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忏悔录》自传分析
卢梭是个饱受争议的人物,很多人质疑他,认为他虚伪,低劣,是个小人。那么通过分析《忏悔录》来一点点认识卢梭吧。
首先,卢梭的《忏悔录》是一部编年史,之前的文章已经提到过,是他真正的创造了自传这一文学体裁,并且开创了小人物自传。
在阅读一部作品的时候,我们要弄清楚三个问题:1.我们站在谁的视觉在阅读?作者,主人公,或者是作者借用的主人公的视觉?2.谁在说话?作者(récit叙事),主人公(discours讲话),亦或作者混合了自己和主人公的声音?3.叙事的节奏是怎么样的?是否按照时间顺序?
如何创造叙事节奏?通过以下5个叙事方式:
1.Sommaire概括:比如作者只用一页的篇幅来概括主人公10年的生活。
2.Scène场景:有时、地、人、事,通常用直接引语,每个场景是独立存在的,赋予小说生命力。
3.Digression离题:在叙述一个主题的时候,突然插入另一个故事,然后再回到主题。
4.Ellipse省略:比如“主人公进入了酒店,2小时候他出来了......”我们并不知道这两小时发生了什么,但作者后面会讲到,这里就是省略。
5.Pause休息:通常作者为了放慢笔调,选择暂叙事,来描写周围的环境。
接下来开始分析《忏悔录》了,主人公让·雅克即是卢梭本人,小让·雅克是一位雕刻师的学徒,这一段描写了他趁雕刻师不在家,他在厨房偷苹果的故事。文章的第一句话就很值得研究(ps:全都是我自己翻译的,若有不好的地方,欢迎讨论。):“这段回忆令我至今都感到颤栗并且忍俊不禁,那段狩猎苹果的回忆让我得到了教训。”
这句话既用到了现在时,也用到了简单过去时。一般现在时有以下几类:1)陈述现在时,比如剧中的至今,就表示它至今对我还产生作用。2)表示普遍事实的现在时,比如一些科学规律,哲言,道德等等,太阳围着地球转就属于此范畴。3)叙事现在时,有时候代替简单过去时。
其次,这句话提到了两个我:1)作为现时叙事者的我:“这段回忆令我至今都感到颤栗并且忍俊不禁”的我。2)被讲述的我,过去的我,主人公我:“让我得到了教训”里的我。阅读小说有两个重要的问题:1)体裁(自传,诗歌,散文......)。2)笔调(讽刺:分很多种, 自诩大人物,贬低大人物,黑色幽默等等;悲剧:命运占主导;悲伤:18世纪特别流行,能让人哭的场景就是美的;史诗:暴力;抒情......)。那么《忏悔录》属于自传,讽刺笔调。第一句话就能看出来,“忍俊不禁”代表喜剧,“颤栗”代表恐惧,那么奠定了文章将使用两种笔调,并且frémir和rire都是以同一个音r结尾,很押韵;“得到了教训”代表惩罚;并且他将偷苹果的记忆说成是“狩猎苹果”,并且文章节奏是由概括和场景交替进行,并且接下来要开始讲述故事的时候,他用到了:“有一天”这是开始描述场景的很明显的标志。
未完成过去时和简单过去时在文中的作用:前者主要是铺垫背景,后者是记录事件。
描述偷苹果的过程时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单词:may面包箱,这个词16世纪出现在西班牙经济社会危机时期,当时人们只有一个迫切的需求,即找到吃的和睡觉的地方,这个时期有一个典型的人物Picaro,他处于社会底层,没工作,没住处,但聪明灵巧,他靠自己的小聪明得以维持生计。所以may这个词只出现在特定的文学作品里,并且立马使人想到Picaro,形成了互文本,让人想到了以无赖、骗子的流浪冒险为题材的故事。《忏悔录》里的主人公Jean Jacques(即卢梭本人)就跟Picaro一样。
卢梭描写偷苹果的时候,提到了le jardin des Hespérides,这是一个神话故事里的花园,在这个花园里有金苹果树,并且有一条巨龙缠绕的树干守护苹果。那么这里存在与古希神话故事的互文性。神话故事里夺取金苹果的英雄Hercule需要完成12项任务就可以成为神了,最后一项任务就是摘金苹果,卢梭把自己比作英雄Hercule,是壮烈而滑稽的笔调,因为从道德层面看,Jean Jacques偷苹果是做坏事,但他却自诩英雄,认为自己是要去除恶,在这里很滑稽。卢梭讲述道“我攀上面包箱窥视Hespérides花园里我不可企及的珍贵水果。”这里的“不可企及”有两层含义:1)我太矮小,够不着水果;2)我没有权利接近水果。这立马使我们想到了圣经创世纪里的伊甸园,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犯下了原罪。
![](https://img.haomeiwen.com/i5426344/bcc08b3352d85936.png)
卢梭通过“无连词”来加快文章节奏,渲染紧张氛围。什么是无连词呢?即作者省掉了体现文章逻辑结构的连词,用标点符号来代替并列连词。比如下面这一段翻译:“我找了一根铁钎看看是否能够得着:铁钎太短了(在这里“:”代替了“但是”)。我又换了另外一根用来插瘦小猎物的铁钎;因为我的主人喜欢捕猎。我插了许多次都没成功;最后我热情洋溢的感觉到我要得手了。我轻轻地往回拉:苹果已经挨到了遮光帘:我马上就要得手了。(这两个“:”都加快了文章节奏,让我们紧跟作者步伐。)”这一段里描绘的一系列动作、短句、简单过去时都加快了叙事节奏,使故事更戏剧化。并且“热情洋溢”avec transport这个词在精神分析里是“性”的象征。
