里的T12相提并论,在我喝过的味道里头数一数二,而且花样比T12的还多一些。它们的好处都是在于让你瞬间鄙视日常那些喝品牌连锁咖啡店时的“苟且”。怎么能忍受呢?对不对?精,也少,这是它们存在的特点,就那么一家,你想喝都不容易,不像街口和隔壁都有的星爸爸或者给国人谋福利的Lucky小弟弟。物以稀为贵,也许慢慢你就会愈发在记忆里美化它们。这家店,适合Menu上每一款咖啡都试试。
咖 啡 | 嘿咖啡
如果不是某次饭局上新认识的朋友提醒,都没发现点评上当时那个区域排第一的咖啡店,叫“嘿,咖啡”。这家店位于某个落寞美食城二楼,环境更加谈不上什么雅致,非常接地气的存在,没有座位,店面之小只能容下老板一人,于是往往店门口会拉出一条排队的长龙。店主是个上海大叔,但似乎用老牙叔来形容他也不合适。曾经做广告/营销,觉得没意思退出江湖就来开了这家店,里头有不少他独创的口味,比如醪糟(甜酒)味的咖啡,你就没法想象吧?因为每款味道都独特,所以每次点单并不像普通咖啡店那样随便戳戳菜单即可,大叔会先问清楚你对咖啡的喜好,然后做出推荐,耐心也是了得,这就导致购买时间更长了,等待长龙也是更长了……非常硬核的一家店,不谈什么咖啡氛围和品鉴过程的享受,就是给你来独特的咖啡而已。
咖 啡 | The Room
有一些咖啡馆,它存在的意义不是单纯的味蕾冲击,而是提供一个抽离现实的空间,让你能短暂进入另一个结界里。The Room也是这样的一种类型,曾经这款很流行,尤其在文艺青年圈里。它有足够的空间,里面布置了林林总总vintage的旧物和复古的摆设,让你感觉时空倒流一般,于是很容易变成都市青年们来乌泱乌泱打卡之地,也许跟喝咖啡没太大关系,但还是能放松身心。希望它藏在居民区里不那么好找的门面,会让它只靠口碑而活,而不会吸引太多的路边客。
酒吧 | Speak Low
Speak Low,字面意思是“小声说话”,但它自己却低调不了,太多光环和看点围绕,所以把它放在第一位介绍。虽然只是去过两三次而已,毕竟……太难抢到位置!这就很难成为日常的优先选择。2009年开始英国饮料行业权威杂志Drinks International每年邀请专业的品酒师投票选出全球最佳50家酒吧,而在2016年,一家上海酒吧入围并排名15位,成为中国大陆地区首次上榜的酒吧——这就是Speak Low。另外这家酒吧的老板是日本人Shingo Gokan,是个有传奇故事的调酒师,年轻时只身去美国闯荡,成名后还去英国扬名,而Speak Low是他在中国的第一家酒吧。
在复兴路上一排小洋楼里的Speak Low店面并不显眼,甚至很多人会被它的门面给误导了以为只是一家卖vintage家居和酒具的小店。真正的酒吧入口隐藏在店里一角的书柜后面,需要自己摸到机关打开,店员有时看着你反正也不说穿,所以普通逛街的人真的不知道它是个酒吧。这么奇趣的设定是有典故的,仿效的是上世纪20年代美国禁酒令时期,酒吧要偷偷运营,所以用大量伪装,让警察们看不出来是个酒吧。而那些地下酒吧也需要“Speak Low”低声细语,才不引起注意,这也是此酒吧名字的得来。
拉开书架步入昏暗的砖墙过道,就能有楼梯拐上二楼三楼,二楼特别狭小,长条型的房间只能放下L型的吧台、几张桌子和靠墙的条桌,每次来你能挤得进去就已经是奇迹,而座位?啊哈哈,那是神赐予你的机会,不是服务员。三楼空间方正点,说是日式酒吧的样式,其实装修也没觉得特别。之前一楼改了一个特别特别小的可以跳舞的池子,不知道现在是否还有。它家鸡尾酒创意还不少,调酒师多数都是来自日本或者台湾地区,而垫着酒杯的纸巾也有点意思,上面用英文写着:“出租车司机,请把我送回 的家,在 (我的包/我的鞋/我的T恤/……)里自己找钱。”
想享受魔都第一挤的酒吧,名气最大的酒吧,你可以来这里观摩一次。可能也是因为Speak Low实在太挤,所以老板又开了一家Sober Company,嘿,一样人多,只是座位更多了。祝你好运!
