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品牌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2015-12-04  本文已影响187人  桃園王永興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雖然來上海演出幾年了,但是這是我第一次看。由金士杰跟卜學亮兩個人演滿整場的話劇,最一開始的想法是"才兩個人演,這錢真好賺!"不過在看的當下,我就知道我太天真了。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是還在高中時期的讀物,我幾乎已經忘記書裡的內容,話劇演的跟書裡是否一樣我也不知道,但其實那不是重點。

脫掉華麗的外衣後還剩下什麼?

這個劇好看,其實是因為這兩個人很簡單的呈現方式。沒有沒其他旁襯、沒有多餘的燈光舞台效果,就是那麼簡單、純淨。

我想到其實很多方面都是如此,例如生魚片,新鮮的魚只要簡單的醬油調味就很甜美;又或是好吃的牛排,只要灑上鹽岩就是令人難忘的美味;對於音樂,能打動人心到心坎裡的也很多都是簡單的吉他伴奏就能造成餘音繞樑的效果。

看這個劇的後來,我也記不清楚演了什麼,我只是印象很深刻,在謝幕的時候卜學亮那深深的鞠躬還有金士杰紳士般的輕輕致敬,每個演出都是精華、每個動作都是經過巧思安排,最困難的事情就是當你脫掉華麗的外衣後,剩下些什麼?是否還能有精湛且幾盡完美的演出?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回到個人,最近有幸參加一個關於個人品牌的講座,我在想,也問我自己,即使沒注意也沒刻意去營造,其實長期以來大家也會給旁人留下一個什麼印象,那種印象久而久之就形成個人特色、風格或是個人品牌。

在會後電梯裡遇到講師,我問她個人品牌該如何衡量?是否有評斷標準?

她在講座時分享孔子,孔子厲害的是周遊列國、72門徒還有3000學生,然後傳記還是別人寫的留到後世我們現在還在讀。在那個時代應該算是最NB的人了吧!不過這招在現代估計很難達成效果,所以個人品牌的衡量標準應該也是隨著時間、環境而有所改變。套句社工最喜歡說的,

人在情境中。

最近這年我的暱稱改為地區+姓名,桃園王永興,一開始只是微信群太多,每個群都要改名很麻煩,乾脆直接暱稱改成這樣,久了就留下來了。其實也遇到一些有意思的事情,例如有人會說是桃園王·永興,這時候我就很喜歡我的姓了,桃園王這麼酷炫的稱號我還擔當不起,就笑笑帶過;也有人說這樣的暱稱方式就像以前古人的自介方式,像是常山趙子龍或是花果山孫悟空這類的,我想想倒是蠻喜歡;也會有人問我有沒有外號或是要洋氣點的英文名字,其實我還是有的,畢竟多數老外中文那麼差根本叫不出中文...但我還是喜歡我的全名,首先我的姓是世世代代的祖先列祖列宗都這個姓,我姓王我驕傲!我的名字是我阿公幫我取的,小時候覺得有點土,"永"遠"興"旺還是跟家裡的生意有點關係,不過據說是他自己翻字典查的,他是個比我還在意外表跟樸實的人,晚年他也練得一手好書法,所以我越來越喜歡我的名字,這也是一種紀念他的方式吧!再加上我覺得身為以中文文字使用者與中文語言使用者,為何要取個跟自己所有身份無關的洋文名字呢?

最後,我覺得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還是有點難算的,誰知道誰會剩下多少個星期二呢?也不會跟別人說,嘿~我們來上個最後十四堂課吧!就像是我在鐵道旁上班的時候,我永遠算不清火車到底有幾節車廂,其實不管有幾節或是有幾個星期,一直往前的努力下去就對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