接下来总结里面对苹果的描写,从复数慢慢变成了单数,其实表明了Jean Jacques并不是因为饿而偷苹果吃,并且赋予了苹果好几层寓意。首先他偷苹果的动机指涉了以无赖、骗子的流浪冒险为题材的作品,说明了主人公是如Picaro一样的诡计多端的处于社会底层的孩子;接着将苹果比作希腊神话里的金苹果,把自己比作除恶的英雄Hercule;再使我们想到了伊甸园里的禁果。作者并不觉得自己在做违反道德的事情,反而把自己看作是英雄,其实暗指了他跟主人的敌对。
最后他的“英雄事迹”以失败告终,写道:“有悲悯心的读者,请分享我的痛苦。”第一句对读者的呼喊,是站在叙事者的“我”的角度,“分享我的痛苦”是站在主人公“我”的角度。
其实卢梭这一段偷苹果的描写是借鉴了4世纪奥古斯丁偷梨子的故事,但是做了以下修改:1)用苹果代替了梨子;2)苹果指涉了Hespérides花园和伊甸园;3)奥古斯丁向神忏悔,卢梭向读者忏悔。
最后两段:
“我一点都没丢失勇气;但我浪费了许多时间。我害怕把逮个正着;明天,我会再回来进行一次更快乐的尝试,即便一无所获,我也会照样安静地回来写作,不去想储藏室里可作为指控我偷窃的证据的两瓣苹果。”
“翌日,找一个尚好的时机,我要再尝试一次。我攀上搁凳,伸长铁钎,调整一下;我就要查住了......不幸的是巨龙并没有沉睡;突然间储藏室门开了:老板走出来,双手插在胸前,盯着我说:‘好样的!......’笔一下子从手中惊掉。”
作者使用了叙事现在时、一系列动作、短句、无连词加快了叙事节奏,增强了紧张的氛围。作者完全将叙事者和主人公混淆了。我一会儿是偷苹果的Jean Jacques,一会儿是写作的Rousseau。卢梭歪曲了偷盗的真正含义,虽然偷盗这个词一次都没在文章中出现,因为他所做的一切在自己的眼里和读者的眼力都是无罪的。“攀上搁凳”monter sur les tréteaux/planches有登上舞台的意思,在这里与莫里哀的戏剧形成了互文性,他们笔下的人物都是相互对抗的。最后一句话”笔吓掉了”是陈述现在时,表示在写作的那一刻还对自己产生影响,这里的笔plume是卢梭的武器,虽然Jean Jacques偷苹果失败了,但卢梭确胜利了---他的武器(笔)是如此强大,可以颠覆道德。
下面是《忏悔录》的另一段故事,讲的是主人公在井里的暴露癖行径。首先分析séduire“引诱”一词,最早源于拉丁语ducere:conduire,diriger引导;se:soi;se-ducere:conduire qn d’autre vers sois将别人引向自己。
“某天我来到庭院深处,这里有一口井,家里的女孩经常来这儿打水。庭院里有一排通往地窖的小梯子。我在黑暗里探索这地底下的小道,它们深远且幽暗,好似无尽头,倘若有人发现了我且要逮住我,那么我找到了一个避难所。有了这样一个依托,我将给前来取水的女孩上演一场比诱惑者还要可笑的剧。最聪明的人可能假装什么都没看到;一些人会哄笑;一些人会辱骂。我退后一步就可以隐蔽起来:他们会跟踪我。意想不到的是,我听到一个男人警告的声音。我躲进地底深处,冒着走失的风险:噪音,嗓音,那个男人的声音一直在我耳后。我本指望黑暗拯救我,却看到一束光。我颤栗着,先往深处躲。但一堵墙拦住我,前路被截断,值得等待命运降临。不一会儿我就被一个留着小胡子的高大男人捉住,他戴着帽子和一把刀,被四五个拿着扫把棍的老女人护卫着,在这群人中我瞥见一个调皮的小女孩儿在看我,毫无疑问她想看到我的脸。”
“佩刀的男人抓着我的手臂,粗暴的质问我在这干什么。人们察觉到我并没想好怎么回答。然而我重新恢复了理智。在这个关键时刻,我努力寻找办法脱离困境,在脑里编出一个传奇故事。我恳求他同情我的年龄和处境;我本是一个出身显贵的外来人,但精神有问题;我的家人想囚禁我,于是我离家出走;然后我迷路了;如果他真想放我走,那么某一天我也许会感恩。出人意料的是,我的谎言见效了:这个凶狠的男人被打动了,简短的指责了我之后,他放我走了,并没有继续询问我。”
这段文章涉及到一个文学主题(motif用于绘画、音乐、文学)---童话故事,形成了互文本。从以下几处可以体现:1)来井里打水的女孩;2)扫把棍(通常是传统的女巫形象,作者把那些拿着扫把棍的老女人比作女巫);3)背景描写,比如在黑暗深邃的地底下。
其次,为什么说主人公在这里有暴露癖,“我将给前来取水的女人上演一场比诱惑者还要可笑的剧。”关键在于“诱惑者”和“可笑的”,主人公要露出一个让大家耻笑的东西,那么暴露癖一般会露出什么呢?这里还要结合这段最后一句话“毫无疑问她想看到我的脸。”这里证明了主人公露出来的是他的屁股。
作者就如同Picaro一样,1)经常触犯禁忌,做一些蠢事;2)挑战法律、制度、权威(比如选文中佩刀的高大男人就代表警察);3)用快节奏来描述许多曲折的情节。
*补充:镜子期,即身份构建。这个阶段通常在孩童时期,我们会根据想象编造一些故事,常用于精神分析领域,特别是弗洛伊德的家族小说研究。
通过对这两小段节选的分析,我感受到了文本内含知识的丰富,挺有意思。不知道大家对这位饱受争议的人物是否有了新的认识?