酒吧 | The Artist Bar&Bistro
The Artist Bar&Bistro是一个小惊喜,某次在环宇荟吃完饭之后就近找的,但装修、酒品都很到位,出品一直非常在线,颜值也赞,所以要是我们找地方喝酒没啥想法时,往往会把它当做是靠谱的选择,而且它不会太拥挤,人不算多,也不知道为何。最经典的是有一次,我们看中一瓶做GIN TONIC的GIN,bartender摇摇头叫我们不要觊觎,说这瓶太贵了,“气”得桌上两个人同时撸起袖子亮出了Rolex……如果你想找一个稳妥的不失误的喝酒选择,这家不错。而且,还有一个包房,可容纳10来个人。
酒吧 | 3&Co.Speakeasy
它位于外滩的某栋楼里,二楼,酒吧和一个非常精致有调调的日料餐厅是一体的。看过Speak Low的含义,你也能理解Speak easy的意思,这家酒吧同样埋了个“隐藏空间”的梗,入口的自动门需要输入密码,在墙上有一个tips,但我没猜对过,只能靠服务员救场。进去之后发现是人声鼎沸,一门之隔的外头完全感觉不出来。酒品也不错,bartender很nice,就是稍微坐久了空气会闷。如果不喜欢在里头喝,也可以在外面空间找一个喜欢的地方坐着点单,只是外头的日料餐厅又太宽敞了,喝酒的感觉和氛围稍微不太对头。
酒吧 | A Tompson Hotle
这是最近的一家新宠,也是十三姨的噩梦,谁叫她在这里hang over过。名字带hotel,但不是酒店。它藏在丰盛里某个小道里,门口如酒店一般有个门童候着,进去后坐电梯上二楼,然后推开了另一个时代的大门。我们比较喜欢来它家喝威士忌,可以选择各种小杯的套餐shots,试出你喜欢的口味,而且bartender会耐心教你品尝威士忌的几个步骤,让你发现原来不是葡萄酒才有那么复杂的品鉴前戏。另外,它家的小包房是可以上床的榻榻米,需要最低消。小露台不错,天气好的时候一定要抢。上座率拥挤度不算那么高,是喝威士忌不错的选择。说来奇怪,真的没喝过它家的常规的调酒,下次可以试试。
酒吧 | Dead Poet
Dead Poet,死诗,它前身我印象中应该是No.3,搬迁后改了这个新名字。空间是不富裕的,光线是昏暗的,感觉非常适合想来这里说着暧昧悄悄话的人们,只是需要提高嗓音,否则周围的环境人声会盖过你,可见热闹程度之高。酒品是不错的,忙不过来的服务员小哥也是有点喜感的。去得不多,对它的感受不算特别深,但多少还是记住了,所以放进了我的地图里。
酒吧 | Bar Lotus
这家bar很养眼,也许因此它们家特别多年轻的帅哥美女来喝酒,美女比例更高。只是里头空间也没多大,除了一个吧台,另有两个独立的空间,话说晚上营业时灯都不舍得开,黑灯瞎火的情况下大家怎么看出它的颜值?但估计就是这种昏暗,更适配酒精的微醺。每次都是人头涌涌,尤其是上厕所排队的时候,需要一点点耐心,当然你也可以学我趁机看看美女啥的。每次来都是喝old fashion,所以没法评鉴其他酒的口味,不过以old fashion来说,味道还是靠谱的,而且它家透明的方冰都刻上了Bar Lotus的英文,质感独到,特别惹人拍照发圈,口碑营销的好方法。
酒吧 | Bunker by Flask
