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寒假读写系列之四——说说《谈美》】
2020.1 13 星期一 天气晴
《谈美》读完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尝试着站在宏观的位置,用全方位的角度去阅读文本,不再纠结于一字一句,这才蓦然发现,文本的内容竟然也不是那么的难以理解。当剩余的三分之一阅读完毕的时候,真有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的感觉。
《谈美》这本书是朱光潜老先生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书中自开场话仍旧采用了书信的形式,从“要求人生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的理念出发,深入浅出地顺着美感态度的特征艺术与人生的距离、美感经验与移情的关系、美感与快感、自然美与艺术美等问题次第展开,文字明白晓畅,指引读者一条认识美学的“简捷不绕弯的路”,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学术性与普及性兼备的经典之作。
朱自清先生在1932年为这本书写了序,在序言中,朱自清先生也如同夏丐尊先生一样,引用了朱光潜老先生自己的一段话,来明确地表达作者在这本里所要表达的,对新文化运动以来青年们究竟应该如何在旧的环境中应用新的“战术”的期待——
“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步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和那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
为何这样表述?这还得从新文化运动说起。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的思想开辟了道路,同时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同时,也使中国的一些先进分子受到了西方民主和科学的洗礼。新文化运动使语言和文字紧密的统一起来,从而对我国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有着促进作用。
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之下,很多青年人开始尝试着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的文化文学,也尝试着借鉴西方的一些文学文化形式,可是毕竟这只是简单的外在模仿,终不能悟其真谛,对于如此现状,朱老先生从“美学”的角度,来启示青年们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文化文学方式。模仿固然不可少,但是只单是模仿也是不可以的。
其实,在这段话里,朱光潜老先生明确地表述,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每一个人在心里,让人们相信自己所能做的比自己想象自己所能所的多的多。在写这本书之前,朱老先生曾经花费了一年的时间写了一部《文艺心理学》的书籍,与之相比,《谈美》这本书(或者说这封信)摒弃了《文艺心理学》的专业理论性,少了几分的书囊气息,多了几分亲切,几分通俗,如同向一位亲密的朋友随便谈谈,文本力求明白晓畅。
在阅读的过程中,尽管也遇到了很多的不能很清晰地理解的文字和词句,但是晓畅文本大旨还是可以做到的,当然这也得感谢朱老先生的“通俗化”专业理论了。
《谈美》中除却开场话,共有十五篇文章。
开篇第一篇题目很通俗《我们对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无论做什么事情,态度是做事的基础,不同的态度也就决定着做事情的角度和事情最后完成的程度。
对于一棵古松,作者谈了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和美感的。
实用者看到的是松树的实用价值,科学者看到的是松树的生物特性,而美者看到的是松树的挺拔坚韧......
实用的态度其实就是如何维持生活的问题。一个人要生存,最起码的需要是生存的需要,没有了生命一切都是枉然。这让我想象到了马斯洛的需要六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而朱老先生在这里的讲到的实用态度,也就是人类生存的需要,即生理的需要,只有这一需要被满足,才可能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而美的需要则是更高层次的需要了,我认为。
与之相比,科学的态度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究真理。它之所以很少有情感和意志的参与,是因为科学态度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们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找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这些都是抽象的。与实用的态度相比,科学的态度也依旧是透过了古松而有更进一步的目的。也就是是实用的态度和科学的态度中对于古松这个意象,都只是一块垫脚石,人们由它跳到和它有关系的种种事物上去。因此,在实用的态度和科学的态度这两种态度中,观察者的注意力都不是专注在所观察的事物上面的。
而美感的态度,观察者会全副的精神都集中在在松的本身,古松对于他来说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他不计较实用与否,心中没有欲念;他不推求关系与条理,所以也不用抽象地地思考。这种脱净了意志情感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而美感的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与直觉时的特质......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有点迷茫了,其实简单就一句,也不知道是否准确,那就是朱老先生阐述的就是物质、科学和精神的不同维度问题。对于物质和科学的“有用”需求来说,没事最美与用处的,因为它只是人们的一种精神追求。三者中,实用的态度是以善为最高的目的,科学的态度中以真为最高的目的,而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一个人只有真善美三者都具备了才可以算得上是完全的人。
在这三种态度里,人的实用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受到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
斗转星移,历史沧桑。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的生生死死,花开花谢,可是至今能够传承下来的仍旧是那些寄寓了崇高精神的思想和艺术......
直到这时,我才真的理解了朱光潜老先生说的那段话——
“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步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和那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
这不仅是朱老先生对青年的殷切期望,更是他对历史变迁,生命繁衍的深刻理解。
纵观全书,朱老先生谈美谈的很“仔细”,并且很多的文本中都以文学创作为例子,谈到了创作的思想、创作与联想、创作与情感,创作与模仿、创作与格律以及艺术与自然、艺术与游戏、人生艺术化,乃至写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错误等等。而且我还在朱老先生的文本中发现了很多心理学的原理,例如“冰山原理”,提及到了意识和潜意识的问题。朱老先生认为美往往产生、酝酿于“潜意识”当中,只是当时的你并没有觉察,而后到了某一天它就会喷薄而发。因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而这个时期留学英国的朱老先生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了影响吧。
抛开心理学且不论,在新文化运动的这个时期,老先生在《谈美》这本书里依旧期待着青年们不断理解“要求人生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的理念,实现在新的历史时期,立足根本,不要再轰轰烈烈的文化大潮中迷失方向,在文学创作中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模仿学习的基础之上,不要只是一味地模仿,要知道创作的重要性。在各种文化思潮混杂的年代里,要有自己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在推动时代发展的所有因素中、在影响文学创作的因素中,人力更为重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的“神”固然是一种境界,但是当没有了“破万卷”的人力的集聚,这里的“神”也是黯然失色的,又或者根本不存在的。
《谈美》阅读完了,在这里不断敲击键盘的过程中,才愈加觉得开始逐渐读懂了这本书,看似很繁杂的内容,看似有些“枯燥”的文本,但是此刻静心意思考,更是觉得这本书里“万象包罗”——美学的理论、心理学的原理、文学的技法,还有老先生卓越学识、深邃的思想境界,一一都呈现在了字里行间中,更不用说文本中大量的中国古诗词的例举了。
《谈美》原来真的很美,从文字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