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要快,但生活要慢。

2019-06-04  本文已影响0人  古钿

从前,人们困了累了就睡觉。

现在这个时代,什么时候睡觉不仅取决于有没有睡意,也取决于时钟所标示的时间;

困了累了不去睡觉,反而叫你去喝红牛.....

从前,人们饿了渴了有什么就吃喝什么。

现在这个时代,什么时候吃饭不仅取决于有没有饿,也取决于有没有到“饭点”;

饿了渴了要看 网红爆款 五星好评.....才肯下单,从来不问自己到底是否需要。

墙上时钟和“饭点”概念把人们的生活从大自然的背景中分离出来,牢牢地锁定在社会活动的框架中;

“为什么我总是时间不够用?”

我们常被这个问题困扰。

我们抱怨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又好像永远都做不完。

“没有时间”成了口头禅,有时候是借口,有时候更是实情。

正如历史学家帕金森提出的帕金森第一定律:工作会自动膨胀,直至占满所有可用的时间。

现代社会就像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着某种角色。

机器越转越快,人就被推着一直往前跑,疲于奔命。

同时,人的消费欲望被无孔不入的广告和形形色色的营销手法拉动着,人们变得无法满足于已经拥有的东西,而是不断地想要更多。

如此一推和一拉之下,人就会陷入欲望的泥潭,反反复复地折腾,过了许久之后回头一看,人生就这么过去了。

“时间管理”应运而生,还成了今天的一门显学。

大V 公知们 不遗余力地开设课程 ,撰写文章手把手教我们跟时间管理有关的一切:

如何设定任务目标,

如何把任务分解,

如何区分重要和紧急,

如何把事情列成清单并设定好时间,

如何把控好自己的工作效率……

虽然时间管理对于提升人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业绩有时候会有一定的帮助,

但人们的主观感受却常与此并不一致,会依然觉得时间不够用,事情永远都做不完,甚至为此而心力交瘁。

我们原本就是因为快而痛苦,可时间管理却教我们如何更快,

通过让自己更快来赶上外部环境的快,表面上来看也有几分道理。

可穷究起来,却是难以成真的海市蜃楼;

因为完成一件事情的复杂程度往往超过我们的想象,而意外事件总是频频发生,打乱人们的原定计划。

无怪乎计算机科学家侯世达(Douglas Hofstadter)在其名著《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一书中,

提出了著名的侯世达定律:

“实际做事花费的时间总是比预期的要长,即使预期中考虑了侯世达定律。”

哈佛大学的李欧梵教授在《人文六讲》提到:“如果一首交响曲从头至尾快到底,听后一定喘不过气来,急躁万分。

所以一般交响曲都有慢板乐章,而且每个乐章的速度也是有快有慢的,日常生活上的节奏和韵律也应该如此。”

由此启发,我们应该从一味求快的心理惯性中跳出来,让生活变得更有节奏感,也就是“有快有慢”才好;

而不是一味地和时间竞赛。

即,工作要快,但生活要慢。

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

“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

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

我所谓‘生活’是‘享受’,

是‘领略’,是‘培养生机’。

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和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

时尚专家弗洛克在一本名为《享乐主义手册》的小册子中给出了很多让生活慢下来的建议:

● 找一把公园长椅,坐下来,观察生活

● 躺在吊床里看星星

● 散步,不要方向

● 在完全静寂中看一本书

● 在阳光下小睡片刻

● 在烛光中洗一次澡

● 睡到自然醒

是的,我们总是在惯性中生活,在教导下学习,在成规中思考,在劝解中决定,并在无助的结果中自责。

但是,你需要再慢一点.....

人活着,盘整后再图前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