新天地有一家挺火的西餐厅,Green Safe,高峰期来这里吃饭必排队。但有个tips,可以让你不排队直接吃上饭,那就是跑到Green Safe二楼最尽头的地方,打开这家Bunker酒吧的大门,你就可以立刻坐享Green Safe的菜单,同时也能立马开喝,何乐而不为?别告诉人家这个tips噢~~而且Bunker的酒品也不错,夏天时候空调有点冷,女生穿得单薄的话可能要小心。
酒吧 | Wooden Box
我以前来上海出差时,对上海酒吧还没啥认知,朋友就带我来过这家。它家的特色是有live的乐队或者歌手演出,是上海小有名气的Jazz和民谣酒吧,但不是每天都有演出,需要提前查询。我曾听过一两支非常不错的乐队,非常赞。不过它家的调酒实在实在无法恭维,顶多就喝一些不用调的酒,所以去得很少。如今是否还依旧有演出,已经不清楚,它更像是活在我记忆里的一个地。要不你们去碰碰运气吧~
酒吧 | Indigo Hotel屋顶酒吧 / 罗斯福色戒酒吧
英迪格,还有罗斯福色戒酒吧,都跟前面常去的酒吧不同,它们卖的不是酒,是环境,是一览无遗黄浦江、外滩和对面浦东CDB的景色(下图就是英迪格上面拍的)。不过罗斯福色戒更靠近北外滩,位置很正中,而英迪格酒店则是南外滩再往南一点。如果你对酒没太多挑剔,只是想带来上海玩的朋友看看外滩的繁华,那这里是其中非常合适的选择。类似的酒吧还挺多的,你搜索外滩XX号,例如外滩8号,都能找到好几家。但这两家位置也不好等,毕竟想看上海最美夜景的外地酒客还是非常多的。
啤酒餐吧 | Drunk Uncle
以前在北京喝啤酒,多数情况下我会去大跃,到了上海反而喝啤酒喝得很少了,本地比较出名的有Boxing cat和啤酒阿姨,风格和种类皆不同,前者卖自己精酿和运动休闲bar概念为主,后者是啤酒超市,跟北京的天堂倒是类似,各种进口的瓶装啤酒数量多到你眼花缭乱。但它们的问题都是——没啥好吃的。
我蛮喜欢这家叫Drunk Uncle的小店,当年S60发布会结束后,跟着市场部同事去这里吃宵夜,发现它家吃的不错,而啤酒也有惊喜,虽然也都是进口的,选择嘛不能算丰富,但胜在食物的搭配之下,提升了喝酒的综合体验。算不上一个纯喝酒的地,但胜在小众。
餐 厅 | 威皇平价小海鲜
终于说完了酒吧,轮到说吃饭的地了。我这个广东人,口味从来没被外地什么食物彻底征服过,所以不管是在北京还是上海,我个人还是首选广东菜,这个不怪我哈(耸肩脸)。所以我这一批的餐厅推荐,sorry,跟上海菜没关系,哈哈哈。
这家威皇平价小海鲜,在我们朋友的称呼里,叫“醉鸡煲”,因为我们从没去它家吃过海鲜,反倒是吃它家的醉鸡火锅。门面藏在襄阳南路上,相当简陋,环境一般,一看就是广东以前大排档的感觉,档次很低的样子,不容易被看得上。老板应该是广东人,哪个地区的没彻底搞清楚过,口音没听出来。醉鸡煲相当简单,清水火锅放进去醉鸡,酒味不是很重,然后蘸着沙姜酱油,味道不错……关键是沙姜这家伙,真是为了鸡和猪手而生的神级佐料。就吃鸡好了,其他肉没所谓。配菜你还可以点水东芥菜,这是我籍贯地的特色青菜,上海能吃到的地我猜应该没几家。虽然水东芥菜离开了茂名当地,吃起来就不正宗了,但多少还是有那份乡味。整体性价比也很高。
餐 厅 | 东发道茶冰厅
东发道茶冰厅,这名字说起来都有点拗口。茶餐厅就茶餐厅嘛,搞毛啊?但在上海这么多茶餐厅里,这家“搞毛啊”是我尝过最好的,没有之一。味道不仅正宗,而且份量很大,太实诚。味道没什么其他可说的,剩下唯一需要提醒你的就是:排队需谨慎。我当时是晚上十点半去的,还需要排队,然后接近十二点才入席能吃得上……亲,是半夜十二点!这也导致,我至今为之只去过一次……没点勇气,实在是不敢去造次的。
