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很多习,可为什么然并卵?——读李笑来

2017-12-01  本文已影响10人  曼草

01

这世上大概没有人希望自己是笨的,如果有一个“聪明的”大脑那该多好:别人需要2小时才能学会的东西,你半个小时就会了,或者更短,那真的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学会很多技能,人生开挂一路向前那真是指日可待之事!

可是很多人又叹息:唉,聪明这事儿,跟相貌一样,爹妈给的。今生我就这样了,祈愿下辈子出生在哈佛教授家里吧,再不行,书香世家也不错。如果你真这样“想”的话,那你今生就真的“就这样了。”

不是有句话说“30岁前的相貌由父母负责,30岁之后的相貌自己负责”吗?你的大脑“聪明”与否,年纪越长还真是越由自己负责!

02

这话不是我说的,我的新晋男神李笑来说的:

我从来不认为“聪明”这东西是天生的。我更倾向于,所谓“聪明”,是习得的,是积累的,是可以不断成长的,甚至可能是完全没有上限的。

“聪明”这事儿,要靠学习,或者说,更多地靠自我教育来完成。

想想看,在学生时代,同一个教室,同样的老师,做同样的习题,可是就是有人考第一,有人考倒数,可见,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真的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最重要的是自己!

总结一下,你就会发现,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是不是都是这样的一类人: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写作业,做错习题了主动修改,背书背得很熟练,有的甚至可以代替老师去讲一本书的知识框架!更厉害的高考状元,可以自己出题!

所以,教师的作用其实主要在第一步:知识传递。在这个过程中,信息送达率是有损失的,老师说的一句话,学生能接受到80%就不错了,有的学生可能连20%也达不到,因为关闭了接受有效信息的大门——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尤其是在K12教育阶段。

03

很多人上学时会觉得老师啰嗦,我曾经也是。

记得高中时,英语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语法我已经讲过不下3遍,你们怎么还是在犯错呢?

“天哪,说了三遍吗?我怎么一丁点印象都没有?!”我心里嘀咕着,下课问起同桌错题,“你这个题怎么做对了?我怎么不记得老师讲过呢。”

同桌回答道:“今天下午第一节课讲的,那会儿我在打瞌睡,就这么听了一句,没想到这么快就考了。”那会儿,我简直是五雷轰顶,因为我清清楚楚地记得,课桌上一大摞书堆得高高的,同桌微闭着眼睛打瞌睡,只要不睡倒,老师基本上不容易发现,那会儿我还在听课呢?!我竟然成功地避掉了那个重要的知识点!

所以,你看,即便是像我这样的好学生(考试前5名),也会常常遗漏掉老师讲的重点内容。不过,这是可以弥补和挽救的:背书和写习题。

04

李笑来说,人们总是以为“告知”就是“教育”,以为“知道”就是完成了“自我教育”,却不知那只是表面上的步骤。他们完全忽略了另外两个重要的环节:“内化”和“生产”。

“重复”就是“内化”的过程。“生产”就是反复“应用”那些通过重复而完成了内化的新技能。

比如,背书、默写就是不断内化的过程,让书本上的知识印在自己的脑海里,随时随地被问到,都可以答出来就算是完成了内化。可是,高考是不可能考原题的,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刷题才能反复“应用”那些知识,让内化了的知识成为我们新的技能,还可以通过给同学讲题的方式来应用,久而久之,老师讲授的知识才能成为我们自己的知识。

所以,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绝大部分是不写作业或不认真写作业的人。可能有人会说,有的学生也没见他写作业,成绩还不错哦——确实有这样的人,不过,你以为他没写作业,他真的就没再“重复”或“内化”吗?

据说,林彪在每一次打仗前都会将战场将要涉及到的所有因素,在脑袋里过很多遍。也就是说,战前,他已经打了无数遍了——这世界上就是有人在你看不见的地方不断地“重复”和“内化”,无时无刻,所以也就造成了你们生活在同一个现实的世界,但生活在不一样的“镜像世界”。

自我学习、自我教育也是如此。

听了很多课,看了很多书,懂得了很多道理,仅仅是停留在“知道”的知识层面是没有太多作用的,想要让这样的知识长进自己的血液和骨髓,必须不断地“内化”和“生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