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3

2024-01-12  本文已影响0人  Eltonpeople

文化通史197

今日启发:

Elton:

第十一章 近世文化的变革

第四节  阿国歌舞伎·少年歌舞伎的华丽官能美

念佛舞

室町时代末期,能乐和狂言对于歌舞伎(最初写作歌舞妓)的面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歌舞伎的草创期,始于天正九年(1581)重阳节,宫中举办菊花宴,两名少女舞者在以正亲町天皇为首的显贵面前,手持扇子,唱着小曲,表演少女舞。此后不久,出云的阿国一座就登场,她们剪短发,女扮男装表演。最早的文献《时庆卿记》记载了其后庆长五年(1600)七月一日“菊女、阿国共舞”,成为歌舞伎舞创始的源头。表演者中的巫女阿国,一边唱着“南无阿弥陀佛”,一边在笛、钲的伴奏下歌舞。当时这种艺能的表演,都是由女性来担当。歌舞伎的序幕从此拉开。也就是说,歌舞伎最早主要发源于一些游艺人为修缮寺院神社劝进布施为目的而巡回演出的一种歌和舞,称念佛舞、风流舞或合称念佛风流舞。《武家闲谈》记载庆长八年(1603)三月二十六日,出云大社的巫女阿国,在京都北野天满宫举行的祭祀仪式上,演出念佛风流舞。当时阿国一座,以阿国为中心,男女十余人。关于这次演出,奈良绘本《阿国女歌舞伎绘词》记载得更为详细,绘词中写道:“今日,正月廿五日,贵贱群集参拜神社,开始表演歌舞伎舞,首先以‘念佛舞开始’。阿国一边反复唱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一边敲打着钲,和着拍子,跳着念佛舞。”这是阿国歌舞伎初期的原始戏剧艺术形态。

图片

阿国歌舞伎

根据河竹繁俊考证:“阿国的念佛舞,是完全从宗教仪式脱离出来的娱乐化、演艺化了的民俗式舞蹈,其名称源于‘舞蹈宗’。一边念佛或唱题目,一边舞蹈的形式,迄今最明显的有两个方面:一是空也上人开始的敲钵,另一是一遍上人开始的蹦跳(舞蹈念佛)。”也就是说,“(两者)在通过四肢五体的律动而散发和表现宗教的快乐与热情这一点上,是相通的。这便是(念佛舞)产生的过程”。

换句话说,阿国歌舞伎,是从念佛舞开始的。阿国的念佛舞虽然仍含有浓厚的宗教性,但已是有别于此前的艺能,而主要基于舞蹈的要素,逐渐走向娱乐化、演艺化,以民俗艺能的舞蹈为主干。其后阿国又将女能乐、女狂言、风流舞、念佛舞等艺能中的舞蹈剧、音乐剧的戏曲因素,以及民俗艺能的非戏曲因素加以综合,兼及感性与知性、动作与语言、内在性与外在性的协调,第一次以歌舞伎舞的形态出现,形成了一个新剧种的雏形。

图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