餐 厅 | 朱雀打边炉(东发道)
它家跟东发道茶冰厅是同一家公司开的,打边炉的意思,就是粤式火锅,有粥底的也有其他海鲜味的,涮的食物则主打潮汕牛肉和一些海鲜类,好吃不腻,我试过一个月内吃了两次。真的是没有什么短板的一家店,微吐槽的就是晚上6-8点去的话排队是避免不了的,而淮海路那家排队还没有椅子可以坐,只能周围徘徊,但八点半之后则没什么排队的人,所以可掐着时间去吃。但肯定比茶冰厅的排队合适,合适太多。
餐 厅 | 洋 老 土
上海的顺德菜近来慢慢开始多,而洋老土是被我盖章最多的一家,甚至试过一个月之内跟朋友们去了三次。它迷人的地方,可能是对很多上海人来说比较新鲜的“一鱼几吃”的做法。其实对广东人来说尤其是靠近顺德的中山人来说,我们的脆肉皖都还没发话呢,这点吃鱼的故事,珠三角人民见识得太多。除了鱼,那砂锅长豆角、炸牛奶之类的也蛮地道,很抓心抓胃,对我来说是熟悉的味道。要硬说打分嘛,没觉得是非常拍案惊奇的级别,但整体素质已经是魔都我觉得比较好的顺德菜了。排队时它门口也没有座位可休息,你可以移步到隔壁的西餐餐吧点杯喝的打发时间,别忘记结账,因为那的服务员往往都很粗放。
餐 厅 | 香港池仔记肠粉王
这家也是我必须盖章的:上海最好吃的粤式肠粉店,没有之一,没有之一。它同样在襄阳南路上,我前面说的醉鸡煲也在这条路上。格局和样式很像广州强记鸡粥那种快餐式肠粉店。一楼点单后带着卡牌到座位上插卡,然后食物送到桌上。我每次去除了吃肠粉还会吃蒸饭,这跟我在广东一人食时候的选择也非常相似。很多上海人没意识到它的广东味,觉得它也不是茶餐厅,店员都不是广东人,但是对于广东人来说,这种模式,这种味道,很亲切。我怀疑上海应该只能找到一家这样的。
餐 厅 | 喜粤8号
这家粤菜餐厅有点争议。有的朋友说一般,但我一广东人却很认可。它在上海有两家分店,其中一家还曾拿过米其林二星,我去吃过,环境和用餐感受不如南京东路的这家好。作为曾经的米其林二星来说,价格也算是可接受的,这很重要。我最喜欢它家的烧猪肉。从小到大,吃过广东不少地方的烧猪肉,但相比之下,这家真的是绝了,酥脆的皮,和细腻的肉,一口进去两种口感自然融合,竟然有入口即化的错觉,连当中的那层肥肉,我都已经忘却了它的存在,完全是一种极致的享受。这是我吃过口感最妙的烧猪肉,没有之一。此外,海参饭也很让人陶醉……不说了,口水又开始滴滴答。它们还有隐藏菜单,有的菜不一定在menu上,你可以暗搓搓询问,服务员一定会觉得你懂行。
x
推荐的店,没法无穷无尽列举下去,也没这个能力吃遍全城。也许是给大家分享一个饮食地图,但也许只是提醒自己和大家,保留对吃喝的热情,好歹也是保留对生活的热情,不熄灭的话,就是我们最后那点对美好的向往和坚持。而对上海这座城市的了解,这么点吃喝,当然不够!但至少,它给你提供另一个窗口。生活里很多邂逅,一个街口过去,还有下一个街口的未知,所谓去认识,去了解,不过是去投入去体验而已。也欢迎评论里推荐你们心中有趣好玩的店,等我满血复活后去打卡。
阅读我的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